佛教裡也有講瑜伽,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14:51 字數 5788 閱讀 4024

1樓:中華佛醫

以下給您節選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李良鬆(同時他又是中華佛醫高階研修班領修導師)教授所寫的一本《中華佛醫文化叢書》書內,有解釋佛教「瑜伽」:

瑜伽,語見《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意譯作「相應」。

依調息(調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於一點,修止觀(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為主之觀行,而與正理相應冥合一致。

於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應之說(又作三密相應說)。行此等瑜伽觀行者,稱為瑜伽師。依瑜伽師而行之境界,稱作瑜伽師地。

《瑜伽師地論》一書即從五識身相應地說至無餘依地之十七地。奉持該論之學派,稱為瑜伽行派。

瑜伽是印度宗教徒修行方法之一。即依凋息等方法而攝心,使與正理等相應之狀態。此語古時見用於《梨俱吠陀》中,及奧義書時代.依凋息等觀行法而觀「梵我一如」之理,以與梵合致,與梵結合,此即稱為瑜伽。

其後佛教發揚光大此法,以為總攝修心、修慧之法門。而在佛教各派中,以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國唯識宗對此法的研究頗深。

依《解深密經》卷三之「分別瑜伽品」所述。瑜伽即以奢摩多(止)、毗缽舍那(觀)為其主體。「止」以無分別影像為所緣,令心極平等寂靜,「觀」以有分別影像為所緣,於所知義中周遍觀察。

於修道方面,更進修止觀平等,至佛果而以所作成滿為所緣,始轉得清淨法身。此謂以止觀為主之一切觀行,即稱為瑜伽。

《瑜伽師地論釋》解釋「瑜伽」之詞義,謂一切乘之境、行、果等諸法,並有方便善巧相應之義,故稱為瑜伽。對此,圓測《解深密經疏》卷六立境、行、果、教四種瑜伽之別。

(1)境瑜伽:謂「一切境無顛倒」等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稱瑜伽。

(2)行瑜伽:謂一切行更互相順,稱正理,順正教,趣正果。

(3)果瑜伽:謂一切果更互相順,合正理,順正教,稱正因。

(4)教瑜伽:謂三乘聖教稱正理,順正行,引正果。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說「相應」有五義:

(1)與境相應:謂不違一切法之自性故。

(2)與行相應:謂與定慧等行相應。

(3)與理相應:謂安立、非安立等二諦之理。

(4)與果相應:謂能得無上菩提果。

(5)與機相應:謂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

此說亦是承襲上述《瑜伽師地論釋》之說。

密宗方面,《大日經》等將瑜伽分為「有相」、「無相」二種。有相瑜伽,即心專注於有形相的境緣(如本尊身相等),在所觀想的形相明白顯現於意識中,且恆久專注不散時,即為得定,由此而入「無分別」定境,為成就有相瑜伽。無相瑜伽,指觀想離言絕相的「心真實」,從而了悟心真實,並定心於心真實上,進入「無相三昧」,此即為成就無相瑜伽。

《密宗經論》說「有相瑜伽」為進入「無相瑜伽」的門徑,以無相瑜伽成就為究竟。一般認為成就有相瑜伽,只能得治病、驅魔等下等成就。如能進而成就無相瑜伽,才能生延壽、神通等中等以上的功效。

一行《大日經疏》、宗喀巴《密宗道次第論》等書,皆強調修瑜伽須循序漸進,先修有相瑜伽。俟得成就後,於定心中修觀,反觀能見、所見,便能悟自性本空,而入無相瑜伽。

以上就是所有。

在藏傳佛教裡,瑜珈上師是什麼意思

2樓:卡門kamen之歌

瑜珈上師應為上師瑜伽,上師瑜伽就是上師的修持(也即修持上師)。

「瑜伽」二字出自印度梵文,是修行、修持的意思,大約在西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是乙個通過提公升意識,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上師瑜伽是五加行中最後的修法。五加行通常為皈依、發心、念修金剛薩埵懺悔、供曼茶羅和上師瑜伽。

「皈依」是進入佛門的標誌;「發心」是區別大小乘的分水嶺,修行時應明確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光有皈依和發心還不行,無始以來在輪迴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過「念修金剛薩埵」得以清淨;同時,成佛需積累廣大福慧二資,這就要「供曼茶羅」。

最後依靠上師加持,遣除相續中的所有障礙,現證諸法的實相境界,就要修持「上師瑜伽」。藏傳各派的五加行內容和次第順序略有不同,但內涵完全一致。

上師瑜伽此修法易於進行,且能趨入高超成就。此法集納所有其他教法於內,了無遺漏。上師相應法,為增進修持、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可謂一即是一切的法門。

上師相應法,雖名為加行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為一切修持的核心,無論寧瑪、薩迦、噶舉或格魯各派,均以上師相應法為修持佛法的基礎。

3樓:準提法網路學院

「瑜伽」二字出自印度梵文,是修行、修持的意思。上師瑜伽就是上師的修持(也即修持上師)。為什麼要修上師瑜伽呢?

自我們皈依後,就成了佛教徒;發了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修金剛薩埵可懺除罪業;修曼茶羅可增長資糧;而修上師瑜伽,則可讓我們得到上師的加持。得到上師的加持,則有助於證悟大圓滿的無上智慧型。

如果外加行、皈依和發心還沒修好的話,就暫時不必專修上師瑜伽,只需略修即可。修行時念誦儀軌也有一些要求,在一座當中外加行的部分如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都要修,但可修得略些。接下來如果是在修上師瑜伽,則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這個修法上;如是在修發心的話,也如此類推。

什麼是瑜伽真正含義

4樓:末你要

瑜伽的真正含義就是能使人修身養性,鍛鍊

身體柔韌性,提公升身體素質,然後可能有**還有一部分延緩衰老的作用。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瑜伽的基礎建立在古印度哲學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5樓:勝噠噠噠

瑜伽,故「瑜伽」一詞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靈三者的昇華,而非什麼動作。這境界是無數求道者所渴-望,通往解脫之門。所謂明心見性,人在寧靜中容易領悟真我與實相,靜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課題:

唐玄奘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指的正是瑜伽師(修行者)禪定時漸次發展的境界(地)。

我們只要翻查稍為大本的辭書,都會找到瑜伽一詞的本意,實與今人所聽聞的相去甚遠。瑜伽哲學及其實踐方法,對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響深遠。

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योग)是乙個漢語詞彙,最早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大約在西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語:पतंजलि)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是乙個通過提公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是一項有著2023年歷史的關於身體、心理以及精神的練習,起源於印度,其目的是改善您的身體和心性。2023年12月11日,聯大宣布6月21日為國際瑜伽日,2023年舉辦了首屆6.21國際瑜伽日。

瑜伽分為兩大類:乙個是古典瑜伽,乙個是現代瑜伽,現在還包括了正位瑜伽。

6樓:匿名使用者

瑜伽,原為梵文yoga之中文音譯,本意是「合一」、「連線」、「結合」;即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古時東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萬物之母)與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這是通過修行而達至的「境界」。

故「瑜伽」一詞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靈三者的昇華,而非什麼動作。這境界是無數求道者所渴-望,通往解脫之門。所謂明心見性,人在寧靜中容易領悟真我與實相,靜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課題:

唐玄奘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指的正是瑜伽師(修行者)禪定時漸次發展的境界(地)。我們只要翻查稍為大本的辭書,都會找到瑜伽一詞的本意,實與今人所聽聞的相去甚遠。瑜伽哲學及其實踐方法,對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響深遠。

(2) 字源淺譯

瑜伽(yoga)一詞,本出自梵文「yuj」,原是指用軛連起,〔軛又作軶,即「轅前以扼牛馬之頸者」(辭海)〕即服牛駕馬之意。而後來引申為接連、連系、結合、歸

一、化一、同

一、統一之意,有和諧、等同的含意。有趣的是,英文『yoke』一詞,正也是「軛」,其拉丁文本源也是「連合」、「結合」之意。

古代印度重要經典,如奧義書、吠陀經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個體的靈」(小我atman)與「宇宙大靈」(大我mahatman)的和合歸一,即中國人所說萬化歸一,天人合一的狀態。這與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覺醒、覺者、解脫、涅盤一脈相承。例如在印度教重要典藉《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簡稱geeta)之中,天神克里希納(krishna 黑天)一再向阿周那講解何謂瑜伽。

到西元前二世紀,帕坦加利(patanjali缽顛闍梨)總結各門瑜伽修行功夫而著《瑜伽經》(yoga sutra) [ 注1],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個修持方面:(1)禁制 (持戒)、(2)勸制 (精進)(3)坐法(4)調息 (呼吸)(5)制感。(6)執持(專注)(7)禪定 (入靜)(8)三摩地。

在印度修行傳統之中,這「小我」被喻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教所稱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兩者是有方法重新合而為一的。這個「反映」(能量) 是以3圈半的形式捲曲,沉睡在人體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sacrum bone薦骨)之中。在合適的條件之下,這個潛藏而沉睡的能量,便會被喚醒而上公升,直至穿越頭頂(頂輪),令人得到覺醒與開悟,即是所謂self-realization (自覺——自性真我的覺醒)。

身、心、靈的狀態得到公升進。瑜伽就是這個狀態。

另一有趣的現象出現在現代醫學名詞:sacrum(薦骨或 [骨氐] 骨)的古希臘文原意是「神聖」(sacred);而相對於頂輪,即頭蓋骨的腦囟位置,英文是fontanelle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噴泉(fountain)。這與印度古代詩人、聖者哲賢所記述的完全吻合。

再者,三脈七輪的位置和花瓣數目,都與現代解剖學相符。這是否意味著古人向內尋索,則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直到機械唯物論突起,內在修行參悟的傳統才被淹沒呢?

(3) 中文裡的瑜伽

瑜伽一詞,在佛典中曾取其意譯,舊譯作「相應」,似乎是自從玄奘開始才通用音譯瑜伽。自此這詞在義意方面開始蛻變、複雜化、思維化,甚至與原意脫軌。藏傳佛教尤甚。

開啟中文佛學或宗教詞書自一目了然。

到底應作「瑜伽」還是「瑜珈」呢?辭海只取「伽」。手頭上的其它工具書,也只取「伽」。

「伽」字多用於翻譯詞彙(如伽藍),無獨立意義。而「珈」則指婦人首飾。二者國音稍別,粵音相同。

計算機打字,倉頡輸入法之中瑜字的聯想字型檔有伽與珈可選,以伽為首。

到近代,很多人用珈,成了時尚,很可能是取其與瑜字同部首,外形統一,易於記憶;更可能是發音的取向:珈的國音「現在」譯得較準確。但是否因元清兩朝外族入主中土,漢語正音受干擾,北音南移之故?

還是原文也經歷了語音上的演變?那是語言學的課題。

有關瑜伽修行中所喚醒的那個沉睡的能量,位於脊柱底部薦骨裡的「kundalini」,音譯作「昆達里尼」。印度文化初傳至中國時,因其梵文本意為捲曲(kunda),而且上公升時是以蛇繞棒(如雙龍繞柱)冒起的形相,故曾被譯作靈蛇。亦有音譯「軍荼利」等。

道教有稱之為「靈能」。密派方術(tantric)修練時發覺有火焚身,故譯為「拙火」,實為嚴重誤解,只因其方法錯誤(用男女交合或邪術)令神聖的(sacrum)三角骨裡的「大我的反映」受玷辱而懲罰所引起的後果。真正的修行不但令人安享寧靜的樂土,亦感清涼宜人的舒泰。

可以說,這類方術令整個瑜伽體系蒙汙。在印度,這類東西已被拼棄,只是有些人為私利而向西方人推銷。

佛教講的人生八苦是什麼意思,佛教講的人生八種痛苦是什麼?

佛教雲人生八苦,即是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僧會苦 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苦。一 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乙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

瑜伽裡的mysore是什麼意思

mysore是一種在老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練習ashtanga瑜伽的瑜伽練習。在場的老師並不會全程帶領你完成整個練習,而是讓你自行練習一些需要自行記憶的體式,並按照你的個人情況給予恰當的指導和調整。擴充套件資料 練習益處 作為一種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方法,瑜伽 並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時髦的健身運動這麼...

佛教重生是怎麼回事,佛教裡,重生是什麼意思

佛教講輪迴,不是重生但也有重生的味道,就是有上一代也就有下一代,有前世就有來世,但佛教是教育不會宗教,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最高的智慧型,佛說,每個眾生包括一切的生命都是佛,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說明宇宙是假的輪迴是假的,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把它變現為六道,夢裡六道明明有,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