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幾種
1樓:承吉凌
1、因不瞭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2、因不瞭解古代漢語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3、不瞭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4、不明解詞的註釋與翻譯的區別而造成誤譯。
1.關於直譯。
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姿沒陪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例如察冊:
原文: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譯文: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原文: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論語·子路》)
譯文:又請求學種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農。」
上面的譯文緊扣原文,字詞落實,句法結構基本上與原文對等。
但對直譯不能作簡單化的理解。由於古今漢語在文字、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差異,今譯時對原文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或增補詞語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逐之,三週華不注。(《齊晉鞌之戰》)
譯文:〔晉軍〕追趕齊軍,圍著華不注山繞了三圈。
譯文在「追趕」前補上了省略的主語「晉軍」,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把狀語「三」調整為補語。如果拘泥於原文,譯成「追趕他們,三圈圍繞華不注山」,就不符合「達」的要求。
2.關於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跡蠢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來翻譯詩歌。例如。
原文。凌餘陳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楚辭·九歌·國殤》)
譯文。陣勢衝破亂了行,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
埋了兩車輪,不解馬頭韁,擂得戰鼓咚咚響。
天昏地黑,鬼哭神號,片甲不留,死在疆場上。(郭沫若《屈原賦今譯》)
由上面的譯文可以看出,意譯不強求字、詞、句的對等,而著重從整體上表達原作的內容,力求體現原作的風采神韻,譯法比直譯靈活自由。但對學習文言文來說,應該堅持用直譯的方法作今譯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翻譯問題,文言文翻譯問題
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人聽說後,稱他是 漢朝的飛將軍 一直避開他,好多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有一次,李廣出外打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一箭射去,箭頭沒入石頭中,走近一看,是塊石頭。於是重新再射,竟再也射不進去了。李廣為人廉潔,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吃喝都與士兵一樣。李廣帶兵,到了糧水缺乏的...
《泰山》文言文翻譯古文泰山翻譯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 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裡。我在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十二月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 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
杞人憂天文言文翻譯,杞人憂天古文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 地會陷,自己無處依託,便食不下嚥,寢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 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裡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人說 天是氣體,那日 月 星 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