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以源字結尾的名字,古代名人哪些末尾帶個之字

2021-03-04 05:29:17 字數 4322 閱讀 3628

1樓:最後線索

魏 源(清朝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山巨源(本名山濤,字巨源,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

王 源(明朝重臣,明武宗時累進太傅、瑞安候)李 源(唐朝憲宗李純之孫,安陸郡王)

2樓:風住塵香葉成蔭

竹林七賢的山濤,山巨源。

古代名人哪些末尾帶個之字

3樓:慎思不惑

古人名字後面帶「之」的,且稱得上名人的有:

王羲之、王獻之、王渙之、顧愷之、韓退之(韓愈)。還有明代袁巨集道《虎丘》文中所講的江進之。

王羲之後代的名字中,尾字都帶「之」,但並非都是名人,如:

長子王玄之

次子王凝之

三子王渙之

四子王肅之

五子王徽之,子王楨之

六子王操之

七子王獻之,嗣子王靜之

4樓:篤行在路上

最出名的一般就是

王羲之他的名字後面是之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5樓:青絲落指尖

王羲之,王獻之,韓退之

求名字結尾帶人字的古今名人名字

6樓:匿名使用者

除樓上說的兩位還有:應修人 秦越人(扁鵲) 吳趼人 予人 八大山人 拓人 嬴異人 何許人

名字中最後乙個字是典的古代名人

7樓:愛學習

李典,字曼成。山陽郡巨野縣(今山東巨野)人。生於興平二年(公元174年),卒於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史載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

趙典,字仲經,蜀郡成都人也。父戒,為太尉,桓帝立,以定策封廚亭侯。典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自遠方至,諡曰獻侯。

吳典,自小穎異,15歲中秀才,1765(乾隆三十年)中舉人,1769(乾隆三十四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參加《四庫全書》編修。1786—2023年,任瓊臺書院掌教。

一生行善,為人傳誦。

8樓:冰靈雪月花

李典,字曼成,曹魏名將。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9樓:姬覓晴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親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乙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姓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係、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絡,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誕生就起名,**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遊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

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諡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

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⒊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王夫之號姜齋取自他的室名;辛棄疾的號稼軒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詩人蘇舜欽,流寓蘇州,築滄浪亭,自號滄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

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⒌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 「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⒍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

二、韓愈是韓十

八、柳宗元是柳

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

七、歐陽修稱歐

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文人的姓名字型大小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的組成部分。由於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並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

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型大小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的。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11樓:toma鬥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名之間帶「之」的不少,還有熟悉的介之(子)推,這些「之」字沒有含義,是一種取名的方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人文清高,取名「之」,附會高雅。如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等。

古代取名與字,在春秋之前不甚講究,後來講究寓意,且名與字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12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孩子一生下來,就有父母或是有學問的長輩替孩子起乙個名字,也就是乳名,等到了該進師塾時,有有長輩取學名,到男孩20歲,也就是弱冠,女孩16歲,也就是及笄的年齡,行完弱冠禮和及笄禮,有取乙個名字稱為表字.

一般稱呼別人表示尊敬只叫表字,不提名,而自己稱呼自己時則用名,劉備,表字玄德,別人叫他時都稱其為玄德公,他自己叫自己時同長是備怎麼怎麼地.

13樓:忘憂藥

當然 名字不只是乙個稱謂 從古到今 名字一般都被賦予某些意義 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社會、風俗、重要節慶日等等用作名字

高分求助古代名人諡號大全, 高分求助 古代名人諡號大全

古人的 名 字 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古人的 名 字 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 姓前加伯 孟 仲 叔 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 叔齊,伯是兄,叔是弟 孔丘字仲尼,仲 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 名 或 字 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 蘇轍兄弟共用偏旁 車 表同輩。除了名 字...

求古代名人智慧型的小故事,給我20個古代名人小故事!!

司馬光砸缸 鑿壁偷光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這是4年級語文書上的 給我20個古代名人小故事!1.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於是就找法老。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

古代名人事蹟及精神,古代名人事蹟 每個100字左右

您好,由於此類事蹟很多,沒有辦法全部列舉出來。下面為您整理一部分。陶朱公 古代的陶朱公,在19年間數致千金,但每次,他都把它們 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他曾用錢資助過勾踐,也資助過田成子,現在,他把它分散給那些需要資助的人,對他來說,賺錢不是最終目的,他只想利用賺來的錢有所作為。大禹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