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在中國的傳播與什麼有關?

2025-05-14 16:00:22 字數 1826 閱讀 1733

1樓:史海**

紅薯在中國的傳播可能與西方殖民者有關。根據史料記載,紅薯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帶到中國的,大約是在亮空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隨著西方殖民者的不斷擴張,紅薯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中國人日常飲食的重要蔬菜之一。

據史料記載,葡萄牙人在16世紀中期開始向東南亞和中國進發,並在1557年建立了首個海上港口城市拆腔澳門。葡萄牙人隨後開始在中國建立殖民地,並通過**與中國進行交流。

葡萄牙人在17世紀中期開始向中國進發辣椒和紅薯等農產品。紅薯是一種具有抗逆性的植物,能在乾旱的氣候條件下生長。因此敬御瞎,紅薯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2樓:步步高

紅薯在我國的傳播與缺糧有關。

紅薯粗生快長,能有效緩解缺糧問題,特別是大災大旱之年。

紅薯栽培技術

育苗

早熟品種宜採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層保溫育苗,提早出苗後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提早**市場;常規栽培可採用小拱棚+地膜兩層保溫育苗。苗床寬公尺左右,深15至20釐公尺,床底鋪一層有機肥後澆水覆土。

選擇種薯要求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徵,無病蟲害,薯塊100至250克。排種密度為薯塊間隔3釐公尺左右,種薯排好之後覆土,厚度2至3釐公尺,不能超過5釐公尺,以免影響出苗。當60%薯塊出芽後揭掉地膜。

晴天氣溫20℃以上時,開啟拱棚膜和大棚膜兩端通風,防止高溫燒苗,保持床溫25至30℃,溼度以床土見幹見溼為準。薯苗長20至25釐公尺,有6至8張完整葉片時,可以切苗栽種大田。

栽插

平均氣溫15℃以上時,可切苗栽到大田,由於前期氣溫較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栽種時,將4個節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乾旱時將兩葉一心露出地面,其餘葉片埋入土談段舉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結薯分散均勻,提高商品率和產量,種植密度4000株/畝,株距20釐公尺。

管護

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進行,土要打碎、打細。整平後,肥料條施在壟底,壟距80釐公尺,壟高20釐公尺左右。

肥料可使用專用有機複合肥,種植面積較大時,要求測定土壤n、p、k和有機質,南方還要測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複合肥。

整枝打頂:對分枝較多、生長較旺的薯田可用切掉二三個分枝,如此可使養分迴流,讓燃拍薯塊得到更多養分。打頂可調節養分運轉,促使養分向根部輸送。

當薯苗長到40至60釐公尺時摘去嫩尖,分枝生長過旺時也要摘去嫩尖。

及時追肥:提含碧苗肥在插後15天左右結合第一次中耕每畝追施稀薄便水750至1000kg或尿素。結薯肥在分枝結薯階段追肥,一般在插後乙個月內結合第二次中耕進行,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

坼縫肥在莖葉封行以後,塊根生長速度較快,地面出現裂縫時追肥。每畝追尿素過磷酸鈣浸出液10kg、硫酸鉀3kg兌水150至200kg配成營養液,在陰天或晴天的下午進行順縫澆灌,要求追肥均勻。

紅薯是怎麼傳入中國的呢?

3樓:亦直愛儒

紅薯是16世紀末(大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傳入我國,首先傳入的是廣東和福建。紅薯原碼雹孫產於南美的秘魯、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據清《金薯傳習錄遲鏈》記載,萬曆21年(1593)我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159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秘密帶回國內。

這就是郭沫若「滿江紅」詞中肆鉛的「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密度有關對嗎

對了一半.因為聲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取決於介質的密度和彈性性質,或者說聲音傳播速度取決於物體的構造.一般來說 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 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 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為什麼呢?因為氣體分子比較散,之間空隙很大.液體分子之間空隙稍小.固體分子排列整齊,空隙極小.而聲音的傳播就是靠振動的傳播,這...

中國傳播學是什麼學派,傳播學的主要流派

中國傳播學是什麼學派?我覺得他們是他們的學派,可能就是。佛教一類的吧。中國的傳播學派分為三大基礎學派 經驗功能學派。技術控制論學派。結構主義批判學派。經驗 功能學派是出於既定的政治和經濟目的考察對大眾的勸說和暗示,技術控制論學派看重人機交流的理性功能設計,結構主義 批判學派則探索符號 認識 權力之間...

與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詩句有哪些,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詩句有哪些最好多幾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 元日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 生查子 元夕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姜白石 詩曰 元宵爭看採蓮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 清明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 破陣子 春景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 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