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體現的辯證法

2022-09-15 22:45:06 字數 1323 閱讀 8169

1樓:藍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話出自孟子。乙個人如果遭遇了困苦能夠得到鍛鍊。乙個國家如果沒有外來威脅,反而容易滅亡。

這是歷史和人生的辯證法。 在古印渡流傳著一則寓言故事:有個農夫,他的小麥先是遭受蝗蟲肆虐,接著又是洪水氾濫。

雖然他家仍有足夠的糧食,不致挨餓,但情形實在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於是他就找到神明,祈求神明給他乙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 「求神明給我足夠的陽光與晴天;下的雨不要太多,剛好就好了;不要有病蟲害;另外還要有令人感覺舒爽的和風。」 神明依農夫的請求,一切都依他所願的實現了,農夫也看著他的農作物長得又高又漂亮,於是他跪下雙膝,由衷地向神明表達他的感激之情,但就在這時候,遠處傳來他妻子的哀號聲。

他妻子撥開小麥的外殼時,才發現到外殼裡空無一物,因為小麥在毫無外力的干擾下,長得太好了,反而結不了實,這時候,農夫跪在地上,但他繼續禱告:「神明啊!求你明年賜給我足夠的麻煩,好讓我的小麥能長得壯實一些。

」 你總覺得你根本就不需要有麻煩,然而,如果你真的毫無麻煩,一切風調雨順的話,這對你而言恐怕不是好事一件。就像小麥一樣,你也需要一些外力的干擾,好讓你的人格變得更加強壯厚實。所以,建議你好好地面對人類所受的限制,承認人生的不完美之處,不要再浪費精力,去強掩人生一些負面性的事情。

你絕對有創造與建設一切的潛能,為了能自我轉變,你必須體認到,你所遭遇的困難愈多,你所了解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冒個小風險,追求你所想要的理想,忍受你所忍受的痛苦。《禮記》上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原意是講教育的重要性,琢玉是比喻。

後來民間說不打不成器。你經受磨練和鎚打了,就知道了。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何能使生於安樂,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難後易,苦盡甘來的意思。如當著活的時候盡是憂愁患難,至死才得到安樂,這樣解釋是不正確的。我認為生於憂患的『生』字要作開始解,死於安樂的『死』字,應作最後講才對。

因為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開始總是困難重重,這是生於憂患,經過一番努力,最後獲得成功,是謂死於安樂。古德雲:『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即是此義。

至於想生於安樂,倒也不難。依世法來說,為人只要知足,就可減去一些意外的憂患。若依佛法,必須持五戒,行十善,就能辦到。

不然,生於安樂,必死於憂患。請看凡是貪取不義財物的人,以供無謂的享受,眼前是生於安樂,等到判刑受罰,就成死於憂患。人生在世,一定要相信因果,而用自己的智慧型和勞力,換取應得的享受,才是真的安樂。

2樓:匿名使用者

聯絡觀---世界是普遍聯絡的,所以憂患與生存、安樂與滅亡是聯絡的..;發展觀----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的和曲折的,所以應該在憂患中找到前進的方向..;矛盾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生與死,憂患與安樂就是一對矛盾,同時事物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轉換...

閱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閱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

1 於 從 拂 違背 衡 通 橫 梗塞,不順 然 這樣2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3 立論 道理論證 2分 4 不行。理由 其一,文章的論點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先談 生 後談 死 段 1 主要是緊扣 生於憂患 的內容來認證 而段 2 的中心則談到治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翻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文,翻譯,完整註解!

加音軌 181966 480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翻譯 王思懿 2.0 在憂慮中生活成長 倒不如在安樂中死去。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在隱患中生存,在享樂中滅亡。提醒人們要有憂患之心,不可貪圖享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原文,翻譯,完整註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翻譯 憂愁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