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張之洞在中國近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貢獻

2021-08-09 18:15:47 字數 5380 閱讀 2252

1樓:火雲雜談

作用:甲午戰爭後,張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近代教育思想,並認識到建立新學制的重要性。擔任湖廣總督之後,張之洞在湖北大規模興辦新式教育——實業教育、師範教育和國民教育。

這些新式教育活動使其教育強國的構想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張之洞為配合振興實業,在湖北發展實業教育。其中較有成效的是創辦了農務學堂和工藝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農業和工業所需要的人才。在張之洞的經濟近代化構想中,農業佔有重要地位。

為改良湖北農業,張決定創辦農務學堂,培養農學方面的人才。農務學堂成為湖北實業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學堂,畢業後的學員也為湖北農業教育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興辦湖北工業。他認為,中國士人囿於傳統觀念不屑於學習“工藝”,而一般的工匠又沒有文化知識,缺乏具有理科理論知識的人才,因此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探尋其原因;對於引進的機器,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這是中國人才匱乏,工業落後的重要原因。所以,要發展新式教育就要有兩類人才——工程師和技師。

光緒二十八年(2023年),張將工藝學堂改辦於原江漢書院故址,打算辦成一所高等學堂。後因調職交於程頌辦,使工藝學堂教學取得一定成效,培養出的學生能夠製造各種實用的新式機器。

第三,張之洞重視基礎師範教育。他認識到發展教育在於普及國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礎又在於普及小學。普及小學則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員,這是發展小學的先決條件,查各國中小學教員都取材於師範學堂,故師範學堂為教育造端之地,關係至重。

光緒二十八年(2023年),除選派兩院學生赴日本專學師範外,張之洞又在武昌創辦湖北師範學堂,專門培養中小學教師。光緒二十九年(2023年),出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又奏請設立三江師範學堂,選派科舉出身的中學教習50人,講授修身、歷史、地理、文學、算學及體操各科。中日教習也相互學習,就可以解決學堂的師資問題。

在張之洞的倡導下,湖北的師範教育行政體系取得較大的發展,為推動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同時也為湖北的發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貢獻:教育思想

張之洞興學育才思想及實踐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張之洞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強調以通讀史經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具體的舉措主要是改革傳統的教育機構,以湖北的經心書院和四川尊經書院為代表。

清代的傳統教育機構主要是學寓與書院,乾嘉以後,由於經費不足,教官失職,不少地方學寓逐漸停廢,書院成為主要教育機構。但這些書院大多數只是考課,沒有講學色彩,與經世致用學問脫節。為此,張之洞開始重視引導書院講求實學,於2023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閣設立經心書院,拔其優秀者,讀書其中,所研習的多為經解、史論、詩賦、雜著等,標榜實學,注重經世致用。

同治九年(2023年)學政任期已滿,在卸任回京之際,得湖北士人好評,張之洞感慨賦詩:“人言為官樂,哪知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髮已可數。

”同治十三年(2023年),張之洞又奉旨任四川鄉試副主考宮,9月任四川學政。入川后他發現四川的科場作弊、世風日下現象嚴重,便採取措施,清除科場積弊,整頓士林風氣。他認為“欲治川省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

重視西學

在繼續主張改革傳統教育的同時,張之洞開始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並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書院改革以兩湖書院為代表,開辦的新式學堂以工藝學堂、自強學堂為代表。

光緒十六年(2023年),張之洞在都司湖經心書院舊址,創辦了兩湖書院。書院學生定額240人,湖南、湖北各100人,特定商籍40人,開設“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宗旨是培養“出為名臣,處為名儒”之才。2023年,張改革兩湖書院,仿照西洋學院,每日上堂講課,教習按日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則改為經學、史學、輿地與時務四門,同時設立院長,負責講明經濟。

張之洞也比較重視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和思想之控制。2023年,兩湖書院改為兩湖高等學堂,分科為八門,成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堂。學生則由原來的240名減至120名,初以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的優秀生升人高堂學習,入校者必先補普通學科一年,習專門學科三年,然後出西洋留學一年,共五年畢業。

兩湖書院從一個傳統的書院演變成一所新式學院,又隨著西學課程的增多而終成一新式學堂。張之洞在2023年將兩湖書院、經心書院改為學堂時雖提出“兩院分習之大旨,皆以中國(學)為體,西學為用,既免迂陋無用之譏,亦杜離經叛道之弊”。但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卻是“西學”課程,結果,一些學生卻最終“離經叛道”,從事革命活動。

人物簡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2023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202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2023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2樓:轉不動的鐘

改革書院  在早年張之洞擔任學政時,他主要是對傳統的教育進行改革,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強調以通讀史經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具體的舉措主要是改革傳統的教育機構,以湖北的經心書院和四川尊經書院為代表。清代的傳統教育機構主要是學寓與書院,乾嘉以後,由於經費不足,教官失職,不少地方學寓逐漸停廢,書院成為主要教育機構。

但這些書院大多數只是考課,沒有講學色彩,與經世致用學問脫節。為此,張之洞開始重視引導書院講求實學,於2023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閣設立經心書院,拔其優秀者,讀書其中,所研習的多為經解、史論、詩賦、雜著等,標榜實學,注重經世致用。2023年學政任期己滿,在卸任回京之際,張回首三年來在湖北的行為,確實付出不少心血,也得到湖北士人的好評,不禁為自己公務勞苦而早生白髮發一番感慨:

“人言為官樂,哪知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髮已可數。”2023年,張之洞又奉旨任四川鄉試副主考宮,9月任四川學政。

入川后他發現四川的科場作弊、士風日下現象嚴重 ,便採取措施 ,清除科場積弊,整頓士林風氣。他認為“欲治川省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

新式學堂

在繼續主張改革傳統教育的同時,張之洞開始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並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書院改革以兩湖書院為代表,開辦的新式學堂以自強學堂為代表。

2023年,張之洞在都司湖經心書院舊址,創辦了兩湖書院。書院學生定額240人,湖南、湖北各100人,特定商藉40人,開設“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宗旨是培養“出為名臣 ,處為名儒“之才。2023年,張改革兩湖書院,仿照西洋學院,每日上堂講課,教習按日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則改為經學、史學、輿地與時務四門,同時設立院長,負責講明經濟。

張之洞也比較重視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和思想之控制。2023年,兩湖書院改為兩湖高等學堂,分科為八門,成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堂。學生則由原來的240名減至120名,初以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的優秀生升人高堂學習,入校者必先補普通學科一年,習專門學科三年,然後出西洋留學一年,共五年畢業。

兩湖書院從一個傳統的書院演變成一所新式學院,又隨著西學課程的增多而終成一新式學堂。張之洞在2023年將兩湖書院、經心書院改為學堂時雖提出“兩院分習之大旨,皆以中國(學)為體,西學為用 ,既免迂陋無用之譏,亦杜離經叛道之弊”。但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卻是“西學”課程,結果,一些學生卻最終“離經叛道”,從事革命活動。

學制改革

甲午戰後,張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近代教育思想,並認識到建立新學制的重要性。擔任湖廣總督之後,張之洞在湖北大規模興辦新式教育 ———實業教育、師範教育和國民教育。這些新式教育活動使其教育強國的構想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 、張之洞為配合振興實業,在湖北發展實業教育。其中較有成效的是創辦了農務學堂和工藝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農業和工業所需要的人才。在張之洞的經濟近代化構想中,農業佔有重要地位。

為改良湖北農業,張決定創辦農務學堂,培養農學方面的人才、2023年4月,農務學堂正式成立。張在招生示文中闡明興辦農務學堂,講求農學的重要性:“富國之本,耕農與工藝並重,近來泰西各國,農務最為興盛,中國地處溫帶,原隰活衍,甲於環球。

及因農學不講,坐使天然美利,雍閼不彰,此農學不講之故也。”2023年,學堂設立蠶桑試驗室,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23年,學堂遷到城北武勝門外擴建,按照計劃改制,並派15人赴日考察農業,歸國後大部分被選為學堂教習,充實了學堂的師資力量。

農務學堂成為湖北實業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學堂,畢業後的學員也為湖北農業教育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張之洞在湖北興辦工業,需要較多的工業技術人才,因此他對工業學堂也較重視。他認為,中國士人囿於傳統觀念不屑於學習‘工藝’,而一般的工匠又沒有文化知識,缺乏具有理科理論知識的人才,因此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探尋其原因;對於引進的機器,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這是中國人才匱乏,工業落後的重要原因。所以,要發展新式教育就要有兩類人才——工程師和技師 。

他說:“工有二道:一曰工師,專以講明機器學、理化學為事,悟新理、變新式 ,非讀書人不能為,所謂智者創物也。

一曰匠首,習其器,守其法,心能解,目能明,技能運,所謂巧者述之也。” 基於這一認識,2023年春,張之洞創辦了湖北工藝學堂,聘日本教習兩人,分別講授理化學和機器學。學堂採取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又以必須親手操作方能切實通曉為原則,讓學生在教習及技工的指導下,從事實際操作四小時 ,晚間讀中國書籍“。

2023年,張將工藝學堂改辦於原江漢書院故址,打算辦成一所高等學堂。後因調職交於程頌辦 ,使工藝學堂教學取得一定成效,培養出的學生能夠製造各種實用的新式機器。

第三、在張之洞的教育近代化構想和實踐中,師範教育居於最基礎的地位。這是因為他認識到發展教育在於普及國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礎又在於普及小學。普及小學則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員,這是發展小學的先決條件, 查各國中小學教員都取材於師範學堂,故師範學堂為教育造端之地,關係至重。

2023年,除選派兩院學生赴日本專學師範外,張之洞又在武昌創辦湖北師範學堂,專門培養中小學教師。2023年,出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又奏請設立三江師範學堂:,選派科舉出身的中學教習50人,講授修身、歷史、地理、文學、算學及體操各科。

中日教習也相互學習,就可以解決學堂的師資問題。為發展地方初等教育,張又令學務處在武昌設立師範傳習所多處,令各屆選派舉貢生員前來培訓,學習教育管理及有關初等小學堂的教學要旨,然後回各屬地擔任小學教員。在張之洞的倡導下,湖北的師範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也初步形成新的教育行政體系,為推動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同時也為湖北的經濟發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張之洞是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奠基人,其偉大的教育思想,為湖北培養了大批人才,使湖北形成了一個知識和價值觀念不同於傳統文人的新型知識分子群而活躍於清末政治舞臺。誠然,其教育理論帶有“宣揚忠君 ,維持清朝統治”的封建色彩,但他能看到西方文化的長處,取之於西方用於中國,亦足見其不凡。在當時的狀況下張之洞不可能將西方文化與忠君思想有機結合,體現了他自身教育觀的矛盾,但這並不能掩蓋張的教育倡導對湖北的作用乃至他對中國近代化教育的卓越貢獻。

中國近代社會的進化歷程,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

一 起步階段 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前 這一階段,由於外國的侵略,中國封建地主積極自救,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二 整體發展階段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 民族資本工業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伴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民...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中國近代史崛起的歷程

老哥你錯了,近代史是從1840年到1949年 概括中國近代史基本發展脈絡 被侵略 內鬥 被侵略 內鬥不斷迴圈 中國近代史是從哪一年開始?我國近代史從 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 五四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從1919年 五四 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

魯迅與中國近代文學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十年

中國現代文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三個十年以驚人的速度出現了 1 清嘉慶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已由衰微而處於崩潰前夕。2 五四期在文學領域內高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這個任務不能不落到無產階級領導的 五四 以後革命文學的肩上。3 現代革命文學既然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革命事業的乙個組成部分,它在各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