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言自語該怎麼辦

2021-09-09 05:12:18 字數 3769 閱讀 8664

1樓:太原科大心理

1~3歲幼兒,是以學習外部語言為主的。到了4~6歲時,其內部語言才開始形成。幼兒的自言自語正是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的一種過渡。

6歲以下的小孩在發育過程中,語言動作調節功能的發展尚不完善,心智非常不成熟,再加上溝通交流的物件少,很容易把身邊的寵物、玩具等當作有生命的玩伴,自己進行角色扮演,於是就出現了自言自語,這種情況屬於小孩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以下兩種自言自語則可能存在心理疾病:一類是6歲以下小孩,他們的自言自語中並沒有假想的玩伴,說話也不存在角色語言的情況,而是純粹的、經常性的自說自話,忽視外界的環境和變化,這可能患有孤獨症和自閉症。另一類是6歲以上的小孩,按常理6歲以上的小孩心智已經開始成長,生活環境也隨著入學變得豐富,自言自語現象會漸漸消失,如果6歲以上甚至8、9歲還常常自言自語的話,家長就要引起重視了,極有可能是患上兒童**症。

兒童**症是一種年齡偏小的精神**症,主要表現為思維紊亂、行為和思維不協調。包括有孤獨症和自閉症等。導致兒童孤獨症、自閉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成長過程中過於孤獨、缺少與外界的交流,特別是以電視和電腦為基本娛樂方式的小孩最容易自閉。

家長應做好心理引導

太原科大提醒廣大家長,孤獨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家長要重視孩子的自言自語,情況有異時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平時生活中更應該重視孩子的成長髮育,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外部環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不要給孩子製造相對狹窄、封閉的環境。防止孩子沉迷電視和電腦。

第二、家長要常帶孩子外出,到遊樂場、公園、科技館等地方遊玩,讓孩子對外界有基本的瞭解。

第三、引導孩子多與同齡人溝通交流,經常外出與同齡玩伴遊戲。

第四、家長在語言和心智上做好引導,不教孩子過於生涉難懂的知識,多用小孩的思維與孩子交流。

2樓:翰林學庫

兩歲的嬌嬌拿著空藥瓶自言自語:“吃藥藥,吃藥藥。乖,吃了藥就不打針了。”

3歲的牛牛提著新買的水彩筆盒,自言自語:“我走嘍!我不回來吃飯了。”提著盒子在客廳裡走來走去。

4歲的小胖在玩拼圖,他自言自語:“這塊有藍天圖案,放在上面。這塊籬笆圖案在下面……”

孩子的自言自語讓父母有些不解,也有些擔心:他們是否因為寂寞才自言自語?是不是所有幼兒都愛自言自語?如何理解幼兒的自言自語現象?

專家觀點:每個幼兒都會自言自語,在生活中看似非常平常,但這件平常且必然發生的事,對幼兒來說有重大意義,這是兒童自我成長的重要體現。

從幼兒身體動作層面來說。幼兒通過自言自語來熟悉事物運作方式,例如:“兔兔,我給你洗澡,先洗頭,我不會弄痛你眼睛的。”

從幼兒社會情緒發展層面來說。幼兒通過自言自語來重現互動和情緒,例如:“多吃蔬菜,媽媽可高興了。”

從幼兒認知層面來說。幼兒自言自語中必須做的抽象的思考:腦海中有爸爸開車時轉動方向盤的印象,就邊轉著玩餅乾盒蓋(象徵方向盤)邊說:

“綠燈亮,往前開。我得快按喇叭,我要轉彎了。”此時的動作技巧與未來運用文字是相關的。

從幼兒語言發展層面來說。自言自語中的孩子再現了他生活情境中所需用到的語言、對話,這樣,他們對語言的掌握和精準度提高了。

可見,幼兒自言自語行為,是他們未來成為成功的學習者所需具備的基礎。對此,父母要給予理解和幫助。

一、幼兒通過自言自語來幫助思考。

幼兒的思考能力,在發展初始,具有“社會性”和“外顯性”兩項特質。由於年幼孩子需要依賴父母及其他**的教導、遵循**所設定的規範,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社會性的思考”。又因為行為的規範來自**的言辭命令,當孩子嘗試調節自己的行為時,他會出聲模仿那些言辭命令,來幫助自己實踐,這便是所謂的“外顯性思考”。

幼兒必須先有能力運用語言與別人溝通,且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將這種社會性和外顯性的思考能力,轉換成內化的能力,並終能專注於自身的思考。

心理學家有關人類“自言自語”現象的研究指出:幼兒的自言自語,其實在發展過程中扮演著相當正面的影響。當孩子在面對一些較有挑戰性的事情,或是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碰到難題、出錯,甚至不知從何做起時,他們便會產生自言自語的現象。

因為在對自己說話的過程中,言語可以幫助孩子思考,幫助他們專心,並且能夠引導自我、改進自己的表現。

當孩子進入小學後,這種自言自語的現象,表面上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但是,這種自言自語的現象,由早年的外顯性,慢慢轉換成內化及隱祕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認知發展更趨完備,他們就不再把思考的過程大聲地說出來,但在內心還是經歷相同的思考過程,自我內在的對話依然存在,只是外人無法觀察到罷了。

二、幼兒用自言自語督導行為,表現更優。

對於自言自語的現象,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vygotsky)認為,兒童不只利用語言與別人溝通,也會運用語言幫助自己計劃事情、引領自己和督導自身的行為。

有研究發現,那些常常自言自語的幼兒,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比較少自言自語的同伴要好。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幼兒的自言自語是一種自身的訓練,可以為日後與他人的互動和溝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孩子對自己說話時,他是利用語言來督導自己的行為、引領自己思考。例如,小胖在玩拼圖時,他手中拿著一塊拼圖,然後對自己說:“這塊圖上有一些天藍色,也有些白色,看起來好像是天上的雲,所以應該把它放在拼圖的上方。

”於是,一邊說一邊做動作;嬌嬌玩玩偶時,自編自導劇情,她的表情動作也隨之流露出來。

三、將規則口訣植入“自言自語”,幫助幼兒學會規範行為。

父母常感孩子有過度好動、專注力差、做事沒長性等問題。受過幼兒師範教育且有教學經驗的老師,會利用學前兒童自言自語的行為特徵,把一些行為規則變成口訣。例如,讓孩子學會保持安靜,學習如何專注,老師會教幼兒念口訣:

“誰安靜,我安靜。”或“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豎起來。”當幼兒反覆誦讀這樣的口訣,並對此自言自語時,他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配合,達到專心的狀態。

一段時日後便習慣成自然。因為“自言自語”有自我提醒價值,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

這裡,建議父母不妨學習老師所用的引導方式,來改善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孩子挑食,只吃葷菜,不肯吃素菜,父母這樣教導孩子;“我是好寶寶,我愛吃蔬菜,我的身體棒!”孩子念熟了,就餐時往往會“注意”餐桌上的蔬菜,將吃蔬菜和身體健康、不生病、不吃藥打針聯絡起來。

有些兒童還能自己教導自己,比如繪本《胖國王》裡面有故事和兒歌(關於營養知識的),孩子朗朗上口後,常常邊玩邊自言自語地念叨,行為也會跟著改變,同時,他們還知道了如何去做對的事情。

四、傾聽孩子,並順應情況與孩子的自言自語“對話”。

父母瞭解孩子自言自語的緣由及發展的意義後,不但能引導孩子將此運用在行為規範上,還能瞭解孩子在思考什麼有趣的事情。建議父母經常傾聽孩子並順應當時的情境,迴應孩子,和他一搭一合地對話。例如,看到3歲的女兒把娃娃放在床上,邊拍娃娃的小肚子,邊自言自語:

“你不哭,我才給你講故事。”可搭腔道:“娃娃吃飽了嗎?

是不是太困了?”孩子喂玩具熊吃藥時自言自語:“你想吃啥呢?

我去找找看。”父母可搭腔:“熊熊生病了嗎?

他吃藥乖不乖?”接著觀察孩子會怎麼做;較大的孩子模仿恐龍或怪獸時自言自語,父母可搭腔說:“好可怕的怪獸啊!

怪獸為什麼生氣?是不是肚子餓了?”描述孩子的動作,或說出孩子可能有的感受,都可以鼓勵孩子游戲,或幫助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

3樓:zt1983樂園

去醫院看看,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4樓:生態蛋子

孩子自言自語地玩,據說是一種聰明的表現呢。

5樓:星希望教育

自言自語: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言自語很多沒有意義的,背誦在**聽到的話,這種行為是要去減少的,要用must減法,1.確定問題行為;三種功能:

1.逃避,2.吸引關注,3.

自我刺激行為,通過這種自言自語,來釋放壓力,找到安全感;

尋找替代行為:仿說

6樓:孤獨漂流的小鳥

挺好的啊,他自己一個人也不會無聊

自言自語的造句怎麼造

自言bai 自語造句 1 他凝視著窗外du陰沉的天zhi 空,似是在對身邊管家的問話,又dao似自言自內語道 她,還會不會回容來呢?2 王剛自然自語說道 這樣一來,如何是好?3 他在自己的座位上,自言自語。4 小軍自言自語地說著什麼,我聽不見,但他還是不停地說。5 她不喜歡跟人說話,非常害羞,只敢自...

人走在路上自言自語,別人會怎麼看

與其自言自語,不如放聲高歌。前者別人以為有毛病,後者別人認為很快樂。多參加一下課外活動。分一下注意力。我估計你是室內停留的時間過多。且長時間從事同一種事物,如長時間網遊戲,聊天。有一點自閉症表現。乙個人走在路上就容易自言自語怎麼辦?我也這樣,感覺挺正常啊,不是什麼毛病 你很孤獨吧。總想找人說話,卻覺...

孩子偏科該怎麼辦?孩子偏科怎麼辦

每乙個科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小孩子應該均衡的學習,不能夠出現偏科的現象。如果小孩子偏科,那就會讓這門科目越來越差,並且變得特別不喜歡這門科目。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學習發展,在孩子出現偏科的跡象的時候,及時的讓孩子改正。那孩子偏科該怎麼辦呢?其實有些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根本沒有偏科的跡象,只是在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