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是哪「不孝」

2022-01-04 15:38:55 字數 5431 閱讀 4646

1樓:追光的

首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中的「三」只是乙個虛數而已,是「很多」的意思,並不是特指哪三件事情。而東漢時期的一位經學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再次註釋了孟子所說的「三不孝」,即一味順從父母,不供奉父母和不娶妻生子,具體分析如下:

一.孟子所說三不孝,並不是確切的數字「三」,是指沒有盡到後輩本分的行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於《孟子·離婁上》,是孟子所說的一句話,它的後半句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整句話的意思是人們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表現,而最大的不孝就是沒有做到,作為後輩們應盡的本分。舜在沒有告知父母便娶親的行為,視為不孝,就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

其中的三不孝,孟子並沒有在書中論述,因此不能具體解釋為哪三不孝,泛指「很多」的意思。所以現代很多人所理解的,不孝的行為有三種,以不結婚生子為最不孝的含義,非孟子的原意,而是後人在研讀其文學著作時,摻雜了自己的觀點所形成,並廣為流傳。

二.東漢經學家趙岐釋義「三不孝」,並認為不結婚生子為最甚。註釋《孟子》這一著作,是經學家趙岐的主要成就,而「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解釋,也正是從他這裡開始流傳下去的。

在進行註釋工作時,趙岐並不是通篇解釋說明孟子的觀點,而是將自己對不孝的理解寫在孟子觀點的下面。可能是後人誤讀誤傳這個原因,造成了世人的誤解,或許他的本意只是發表個人意見,而不是故意曲解孟子的原意。

但是趙岐對於三不孝的理解,也算是符合當時的孝道文化思想。他為三孝做了具體的釋義,不孝之一是盲目的順從父母,即使父母犯了錯誤也不指出來,反而幫忙隱瞞或視而不見,讓父母越陷越深,喪失道德底線,也就是陷父母於不義,不知道及時拯救父母的意思。

不孝之二是指家境貧寒時,子女很懶散,不願意走仕途之路來贍養年事已高的父母。不孝之三是指到了年齡而不娶妻生子,斷了家族的香火。且他還認為這三不孝中,第三種不結婚不願傳承香火的行為,是最不孝的。

三.在《孟子·離婁下》中,孟子認為不孝分五種情況。有關於不孝的行為有哪些,孟子在後來的著作中也有所闡釋,據書中記載,他將不孝的情況主要判定為五種。

其一是子女懶惰不供養父母,也就是寄生蟲啃老族。其二是嗜酒好賭,不僅消耗父母錢財,還不贍養父母。

其三是特別愛財,甚至捨不得用在父母身上。其四是喜歡享樂,很放鬆不羈,損害父母顏面,讓他們蒙羞。其五是子女不安分,總是惹是生非而牽連到父母。

從這些觀點來看,孟子並沒有提及不結婚和不生子就是不孝的行為。

總之,對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孟子所想要表達的意思,和趙岐的想法是明顯不同的。孟子說的三不孝,泛指很多不孝的行為,而趙岐則非常明確的指出了是哪三種不孝。

2樓:其知彌少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首先說明哪三不孝。《孟子正義》中說「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過來,就是說:第一點不孝,父母有錯不能規勸反而只會順從不敢違逆,以致父母最後錯誤嚴重,陷父母於不義;第二點不孝,家裡貧窮父母老邁,為了照顧父母而放棄自己的前途;第三點不孝,就是不娶妻而無子嗣。

現在網上誤解為不告而娶是無後為大,是錯的,是理解錯了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是說不告而娶,是無禮,但是因為無法告親,耽誤了娶妻,導致無後,是更大的不孝,所以這時候不告而娶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下一句說「君子以為猶告也」,表示理解這種權宜的做法。

漢代趙歧在孟子章指中說,「量其輕重,無後不可,是以大舜受堯二女」。這就理解的很明白了。

3樓: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是為一不孝。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是二不孝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是三不孝

4樓:吃瓜預備役選手

不孝有三,一指不懂順從父母的意思,陷害父母於不義;二指不能為家揚名吐氣;三指無子女傳宗接代。

5樓:丘山日王

「不孝」有三:其一是沒有可繼承自己事業的人。其二是沒有尊敬自己的師長,親朋。其三是沒有沒有尊重自己的事業或工作。

6樓:鄧鄧讀書

《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是什麼意思?可能我們一直對這句話有誤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7樓:李顯微談國學

隨處可見的問題,無處可見的回答

8樓:解答困惑助理

你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所謂的不孝行為有三種。第一種行為就是男人到了結婚年齡不結婚,沒有娶妻生子,也就是沒有傳宗接代,是最不孝順的行為。第二種是父母明明有錯,子女卻不指出父母的錯誤,陷雙親於不義,讓父母留下惡名。

第三種是父母年事已高,生活諸多不便。而子女不求上進,反而待在家裡當啃老族。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是哪三不孝?

9樓:熱詞替換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而後代的責任就是應告訴父母自己娶妻生子之事。

10樓:李顯微談國學

隨處可見的問題,無處可見的回答

11樓:終青歐山梅

如此看來這最大不孝大多數人是可以避免的。只是這陷親不義與使父母受貧兩種不孝百分之90的人都在其中吧!

12樓:宣麗益香春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13樓:稽深樸茵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14樓:鬱忻捷雅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沒有後繼人是三個不孝中的最不孝!

15樓:步彤尋春綠

一.陷父母於不義。二.父母年老,家庭貧窮,而不取功名或掙錢.還有就是不結婚不生子

16樓:拱泉沈唱

《十三經註疏》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17樓:初木魚子

第一種不孝:一味順從有過錯的父母,不勸說無作為,最終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

第二種不孝:家貧,自己卻拒絕當官賺取俸祿來贍養年老的父母;

第三種不孝:不生子,不傳宗接代;

三不孝出自《十三經註疏》:「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則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哪三大不孝

18樓:老巫婆你送後

「三不孝」: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戰國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譯文孟子說:不孝順的事有三種,其中以不能盡到後輩的責任最為嚴重的。舜不先稟告父母就娶妻,就因為擔心沒有子孫,因此君子認為他沒有稟告如同稟告過了一樣。

19樓:昱寧說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是哪三種不孝嗎?孝順也是有講究的

20樓:瓊凝陽

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指哪三種不孝?

21樓:栤夜

聽書講古,經常能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篇,原話即是如此,並沒有解釋此「三」究竟是哪些。

雖然孟子沒有明示,但是漢朝的經學家趙岐在註釋這一篇的時候,給出了起碼是他自己認為合理的答案: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趙岐,東漢經學家。字邠卿,初名嘉,字壹卿。京兆長陵人。曾任幷州刺史,因黨錮被免職。後任議郎、太常等職。著有《孟子章句》。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不孝的第一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表面上的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

孔子《孝經》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反思,對於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歷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22樓:0九獰

1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

2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3 譯文: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

母就娶妻,此處無後是指不尊重長輩就是沒有盡到後輩責任。」

《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

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

中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全句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叢,陷親不義;

二曰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三曰不娶無後,絕其袒祀。

三者之中,以無後為大。」

這是列入中國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種不孝的行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幹不仁不義的事,子女不加勸阻是一不孝。

父母失去勞動能力,家裡又窮,子女不想辦法掙錢,是二不孝。如果沒有了父母,但兒子不願娶妻生子擔負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不能為家庭延續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 離婁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趙岐注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孟子根據古代當時社會背景談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趙岐補充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誰說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是出自 孟子 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而後代的責任就是應告訴父母自己娶妻生子之事。見父母過錯諫,是一孝。供養父母,乃二孝。娶妻生子,為三孝。斷絕香火乃封建社會最忌之事,故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

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註疏 中在 無後為大 下面有注云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 一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