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表達感情最複雜的詩是那一首 都表達了哪些感情呢

2021-08-16 23:16:51 字數 3606 閱讀 5000

1樓:資深情感諮詢師

《定 風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見性情。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說「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那麼便怎樣?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逗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主腦,以下詞情都是從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與馬。前者是步行所用,屬於閒人的。

作者在兩年後離開黃州量移汝州,途經廬山,有《初入廬山》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閒客此閒行」(《南歌子》)者。

而馬。則是**或忙人的坐騎,即俗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者。兩者都從「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勝過後者在何處?其中道理,用乙個「輕」點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誠然是輕的,輕巧,輕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帶水的,比起騎馬的便捷來又差遠了。

那麼,這「輕」字必然另有含義,分明是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

何以見得?封建士大夫總有這麼一項信條,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因反對新法,於元豐二年被人從他的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於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獄;羈押四月餘,得免一死,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元豐三年到黃州後,答李之儀書云:「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被人推搡漫罵,不識得他是個官,卻以為這是可喜事;《初入廬山》詩的「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則是從另一方面表達同樣的意思。

這種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見他對於做官表示厭煩與畏懼。「官」的對面是「隱」,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是這條思路的自然發展。

關於「一蓑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選》)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

這裡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

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束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他是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裡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來,用語雖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實。不過說「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詞序說:

「已而遂晴,故作此。」七個字閒閒寫下,卻是點晴之筆。沒有這個「已而遂晴」,這首詞他是不一定要寫的。

寫晴,仍牽帶著原先的風雨。他對於這一路上的雨而復晴,引出了怎樣的感觸來呢?

這就是接下去的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風雨聲。

」「夜雨何時聽蕭瑟」,是蘇軾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自有一番感觸。自然界陰晴圓缺的迴圈,早已慣見;宦途中風雨的襲來,卻很難料定何時能有轉圜,必定有雨過天青的遭際嗎?

既然如此,則如黃庭堅所說的,「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謫居黔南十首》),遭受風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蘇軾於此想得更深,他說無風雨更好。無風雨,則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這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真諦。如何得到政治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

是「歸去」!這個詞彙從陶淵明的「歸來去兮」取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煙雨迷濛,也比宦途的風雨好多了。

2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3樓:我只求新

滿意回答

出自《釵頭鳳——陸遊》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

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

莫!莫!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如此感慨

我覺得這是最複雜的一句,只有歷經人世滄桑,故人重逢,才會發出

4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的特點就是他的豐富多彩和多樣性,用一首詩代表他太難。不過,可以說他的詩富於哲理的旨趣,大概不會說錯。如:

題西林壁裡的: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幾成俗語。另一首: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已成就了成語:鴻泥雪爪。

5樓:施陶然

水調歌頭,思鄉的感情

蘇軾寫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6樓:火慈

懷才不遇,官場失意,沉鬱頓挫...

7樓:

樓上的看來你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咯,吾等不如也。

8樓:飄動的戀愛

呵呵!樓主可真幽默耶!光打雷不下雨

求解 蘇軾寫的四首詩的先後順序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9樓:背劍牧童

時間順bai序為:(從前到後):飲湖上du初晴後雨(寫zhi於任杭州通判期間dao

),初到黃內州(初到黃容州),題西林壁(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所寫),惠州一絕(被貶到惠州,為嶺南地,已是晚年)

思想感情:總體來說皆為寫景敘事詩,自然都表達熱愛生活,縱情曠達之感只是略有不同:飲湖上初晴後雨,此時為東坡仕途順達之時,僅表喜悅,熱愛西湖山水之感。

而後三則更添曠達之意,有遇坎坷而隨遇而安之氣魄。

自己打的,希望有所幫助。

蘇軾寫的海棠這首詩表達出作者的什麼情感

10樓:武府小道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整首詩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11樓:滄海桑田之前進

海棠》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被選入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語文六年級教科書。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

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乙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濛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乙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12樓:匿名使用者

喜愛海棠和大自然的情感

關於蘇軾的一首詩,關於蘇軾的詩

惠州一絕 蘇軾。食荔枝二首 之二 蘇軾。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蘆桔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辭 不接受。不辭即接受,不推辭。這裡的辭做不接受講。就是很願意一直做嶺南人的意思咯,因為蘇東波被...

寫一首表達學習感受的詩,試著寫一首小詩,表達你生活學習中的感受

四聲平仄苦尋究,生花妙筆向誰求?莫笑驢蹄窮技藝,徒增馬齒滿哀愁。體循格律難佳句,詩慕杜工太勁遒。筆底海綿滴水擠,度年不惑嘆春秋。試著寫一首小詩,表達你生活 學習中的感受 前程美景夢想中,年輕氣盛心氣濃,幸福道路無邊際,堅韌不拔鉚勁衝。寫一首小詩表達你生活學習中的感受 學如浩煙海,何時入高台。想有柳蔭...

求一首表達傷心的詩!分手了,跪求一首詩,傷感的。是分手後用的詩!!!

別卻世間情,忘卻夢中卿。相思獨自飲,相離獨自品。長路獨自行,長夜獨自寢,長醉不復醒!君莫問 我亦有心無處說,分手如何更此地。手把玉簫頭不舉,了觀車行馬不移。我來游禮酬心願,好風好月無人宿。傷心近似驪山路,心知洛下閒才子。牽你的手 你卻將它推開 強忍淚眶望著 心卻在顫抖 夢中也在嘶喊為什麼 為什麼 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