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再字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2022-12-19 20:10:05 字數 5685 閱讀 6167

1樓:春菱華

表第二次:如「一鼓作氣,再而衰」

2樓:ning寧ning寧

①《數》第二次。《滕王閣序》:「勝地不常,盛筵難~。」曹劌論戰》:「一鼓作氣,~而衰,三而竭。」

②《數》兩次。《送東陽馬生序》:「日~食。」《促織》:「問者爇香於鼎,~拜。」

③《副》連線兩個動作,表示先後關係。《活板》:「用訖~火令藥熔。

」【注】在古代漢語中。「再」不是「再一次」的意思。如「三年再會」是說「三年之內會面兩次」,不是「三年之後再會」的意思。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樓:諶玉蘭翟棋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近,則遊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踰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4樓:王文超

「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有:

a、作介詞。可譯為「把」、「被」、「對」、 用」、 將」、 憑」、 因為」、 根據」、 按照」 等。 如: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b、作連詞。可譯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譯。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c、作動詞。一般譯成「認為」、「以為」。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d、用「有以」、「無以」的形式出現時,同 「有」、「無」一起譯成「有什麼」、「沒有什麼」或「不能」。如: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5樓:匿名使用者

「以」字用法歸納。

「以」是古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乙個虛詞。「以」的本義是「用」,作動詞。例如: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

6樓:匿名使用者

1表示工具,譯:拿,用。2表示憑藉,譯憑,靠。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把。4表示時間,處所,譯於,在,從。5表示原因,譯因為,由於。

6表示依據,譯按照,依照,根據。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或遞進。

2表示承接3表目的4表因果,5表修飾。用作助詞。

7樓:匿名使用者

以 1.作介詞 則以鐵範置鐵板上(用,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4.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以 在古文中的所有用法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8樓:冰夏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種:

1、動詞,本義,出、進、發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2、動詞,往,到。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譯文: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3、助詞,表示之前後之交集,常可譯作的。

例句:馬之千里者。——唐代文學韓愈《馬說》

譯文:能夠日行千里的馬。

4、代詞,他,她,它(們)。

例句:人皆吊之。——西漢劉向《塞翁失馬》

譯文:人們都前來慰問塞翁。

5、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

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論語·子罕第九》

譯文:有什麼簡陋的呢?

6、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

例句:悵恨久之。——漢司馬遷《陳涉世家》

譯文:因失望而嘆息了許久。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

譯文:皮都沒有了,毛往**依附呢?

9樓:精骨

強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現在通用的釋義具體如下:

1.代詞,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他們」,極少數情況也作第一人稱「我(我們)」;

如: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物主代詞「它(它們)」,或「一件事,幾件事,這(那)件事」;

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③指示代詞,表近指「這,此,這些,那,那些」;

如: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2.助詞,(1)結構助詞,①「的」,用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人與物體或周圍環境的關係(鄰屬關係),構成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無義,用於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無義,用於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定語後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勸學》

④無義,用於倒置的謂語動詞與賓語之間,表示賓語前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⑤可譯為「得」,用於謂語動詞與補語(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之間,表示修飾關係;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2)音節助詞,①無義,用於動詞後,表示聲音的延長,音節的補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無義,用於時間詞後,表示時間的延長,舒緩語氣;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動詞,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10樓:提分一百

文言文中「以」作為助詞的用法是什麼。

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

11樓:大鍋飯多個人頭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

《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 4、副詞: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者」字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12樓:518姚峰峰

者 zhě

〈助〉(1) 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

(2) 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唐· 韓愈《雜說》

(3) 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仁者,天下之表也。--禮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語氣助詞,表提頓。)-列子·湯問》

中有魯人 馮三保者,精技擊。--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間。--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4) 用在句末表示語氣完畢。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與疑問詞相配合表示疑問。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語氣。

琴童接下馬者!--西廂記》

(7) 表示商榷。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 週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漢書》

(8) 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

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史記》

(9) 「者也」兩個語氣詞連用,起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重點在最後乙個語氣詞上,「也」在這裡強調了肯定的語氣。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麼?

基本字義 1.古同 爾 代詞,你或你的 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連詞 a.表平列,如 多 雜 b.表相承,如 取 代之 c.表遞進,如 且 d.表轉折,如 似是 非 e.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 濃 不烈 f.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 侃侃 談 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 人 無信,不知其...

文言文中而字的意義?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而 一 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 考工記 梓人 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二代詞。通 爾 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 你 的 你們 的 例如 項脊軒志 某所,而母立於茲。三連詞。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 輕重,而是並列 並重的關係,可譯為...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