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墓在哪裡,孫權墓在現今的哪裡?孫權是怎麼死的?因性格所害?

2025-06-15 01:50:15 字數 4147 閱讀 1693

1樓:網友

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安葬於蔣陵。

孫權墓在現今的**?孫權是怎麼死的?因性格所害?

2樓:承吉凌

且不論孫權是怎麼死的,先來看看孫權的性格特點,從性格特點中判斷,是否是孫權的性格導致了最終孫策的死亡。

孫權的性格特點似乎可以從孫權的字中窺出一二。孫權的字是仲謀。是否和性格相配呢?

孫權的性格特點是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

孫權是拒操的決策人物。周瑜稱他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

但為什麼當曹操旌麾南指時,是迎是拒,孫權卻猶豫而不斷呢? 是否說明孫權的性格中還有猶豫不決的隱藏屬性呢?

答案是否定的,為何?曹操帶兵幾十萬,破荊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這一嚴重形勢,作為東吳首領孫權,是必須慎重思慮,不能掉以輕心的。

每遇大事,先慎重考慮,再作出決策,這才是主帥的嚴謹風度。

孫權,其實早有戰備。在周瑜當夜請戰時,孫權說:已選 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就是明證。

至於前發、後援的軍事安排,以及作戰萬一失利時的對策等,都作了周密的佈署。野心昭然若揭。

那麼,擁有如此好的性格特點,孫權是怎麼死的呢?是自然老死,還是因病而死,還是被謀害而死。

眾所周知,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為了國家朝政的正常運作,也很有可能是被謀害而死。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描述道,西元251年(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孫權急忙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

西元252年(太元二年)夏四月,孫權病逝,終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由此可知孫權是因風疾而死,這個說法也是現在普遍認同的。

那麼,孫權死後,被埋在了**呢?

不管孫權是怎麼死的,畢竟是乙個國家的首領,死後的墓一定不會太差。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

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孫陵崗上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潘氏以及宣明太子孫登等人。

上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

孫權墓地在那裡?

3樓:網友

孫權其他含義。

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

孫堅之子。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

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4樓:網友

孫權墓 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孫陵崗,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孫陵崗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和後妻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這樣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孫陵仍在原地完整地儲存了下來。

如今的孫權墓遺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崗內。僅存乙個石碑,一座石橋,乙個註釋牌,一座石像。

從明孝陵任何乙個入口到孫權墓遺址都需要分鐘左右。坐遊覽車幾分鐘便可。

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在南京市鐘山南麓,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公尺。在南京民間還流傳說,明太祖建造孝陵時,下令遷移這一帶墓冢,寺廟時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門吧」。

故此在建明孝陵時孫權墓沒有被破壞,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繞過孫陵崗,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為什麼不是筆直的原因。現僅存一小型墓冢,不見碑表。

5樓:匿名使用者

南京 明太祖陵附近 他想讓孫權替他守墓。

6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家族墓地因史志記載粗略,它的準確位置一直不詳。通過對鎮江丹陽高陵村的走訪調查,和對姑娘墩、泊公廟、柏子墩等遺蹟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現存部分遺存與孫權家族陵墓有著密切關係。鎮江是三國東吳的創始地,儲存有眾多的孫權建吳稱帝、創業江東的歷史遺蹟。

關於東吳孫氏家族的墓葬,除志書明確記載的丹陽高陵外,其餘皆不詳。現在大家比較能夠接受的地點是鎮江丹陽高陵村,有很多相關專家在研究這個歷史疑題!

孫權故里的詳細位址在**?

7樓:戀勞

孫權故里位於富陽市龍門古鎮自然村。

龍門古鎮地處富春江南岸,座落在仙霞嶺的餘脈龍門山下,距富陽市區16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孫權後裔聚居地,也是明間孫氏文化保留最全之地。東漢名士嚴子陵暢遊龍門山,曾留下了「此地山青水秀,勝似呂梁龍門」的讚譽,龍門古鎮也緣此而名。

這明清古建築群儲存極為完整的山鄉古鎮,但見古鎮內廊房相連,巷道縱橫。在這裡走一家就可以進百家,如入迷宮一般,當地人有「下雨天串門不溼鞋」之說。歷史上這裡原有60多座廳堂古建築,歷經戰亂保留至今的只有一半,按照各房系的廳堂圍聚而居。

古鎮上無論是「井」字形還是「回」字形廳堂,都是高牆築就,空間通透而高大,既相對封閉又相互通連,粉牆黛瓦,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狹窄悠長的老街、古樸的民居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在橫穿古街的卵石小路當中,用卵石拼出了很多圖案,有結著紅紅果實的萬年青,寓意著萬古長青人丁興旺,還有是圓圓的銅錢模樣成雙成對,當地人告訴我們,那是金山銀山。

據資料介紹,宋初孫權第二十六世孫(宋奉議大夫,具體名姓已不可知)遷居龍門定居,孫權的後代在此已經生息繁衍了六十多代。這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家族的後裔。龍門孫氏定居早,人口眾,遷徙廣,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關注。

龍門孫氏雖已遷居多年,但至今還按各自房系的廳堂圍聚而居,保留著以血統為基礎的宗族社會的倫理道德與尊卑之序,是罕見的宗族社會縮影。

8樓:南湖一勺水

查或導航,都會讓你去富陽龍門古鎮,其實是錯的。真正的孫權故里,在富陽區場口鎮瓜橋埠村瓜江自然村。

很多野史、筆記和方誌中,都有孫鍾種瓜故事。這個孫鍾,有的說是孫堅之父,有的說是孫堅之祖。有的方誌還記錄了「瓜橋埠」和「瓜橋村」地名,以及位置「(富陽)縣西南四十二里」。

我近日駕車到了瓜橋埠,此處北臨富春江,江對面是連綿群山,南面則是富春江支流。在瓜江村看到幾塊碑,可以證實我找對地方了。一為趙樸初所書「吳大帝故里」碑;一為「瓜橋埠」碑,背面有方誌相關內容;一為孫權研究會所立「石漲廟遺址」碑,背面說明此處當年為孫堅將軍府,後建廟,祭祀孫堅,原廟碑記載孫堅發跡於此。

楊飛 文)

9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建立者。他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代英雄。看完新版三國,翻出了幾年前去孫權故里的**,感觸頗深,雖是古鎮卻再也難尋一千多年前的痕跡。

1.孫權故里-龍門鎮。

10樓:匿名使用者

按理來說 呢 孫權的媽是羅馬人 他爸是浙江富陽人。

孫子的墓在**

11樓:網友

孫武墓目前最優看法是在蘇州城北陸墓。

根據《陸慕鎮志》中的記載,孫武墓最早見諸典籍的是《越絕書》。《越絕書·吳地傳》上記載:吳縣「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

他介紹,巫門即如今的蘇州平門,文物工作者由此推算出了孫武墓的大概位置。「但是除《越絕書》之外,再無史料明確記載孫武墓的位址。」

武則天墓在哪裡?是袁天罡給她選的地方嗎?

不是,她丈夫死的時候其實她已經打算和他合葬了,墓在現在的西安乾陵,你可以去參觀一下,那邊有無字陵碑,石人像,雙乳峰,還有傳說中黃巢想盜墓的黃巢溝。武則天死後我她的丈夫唐高宗合葬於乾陵,陵墓應該是武則天為她丈夫和自己選的 唐朝盛行帝后合葬 應該聽取了1些術士之言,但是肯定不是袁天罡給她選的,那是野史,...

孫權出兵平定山越地區的叛亂,山越地區是哪裡

越人是舜的後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 百越就是古時候生活在現在江南和華南,以及西南的廣西和雲南的少數民族,現在的 越南 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 也是華夏民族的分支.越國本也就是百越建立的國家之一 始皇二十五年 西元前二二二年 王翦率師定江南,降百越。由於這一大片山嶺間的越民驃悍難製,始皇採取遷徙政...

岳飛的墓在哪個城市?岳飛的故鄉在哪裡?

網友投票選出 南宋初期抗金名將岳飛的墳墓,在西湖邊棲霞嶺下。岳飛 公元 年 出身於河南湯陰縣的乙個貧苦農家。北宋末年投軍。南宋小朝廷建立後,他集合部眾抗金,屢建奇功,打得敵人聞風喪膽。後來他與中原的義軍配合,一度打到汴京附近,卻被腐敗的朝廷一天道金牌召回。因受到宋高宗和通敵的奸相秦檜的忌恨,岳飛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