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謂,法,雖,為,然」的用法

2022-06-25 04:35:02 字數 4565 閱讀 6086

1樓:

1。之⑴他、她、它(們)。

⑵的。⑶往,到......去。

⑷這,此。

⑸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⑹我。⑺調整音節,無實義。

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

⑼作定語後置的標誌。

2。既⒈盡,完了,終了:語未~。食~(指日蝕、月食的蝕盡)。

⒉副詞。已經:~成事實。~往不咎。

⒊副詞。不久,後來:~而縫合。

⒋連詞。常跟"且"、"又"、"也"等連用〈表〉兩種情況並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數量多,也要質量高。

⒌既xì 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3。弗(1)通「沸」(fèi)。泉水噴湧的樣子。

(2)通「怫」。怫鬱,不舒暢。

(3)「弗」為「不」的同源字。

4。甚◎ 很,極:~好。~快。

◎ 超過:日~一日。

◎ 方言,什麼:~事?

◎ 表示進一層的意思:~至。~或。

5,於「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例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6;非①不對;錯誤,跟「 是 」 相對:是非|痛改前非|胡作非為。②不;不是:

非賣品|答非所問|非筆墨所能形容。③不以為然;反對;責備:非難|口是心非|無可厚非。

④不合於(某種規定):非法|非禮|死於非命。⑤表示否定,跟「 不 」 呼應,表示必須:

非去不可|你非答應不可。

7。以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④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①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②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③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樓:匿名使用者

謂:對......說 法:法則 雖:即使 雖然 為:被 然:這樣

文言文中雖的用法

3樓:匿名使用者

雖 "雖"作連詞,在文言中有兩種用法。

1.用在假設關係的句子裡,作用是先承認一種假設,然後轉入正意,可譯為"即使"。例如: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用在轉折關係的句子裡,作用是先承認一事實,下面再轉入正意。可譯為"雖然"。例如:

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3.複音虛詞"雖然"。

現在漢語用"雖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乙個"雖"字。文言的"雖然","雖"是轉折連詞,"然"是指示代詞,結合在一起,有承上轉下的作用,相當於"雖然如此"或"話縱然這麼講"。例如: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文言文中的然可以解釋成然而、但是.兩個有什麼區別 或者說用法是什麼?

4樓:他_是白羊座

然作然而,但是是同乙個用法,表示轉折。

然的全部用法如下

rán①《動》燃燒。後來寫作「燃」。賈誼《陳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謂之安。」

②《代》這樣;那樣。《鴻門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對的。《齊桓晉文之事》:「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又】《形意動》認為……對的。《促織》:「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

④《詞綴》用在形容或副詞後,表狀態,可譯為「……的樣子」、「地」,也可不譯。《捕蛇者說》:「蔣氏大戚,汪然出涕。

」《石鐘山記》:「森然欲搏人。」《蘭亭集序》: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⑤《助》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後,與前面的動詞「如」、「若」、「猶」等呼應,表示「(像)……一樣」。《登泰山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核舟記》:「其人視端容寂,若茶聲然。」

⑥《連》然而;但是。《鴻門宴》:「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文言文中的用法是指

5樓:瘋狂的王老闆

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特別是一些虛詞,雖然實際沒有意義,但是卻在整個句子的翻譯中充當重要的角色。為使得同學們更好的掌握文言文中常見詞的用法,小編給整理了一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乙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文言文中「謂」的意思有哪些?

6樓:天風海雨樓主

1告訴,對····說。

2叫做,稱為。

3以為,認為。

4通「為」,因為。

7樓:匿名使用者

1.告訴

太后bai明謂左右du。――《戰國策zhi·趙策》

古文中然字有哪些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虛詞9個 如:之、而、以、其、然 、為、焉、於、則 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1.表示解釋或分類 他 工人。阿q正傳 的作者 魯迅。2.表示存在 滿身 汗。3.表示承認所說的,再轉入正意,含有 雖然 的意思 詩 好詩,就是太長了。4.表示適合 來的 時候。5.表示任何 凡 活兒他都肯幹。6.用於問句 他 走了嗎?7.加重語氣,有 的確 實在 的意思 天氣 冷。8.對,合理,與...

文言文中再字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表第二次 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 數 第二次。滕王閣序 勝地不常,盛筵難 曹劌論戰 一鼓作氣,而衰,三而竭。數 兩次。送東陽馬生序 日 食。促織 問者爇香於鼎,拜。副 連線兩個動作,表示先後關係。活板 用訖 火令藥熔。注 在古代漢語中。再 不是 再一次 的意思。如 三年再會 是說 三年之內會面兩次 不...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怎樣區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義?

而 1 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複句的各種關係。a 表示並列,又。侶魚蝦而友麋鹿 b 表示修飾,可不譯。順流而東 c 表示承接,就。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d 表示假設,如果。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e 表示轉折,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f 表示因果,因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2 助詞,表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