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諡號,皇帝最好的諡號

2025-06-14 16:45:09 字數 1478 閱讀 1949

1樓:匿名使用者

陶搜譽淵明:諡號靖節徵士。

杜甫:無諡號。

李商隱:無諡號。

陸游:無諡號。

辛棄疾:諡號忠敏。

蘇軾悔並:諡號文忠碧漏跡。

2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 《靖節先生》鋒晌猛。

杜甫 諡謹裂號文貞。

李商隱 ,無諡號銀橋。

陸游 ,無諡號。

辛棄疾 諡號忠敏。

蘇軾 諡號文忠。

皇帝最好的諡號

3樓:金融的生活王者

在古代,無論是皇帝還是諸侯,去世之後都會上乙個諡號。這種諡號更像是蓋棺定論,形同對是非功過的「頒獎」或「問責」。自西周以來,除了秦朝沒有諡號制度,其他王朝都有。

當然後來有的朝代,既有諡號,又有廟號,且按下不表。

大家知道,周禮應當是由周公旦制定的(另說周恭王時期),因此,給帝王上諡號,源於周公旦制定的周禮。而最早「享受」到諡號待遇的,即是商紂王、周文王、周武王(按上述說周恭王,則不成立)。

周公旦。現在很多人取名字,都喜歡帶個「文」或「武」字,說明大家對這兩個字的認同感比較一致,但應該不會有人取名時帶個「紂」字。

後來,史官們紛紛效仿,把當代最傑出的帝王,尊以「文」「武」這樣的諡號。比如春秋五霸中,就有晉文公和晉武公、秦文公和秦武公、楚武王和楚文王這樣的尊諡。

晉文公。既然諡號是用來評價功過的,自然有褒有貶。像文、武、明、景、莊、宣之類的,都是褒諡;而靈、哀、煬、厲這一類,都不是什麼好用意。

那麼,在這些褒諡中,哪些才是最受後人景仰的呢?

文和武就不用說了,歷朝歷代對明君尊諡比較多。除了前面說過的周朝天子和諸侯霸主,還有漢文帝劉恆和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晉文帝司馬昭和晉武帝司馬炎,時代越靠近周朝,用文和武的頻率就越高,哪怕是追諡,也要給個文武名份,比如曹操和司馬昭皆是如此。

漢武帝。那麼,排名第三的尊諡是哪個?恐怕說法不一,各執一說。

但從周朝時期來看,「悼」字的諡號不但是尊諡,而且充滿了痛惜惋惜的情感。能夠享受這個諡號的諸侯,都不是一般人。

比如晉悼公姬周(西元前573年-前558年在位),他不滿14歲即位,不滿29歲去世,是晉文公以來一位最偉大的中興之主,打造了乙個全面鼎盛強大的晉國,他在位期間鎮齊、懾秦、疲楚,老牌霸主都被這個年輕人收拾得俯首貼耳。可惜天不假年,沒能活到而立之年。

再比如楚悼王熊疑(西元前401年-前381年在位),接手時,是乙個積貧積弱的楚國,因重用吳起而迅速振興,不但收服百越之地,還在與強秦、三晉的爭鬥中捷報頻傳。可惜,在吳起北伐時,楚悼王就病死了,還招來一場宮廷變亂。他如果再堅挺幾年,統一六國的說不定輪不到秦始皇了。

4樓:於無申處

死後給予評價最高的五個皇帝諡號,分別是「高皇帝」、「文皇帝」、「武皇帝」、「宣皇帝」、「明皇帝」,即高文武宣明。

5樓:蝴蝶眨幾次眼

皇帝最好的諡號就是以文,武,康,明,莊這一類的命名的。都是美諡。

高分求助古代名人諡號大全, 高分求助 古代名人諡號大全

古人的 名 字 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古人的 名 字 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 姓前加伯 孟 仲 叔 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 叔齊,伯是兄,叔是弟 孔丘字仲尼,仲 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 名 或 字 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 蘇轍兄弟共用偏旁 車 表同輩。除了名 字...

為什麼現在的人稱呼明朝之前的皇帝都用諡號,而之後用的是年號

在唐朝以前的皇朝,是很看重廟號的,所謂 祖有功 宗有德 所以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很多皇帝都沒有,但是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諡號 極少數除外 像漢朝二十多個皇帝,只有高帝 文帝 武帝 宣帝 光武帝 明帝 章帝有廟號,其他皇帝沒有。所以不便用廟號來稱呼 在唐朝到元,皇帝的諡號開始加長 這是唐玄宗開的先例 ...

古代名人以源字結尾的名字,古代名人哪些末尾帶個之字

魏 源 清朝啟蒙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學家 山巨源 本名山濤,字巨源,西晉大臣,竹林七賢 之一,官至吏部尚書 尚書右僕射 王 源 明朝重臣,明武宗時累進太傅 瑞安候 李 源 唐朝憲宗李純之孫,安陸郡王 竹林七賢的山濤,山巨源。古代名人哪些末尾帶個之字 古人名字後面帶 之 的,且稱得上名人的有 王羲之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