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比較中國古代舞蹈發展的高峰期

2021-03-04 06:34:47 字數 4312 閱讀 8083

1樓:壺壺殿

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舞蹈,統稱為中國古代舞蹈。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它經歷了若干階段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獨特形態和神韻的東方舞蹈藝術。

中華民族古老的樂舞文化,是在各族樂舞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這種交流,夏代已有了,《竹書紀年》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

「後發即位,元年,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樂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樂舞的傳入,約在秦漢之際,漢初宮中已有《于闐樂》。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傳入《摩訶兜勒》之曲,協律都尉李延年因胡樂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在接受外來樂舞影響下,加以創造發展。班固《東都賦》描寫了漢代四夷樂舞齊集洛陽表演的盛況,有東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幹舞》。東漢靈帝好胡樂胡舞,京都貴戚皆相效尤。

在漢畫像石上有胡人表演雜技、幻術和鼓舞的形象。漢代的《盤鼓舞》,把中原的優美典雅和西域的熱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漢代舞蹈審美的特徵。這個舞蹈在六朝時期就已湮沒無聞,直到近年才發現在安徽、陝西的民間尚有流傳。

中原和西域樂舞交流的另一成果,產生於北朝的征戰時代。西晉喪亂,關中人士紛紛避難涼州,帶去了漢魏傳統樂舞。氐族呂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遜把平西域獲得的《龜茲樂》與傳於涼州的中原舊樂相合,產生了新型樂舞《西涼樂》,甘肅敦煌是西涼國都,敦煌石窟壁畫記錄了《西涼樂舞》的韻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來北方最重胡舞,隋大業年間的九部伎中,西域樂部佔有6部,至唐貞觀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樂》。盛唐健舞《胡騰舞》和來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風靡一時。出自中亞石國的《柘枝舞》,流傳到宋還盛行不衰。

宋代的《柘枝舞》與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變了胡舞的原貌,發展成一種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繼漢代《盤鼓舞》、北朝《西涼樂》之後又一中西樂舞結合的典型產兒,豐富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寶庫。

六、鼎盛發展的唐代燕樂

自周代開始,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重視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影響。

至唐代,樂舞機構有太常寺、教坊、梨園、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藝高超的樂舞伎人,重視舞蹈技巧的培養和訓練。唐代繼承了隋朝大一統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樂舞,又有北朝的西涼、龜茲、高麗、天竺、康國、安國、疏勒等東、西方樂舞,特別是接受了西域各族樂舞的影響,舊樂新聲,漢胡交融,促進了唐代樂舞的發展。

從九部伎、十部伎發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規模巨集大的三大舞——《破陣樂》、《慶善樂》、《上元樂》為代表,有的氣勢雄偉,有的安徐嫻雅,有的充滿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詩型舞蹈的創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藝術風格的,是小型娛樂性舞蹈健舞和軟舞。

健舞中以《劍器》、《柘枝》、《胡旋》、《胡騰》為代表。軟舞中以《綠腰》、《涼州》、《春鶯囀》、《烏夜啼》為代表。代表唐代樂舞藝術高峰的是歌舞大曲。

唐代大曲是集縱向的繼承和橫向的借鑑二者之大成。漢代大曲在結構上有「豔」(引子)、「解」(樂段)、「趨」、「亂」(結束部分)等部分。大曲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樂舞的影響,變得更加豐富完美,在結構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節的高潮;包括「虛催」、「實催」、「袞遍」)、「歇拍」(結束前的緩板)、「煞」(急促的結束樂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藝術形態。

《教坊記》記載,唐代有46種大曲,其節奏複雜、曲調豐富,結構嚴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階形式。

大曲中有一部分名為「法曲」,富於《清商樂》的優雅情調。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譽為唐代舞蹈之冠。

七、宋代舞蹈及其戲劇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個方面:宮廷隊舞、民間隊舞和百戲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隊舞的基礎上發展為小兒隊舞和女**隊舞。

宋代的民間舞蹈十分興盛。每逢新年、元宵燈節、清明節、天甯節(皇帝的生日),民間舞隊非常活躍。《武林舊事》所記的元夕舞隊有70種,這70種舞隊有許多節目至今尚在民間流傳。

宋代百戲中的舞蹈,在軍旅中常有演出。《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載,軍士化裝成假面披髮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齊奏,煙火瀰漫,爆竹、喝喊聲中,表演《抱鑼》、《硬鬼》、《舞判》、《啞雜劇》、《七聖刀》、《歇帳》、《抹蹌》等,表演者從一兩個人到百餘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綠、黃、白各色塗面,金睛異服,兩兩格鬥擊刺,擺陣對壘。這些扮演了各種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戲劇情節的聯絡。

中國舞蹈中的戲劇因素並非始源於宋代。春秋時的《大武》是表現武王伐紂的故事,漢代的歌舞戲《東海黃公》已具有戲劇的雛形。唐代歌舞戲劇有《蘭陵王》、《撥頭》、《踏搖娘》。

《踏搖娘》已具備了舞蹈、**、表演、歌唱、說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員裝扮人物,表現故事情節。宋代宮廷隊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戲劇因素。如隊舞中的參軍色,又名竹竿子,擔任勾隊、放隊、致辭、與領舞人對話,不但起了報幕人的作用還是節目中有機的一員,對推動劇情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綠腰》,宋代有《崔護六麼》、《鶯鶯六麼》。大曲《熙州》,有《迓鼓兒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劍器》,有《霸王劍器》。

《鄮峰真隱大曲》中的《劍舞》,包括了兩個內容,前半部表現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後半部表現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草書大進的故事。這些大曲都有了較強的戲劇性。

從北宋開始有了雜劇以後,在春秋聖節三大宴的娛樂節目中,仍然是以百戲、隊舞、雜劇相間演出,一直到明代中葉,還保持著這種組合形式。它們長期並行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中國戲曲中包含的載歌載舞、武術雜技種種要素,與中國古代的歌舞大曲、參軍戲、歌舞戲等,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絡。

八、元代的戲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元雜劇中的「唱」、「雲」、「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

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劉玄德醉起黃鶴樓》中用了民間舞隊舞《村田樂》,《追韓信》中用了跑竹馬等。

元雜劇中這種插入性舞蹈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祿山的《胡旋》舞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雜劇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著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械舞、對打、翻跟斗、撲旗踏蹺等。另有一些劇如《小尉遲》中有「做調陣子科」、《馬陵道》中有「卒子擺陣科」,這是一種隊形舞蹈。

元雜劇中其他做工,逐漸演變為程式化的舞蹈動作,用以表現人物情態,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慘打悲的科」等。當時的雜劇藝人,還給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練」、「踏蹺」等。

中國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自東漢以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大興,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東漢桓帝等,祠佛「做倡樂,以求福祥」;北魏洛陽的景樂寺,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樂」等,名為正樂,是宣傳佛法的。

唐代十部樂之一的《西涼樂》中,有《于闐佛曲》,宋代宮廷隊舞中有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是宣揚佛教的樂舞。元代以信仰薩滿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為主,在元朝的宮廷隊舞充滿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宮廷隊舞,共分4隊,元旦用《樂音王隊》,天壽節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宣揚佛法用《說法隊》。

每隊分10個小隊。在《樂音王隊》的10個小隊中,引隊是樂隊,有兩個婦女隊,一奏長春柳之曲,一執牡丹花舞,在第10小隊中還有婦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餘都是男子隊舞,扮成神鬼相。在《說法隊》中還有扮成八大金剛相的舞蹈。

此外,還有《寶蓋舞 》、《日月扇舞》、《幢舞》、《傘蓋舞》、《金翅鵬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贊佛舞蹈,是元順帝時創制的《十六天魔舞》,名為贊佛,實為娛人,在宮中演出時只有受過秘戒的宦官才准**,並嚴禁民間演出。

九、明清時代的舞蹈

這一時期的舞蹈,大致可分為3類: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

明代宮廷舞,大祀慶成大宴用《萬國來朝隊舞》、《纓鞭得勝隊舞》。萬壽聖節大宴用《九夷進寶隊舞》、《壽星隊舞》。冬至大宴用《贊聖喜隊舞》、《百花朝聖隊舞》。

正旦大宴用《百戲蓮花盆隊舞》、《勝鼓採蓮隊舞》。

清代宮廷宴樂隊舞的總名為《慶隆舞》,其中包括介冑騎射的《揚烈舞》和大臣對舞的《喜起舞》。舞的內容是有寓意的,開始樂隊站兩翼,歌者13人,奏《慶隆》樂章,表演《揚烈舞》,有穿黃畫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躍撲跌,像奇異的野獸。又上騎竹馬的8人,周旋馳逐,像八旗兵。

一人射中一獸,群獸隨而懾服。這時,《喜起舞》舞隊上場,大臣朝服18人,對舞歡慶。

明、清的戲曲舞蹈,是戲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5類:

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蓮救母》劇中的《跳和合》、《跳鍾馗》、《啞子背風》。

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馬」、「走邊」。

③程式化的舞蹈動作,如水袖、翎子、甩髮、髯口、扇子、手絹、長綢等多種。

④刀槍把子。

⑤跟斗。

戲曲舞蹈是在中國古代舞蹈的基礎上,又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發展而形成的。它不僅具有中國古典舞蹈的特色,並且儲存了中國古代舞蹈的精萃,這對開啟中國古典舞蹈的寶庫,研究古代舞蹈的發展規律,有著啟示性的作用。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因為各民族的生活、歷史、宗教、文化和風俗不同,產生了豐富多采的民族民間舞。從流傳至今的各民族民間舞蹈來看,這些舞蹈絕大多數在明清時期已定型成熟。

急求幾位中國古代詩人詞人的簡介,求中國古代詩人 詞人的簡介??用於高考文化常識!!

多 給你個 把 太多了http www.tjjy.古代詩人簡介20個 中國古代詩人的簡介.先秦 漢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代 遼西夏金 元代 明清 北朝 劉昶 蕭愨 顏之推 王褒 庾信 宋詩 餘選 顏廷之 謝靈運 鮑照 謝莊 陸凱 齊詩 謝 王融 孔稚圭 梁詩 梁武帝蕭衍 沈約 范雲 柳惲 吳均 何...

求中國古代戰爭故事,急,求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最著名的三個應該是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戰役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殺死趙 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自此戰後,其他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公元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了長平前線40...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淵源和趨向

上古 口頭歌謠先秦 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體制 風 雅 頌 三部分,國風 現實主義的精華表現手法 賦 鋪陳敘述 比 比喻 興 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 楚辭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楚辭體的特點 1 帶有想象豐富 文辭華美 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