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關關說民生
中國古代尺的規定是基於天文觀測和地理測量,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和運動、採用磁鐵指南針等方法確定刻度尺的精確度量。
中國古代尺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山念工具之一,用於測量長度。古代尺的規定主要基於天文觀測和地理測量。首先,中國古代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黃道來測量長度,黃道是指天空中太陽在一年中的軌跡。
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和運動,古代的天文學家們確定了一年的長度,並將其分割為等份。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尺度制定逐漸完善。在漢代,人們採用了一種稱為分寸的度量單位,將一年分為十二個辰,每個辰再分為十二個時,形成了一種較為精確的刻度尺。
至宋代,尺度制定更為科學和精確。工匠們使用磁鐵指南針來輔助測量尺度,以確保尺的正確度量。此外,還制定了不同用途的尺度,如工程尺、地理尺、天文尺等。
中國古代尺特色:
1、使用細節:古代尺通常採用木材或竹子製作,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和耐用性。尺的兩端通常會有金屬或玉石的裝飾,增加了尺的美觀性,並方便使用時的把持。
2、單位劃分:中國古代尺的單位劃分較為精細,主要採用分寸、寸、尺、丈等單位。其中,分寸是最小的單位,相當於現代的公釐。
寸相當於現代的釐公尺。尺相當於現代的公尺。丈相當於現代的十公尺。
3、天如乎人合一:中渣唯悉國古代尺的規定與天文觀測和地理測量密切相關,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們天人合一的思想。尺的刻度和單位採用了天文觀測結果和地理測量資料,與天地間的聯絡形成了有機的關係。
4、尺度統一:中國古代尺的規定在不同地區和朝代間基本統一。儘管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但大體上保持了一致性,這有助於統一度量和交流,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交流。
5、文化意義:古代尺作為度量和計量的工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尺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常被用於形容人物的品德和行為,如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等。
2樓:長恭
中國古代尺的長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變化,但一般都是以自然物體為基準來規定的。
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常用的尺是以「尺骨」為標準的。尺骨是指人體手腕上的骨頭,其長度因年齡和性別而異,一般為20-22釐公尺左右。據《周禮》記載,商代時期的尺長約為釐公尺,西周時期的尺長約為釐公尺。
隨著時間的推移,尺的長度逐漸陸鋒稿發生變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尺的長度已經變成了以「尺骨早孝」為基準的24寸,約合61釐公尺左右。到了秦漢時期,尺的長度進一步增加到了25寸,約合64釐公尺左右。
在唐代,尺的長度又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以「尺骨」為基準的26寸,約基仔合66釐公尺左右。宋代時期,尺的長度又變回了25寸,約合64釐公尺左右。明清時期,尺的長度基本保持在24-25寸之間。
總體來說,中國古代尺的長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變化,但基本上都是以人體骨骼為基準來規定的。
尺古代是指什麼?
3樓:小小大本營
1、古代「尺」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商代,一尺合今,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秦時,一尺約;漢時,一尺大約;三國,一尺合今;南朝,一尺約;北魏,一尺合今;
隋代,一尺合今;唐代,一尺合今;宋元時,一尺合今;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裁尺,明代,清代35cm。
2、現在人們常用的公尺和釐公尺的換算是,1公尺等於3尺,1尺等於。古代的一尺和現在的一尺因為各個朝代規定標準的不一樣,會存在幾釐公尺的誤差。
古代的人身上的尺子
4樓:影視暖風
古代的人身上的尺子有一拃、一庹、一腳、一步、一拳、一臂、一身。
1、一拃:手指用力張開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間的距離。一拃相當於五寸。
2、一腳:腳尖到腳跟之間的長度。一腳相當於七寸。
3、一庹:兩臂左右平伸,兩個中指指尖間的距離。一庹相當於五尺。
4、一步:步行時,兩個腳尖之間的距離。一步相當於三尺。
5、一拳:指握緊拳頭從大拇指根部到小拇指根部的直線距離。一拳相當於三寸。
6、一臂:指單臂手腕關節處到肘部彎曲處的距離。一臂相當於一尺。古埃及人也把成年人的前臂作為基準來測量,並將其同樣定為一尺。
7、一身:傳說我國古代的夏禹,曾經以自己的身長作為基準來測量。身體站直,眼睛平視,從地面到頭頂的長度。並將身長定為一丈。
5樓:網友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假如你「一拃」的長度為8釐公尺,量一下你課桌的長為7拃,則可知課桌長為56釐公尺。如果你每步長65釐公尺,你上學時,數一數你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從你家到學校有多遠。
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如果你的身高是150釐公尺,那麼你抱住一棵大樹,兩手正好合攏,這棵樹的一週的長度大約是150釐公尺。因為每個人兩臂平伸,兩手指尖之間的長度和身高大約是一樣的。
這是為什麼?等你學會比例以後就明白了。你若去遊玩,要想知道前面的山距你有多遠,可以請聲音幫你量一量。
聲音每秒能走331公尺,那麼你對著山喊一聲,再看幾秒可聽到回聲,用331乘聽到回聲的時間,再除以2就能算出來了。學會用你身上這幾把尺子,對你計算一些問題是很有好處的。同時,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它也會為你提供方便的。
你可要想著它呀!
6樓:哈利波特大
古代人的尺子應該叫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矩。
中國古代的五尺是多少?
7樓:亢爾柳
古代不同時期的的尺長短不同,五尺長度也不同。商代五尺大約是75釐公尺,周代大約是115釐公尺,秦時大約也是115釐公尺,漢代介於105釐公尺——120釐公尺,明清時期大約是155釐公尺。
8樓:網友
以我知道的,5尺是三分之五公尺,大約公尺。
9樓:松下聽風
唐代後一尺在31公分左右,五尺為公尺左右。
擴充套件資料:商代,一尺合今,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 ;
秦時,一尺約 ;
漢時,一尺大約 ;
三國,一尺合今 ;
南朝,一尺約 ;
北魏,一尺合今 ;
隋代,一尺合今 ;
唐代,一尺合今 ;
宋元時,一尺合今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
古代尺是什麼意思
10樓:關關說教育
古代尺是一種古代測量長度的工具,用於衡量物體或距離的大小。
古代尺通常是一種直尺形狀的器具,由木材、竹子或金屬製成。古代尺具有不同的種類和單位,這取決於不同的文化和地區。中國古代尺法通常以尺、寸、分為單位,其中一尺等於十寸,一寸等於十分。
尺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使用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西元前1600年-西元前1046年)。古代尺作為一種測量工具,廣泛應用於建築、工藝製作、土地測量和城市規劃等領域。在古代建築中,尺被用來測量建築物的長度、高度和寬度,確保構建的準確和穩定。
在土地測量中,尺被用來測量田地的面積和邊界,以適應農業和土地分配。在不同的文化中,古代尺也常常與社會制度和等級體系聯絡唯扮在一起。在中國古代社會,尺作為權力和尊嚴的象徵,用於衡量人的身份和地位。
高階**和貴族的尺往往由貴重的材料如**、**製成。
古代尺特色:
1、材質多樣:古代尺的製作材料多種多樣,包括木材、竹子、金屬等。木製尺多用於一般民眾,竹製尺則常用於文人雅士,而金屬尺多為貴族或皇室專用。不同材質的尺具有不同的質感和耐用性。
2、單位規範:古代尺的長度單位有規定,如中國古代尺法常用尺、寸、分等單位。這些單位有明確的比例關係,使得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和統一。
而且尺法在乙個社會或地區內通常保持一致,以確保測量的一致性。
3、工藝精湛:古代尺的製作工藝往往需要高度的技術和手工藝技巧。製作過程中需要精確的測量和刻度,以及精細的加工和裝飾。
一些精美的古代尺還常常雕刻描金,或在尺身上圓中刻上橘山山文字和圖案,顯示出製作工藝的精湛和藝術價值。
4、文化象徵:古代尺除了作為測量工具外,還常常具有文化象徵的意義。在中國古代,尺被視為權力和尊嚴的象徵,高階**、貴族、文人士大夫等人往往使用精美的尺,以顯示其地位和身份。
尺還與禮儀和教育聯絡在一起,用於教導子弟、傳承文化。
11樓:這款幫我看
古代尺通常指的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長度測量工具,也叫作古尺。它是一種以長度單位為尺(通常是市尺、步尺等)來測量物體或距離的工具,與現代的公尺、釐公尺等長度單位不同。古代尺在不同歷史時譁棚期和地區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通常用於建築察賀、工程、地理測量等領域。
不同朝代和地區的古代尺標準可能敗蘆派有所不同。
12樓:來自法海寺辛勤的平菇
古代尺有多種含義,具體如下:
古代虛燃賣長度單位。十寸為一尺1。
量長度的工具,尺子1。
表示短、段畝少1。
古代樂譜記差逗音符號之一2。
此外,古代尺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指斥規榘事物3。
中國古代的尺子有多長
13樓:哲哥聊歷史
商代,一尺合今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cm;
秦時,一尺約cm;
漢時,一尺大約cm;彎凳。
三國,一尺合今cm;察鬧段。
南朝,一尺約cm;
北魏,一尺合今;
隋代,一尺合今cm;
唐代,一尺合今;
宋元敗譽時,一尺合今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
古代的尺長多少
14樓:網友
商代,一尺合今,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
秦時,一尺約。
漢時,一尺大約。
三國,一尺合今。
南朝,一尺約。
北魏,一尺合今。
隋代,一尺合今。
唐代,一尺合今。
宋元時,一尺合今。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公尺還多遊輪,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公尺,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釐公尺。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釐公尺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釐公尺。
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釐公尺算,他的身高在公尺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釐公尺,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公尺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公尺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公尺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姿磨唯),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跡培,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秦統一了度衡,所以我覺得這個七尺應該以秦漢時期的長度為基準,折算到現在,也就是160-175cm左右。
中國古代是怎麼生孩子的,中國古代女人怎樣生孩子
遠古時候的人類生孩子那是繁衍後代 生子應該跟最現在最類似人類的猿類差不多吧社會 畢竟是古代 隨著文明的發展就有了接生婆 或者叫產婆吧,是很專業的那種吧 謝謝 首先,男女 後,受孕,然後經過孕期後,女人分娩生孩子,過程跟現在一樣,就這麼生的。生仔是件小事情,是痾屎一樣,如果是危險,人類哪來幾十億。也有...
中國古代是怎樣計時的,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 漏刻 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最早由日晷計時,銅壺滴漏計時。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 日晷 二是 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於西漢,將一...
中國古代最通行的結婚方式是哪種,中國古代最通行的結婚方式是以下哪一種
聘娶婚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結婚方式,盛行於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男家娶婦 男子娶妻 須向女家依禮聘娶。所謂 六禮 便是聘娶婚中的嫁娶程式,指 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和 親迎 六禮備,謂之聘 六禮不備,謂之奔 3 中國古代最通行的結婚方式是以下哪一種 聘娶婚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結婚方式,盛行於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