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 劉禪暗弱的原因

2021-06-20 14:59:16 字數 4949 閱讀 8633

1樓:古之羅朗

蜀中無大將,人才不能安邦。並且劉禪示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蜀國,不引起魏國重視。

2樓:

劉阿斗算什麼暗弱?他就是無道

劉阿斗的原因在其自身重用宦官遠賢臣,最終導致蜀漢顛覆。

蜀漢為什麼能型在數十年?就是因為北伐,諸葛亮與姜維以北伐壯其志,以使曹魏不敢貿然侵其土。

諸葛亮當年隆中之策是三分天下而非一統天下,後因關羽失了荊州蜀漢原有的均分天下之勢被破,其實力大減所以諸葛亮不得不連連伐魏以裝其勢。實際上諸葛亮姜維都知道伐魏是不可能勝利的,唯一的結果只是讓蜀漢苟延殘喘。

蜀中是否正的無大將?自古雲:「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當年韓信在項羽帳下不過乙個提戟者,當了劉邦帳下立刻就展現了其經天緯地之才。

人才滿地都是尤其是這樣的亂世,關鍵還是劉阿斗本身親宦官遠賢臣,最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身邊最後自然都是一些阿諛奉承之徒。至於有才能的人自然不削侍奉這樣無能無德之主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算了吧,歷史要客觀好嗎?劉某當然有遠賢親佞的時候,但他親的那個黃皓做出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被諸葛亮操縱得一肚子怒火的他自己執政21年風調雨順又怎麼說?

曹魏不敢貿然進攻因為北伐,真是好玩。傻瓜都知道蜀那點兵力國力物力人力還這樣頻繁北伐很快就會玩完,他不打持久戰打什麼?以蜀國的政治形式和治理方針(依法治國,很不錯的方針,可以不適應那時的蜀國)又怎麼會有人才替他賣命?

要我說劉某暗弱的原因是性格軟弱,不敢也會打仗(這點無可非議在三國這時期不會打仗的君主就等於廢物),無道從何說起?

4樓:匿名使用者

只知道玩不管朝廷之事所以蜀國,滅亡

5樓:百鍊鋼作繞指柔

在孔明的光環下,自然要顯得暗弱

易中天當年"下跪"為什麼引起非議

6樓:手機使用者

爭議bai不在於易中天是不是超常規的用

du肢體動zhi

作,來具體的dao闡述了這個禮儀,而是在於他穿的專服裝,並不適合屬於做那種動作,當時他上節目的時候穿的是西裝,如果穿的是漢族的長袍,傳統服裝,做禮儀的解釋,我想便不會惹出什麼爭議

《易中天品三國》名將關羽觀後感200字

7樓:小黑子也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整個講座聽下來,除了三國人物易中天說的最多的就是陳壽和裴松之,雖然對易中天不了解,但感覺他是乙個做學問比較嚴謹的人。52集品三國看下來,不論是對三國的歷史還是對做人做事,都有一些新的感觸:

一、為將

1、要聽得進勸

關羽失荊州、馬謖失街亭,其實他們都是有機會不犯錯誤的。但是面對別人的忠言逆耳,他們同樣選擇了視而不見。回過頭來讀歷史,不光是三國,其實很多歷史關鍵時刻,謀士們給出的主意都是正確的,如果都被當時的領導採納了,也許歷史就得重寫了。

2、戰略上藐視對手戰術上重視對手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有兩把刷子,那麼能成為你對手的人,也肯定不都是吃屎的。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關羽,打了那麼多年仗,孫權是什麼人你不知道?他怎麼可能派個書呆子接替呂蒙,那是打仗又不是選作協主席,你可以從心眼裡瞧不上陸遜,但打仗不是你瞧不上他他自己就跑了。

尤其是身處要位的人,居安思危很重要。

3、出將入相固然好

功高震主很難辦

這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相似的問題。三國裡邊陸遜、諸葛亮都是比較典型的。諸葛亮運氣好攤上個無能之主,震了也就震了;陸遜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快被「拿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例子中國歷史上多了去了,最後吃虧的基本都是功臣,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張良,我能幹的事幹的差不多了,我主動辭官歸隱。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拼死拼活幫忙打完江山之後,面對近在咫尺的榮華富貴能夠做到一刀兩斷、辭官歸隱。所以有那麼一句話——捨得捨得,沒有舍就沒有得。

二、為相

1、可以有傲骨,但絕對不能有傲氣

這點主要是文人身上,好像中國古代文人大都挺有傲氣的,「清高氣傲」簡直就是中國文人的代名詞,孔融、楊修都死在這高傲上了。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楊修和孔融可能文采不錯,但是讓你領兵打仗行嗎?所以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而這兩人不,恨不說話都帶著「反諷」的語氣,再寬容的君主也有受不了的時候,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說到清高多說兩句,諸葛亮之所以被後世幾近神話,也跟中國古代文人的風氣有關。中國文人兩個特點——乙個是確實想出來做事,但同時又非常清高。所以像諸葛亮那樣被領導一請二請三請請出來的,既滿足了清高的虛榮心理又能做事,這是很多文人夢寐以求的結果,諸葛亮被後世神話般的推崇,這個原因恐怕佔很大的比例。

但這諸葛亮畢竟是少數,中國五千年歷史上才出乙個能「猥自枉屈」三請的劉備嘛。假如他不來請你怎麼辦?

至於傲氣,以前我特不理解李白,覺得按照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以李白的詩文才華,就算不能像王安石那樣當個宰相、至少也能混個刺史噹噹吧,怎麼能天天在長安城內外「喝酒買醉」呢,觀後感《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現在好像明白了,李白的性格跟楊修、孔融差不多,人太狂傲了成不了大事。

2、剛柔並濟

有原則是好事,依法治國嘛,我認為不是原則問題,沒必要錙銖必較。「寧折不彎」話雖如此,但是水至清則無魚,張昭對孫權、諸葛亮對劉禪這方面這個度把握的就不是特別好,尤其是張昭,過於剛烈可能也是他沒能做成宰相的乙個很重要原因。這方面我感覺***做的就比較好。

三、為帥

1、做事要從一而終

曹操孫權包括劉備,其實年輕的時候都是比較有正事的,但是到了晚年可能戰功卓著了、可能習慣被吹捧了,感覺不像年輕時候那麼謙虛謹慎了、比如孫權逼死陸遜、曹操殺崔琰那些,以他們的聰明似乎不應該犯那麼愚蠢的錯誤,所以人吶,什麼時候得意可以,但不能忘形。

回到現在,很多人一開始走進**步入官場的時候,都是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包括陳liang.yu、陳xi.

tong他們也不會說我從政就準備撈錢,然後後半生在監獄裡度過,也不會這麼想的。所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把好的開始堅持到最後,是成功的另一半。

2、懂得駕馭人才

曹操、劉備、孫權在用人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人才的在創業過程中的作用確實不可或缺,孫權這方面就比較有領袖素質,孫權打仗比周瑜強嗎?不見得;孫權謀略比魯肅深遠嗎?也不見得。

就像後世那個段子——劉邦文不及蕭何、武不及韓信、謀不及張良,但就是能把這些人攏到自己身邊為自己所用。

三國後幾百年,魏百策曾和唐太宗談到用人的時候總結的一句話就非常經典:「開國之臣,但凡有一技之長便可用之,而治世之臣,則必須德才兼備」。人都有缺點,關鍵是如何揚長避短。

當然要是能同時德才兼備,那就更好了。

3、優柔寡斷是大忌

當然作為領袖也不能什麼都不知道就指著別人出主意,不能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這樣也不行,那樣也夠嗆」這是最忌諱的,真到需要拍板的時候你得能當斷則斷,並承擔這個決斷帶來的責任和後果。要不當領導也太輕鬆了。

四、治國

1、謹防禍起蕭牆

團結的重要性不用說了,兩千年前孔子就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這方面東吳前期就做的相對比較好,比如魯肅周瑜雖然在「連劉」與否問題上政見不同,但不會因此心生嫉恨。

蜀國這方面就差一些,諸葛亮死后魏延和楊儀馬上窩裡鬥,即傷和氣又傷士氣,最後傷了蜀國的元氣,掛了。

<<易中天品三國>>開場白

8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講壇: 一提起諸葛亮,人們就會想到空城計,而說起空城計,則展現出了人們對諸葛亮軍事天賦的無比推崇。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究竟發生過沒有?

人們對諸葛亮的追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對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又有著怎樣獨闢蹊徑的品評呢?

易中天: 諸葛亮這個人,至少從晉代開始就已經是很多人追捧的物件。當時有乙個叫郭衝的人,郭衝這個人大概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覺得現在大家對諸葛亮的評價遠遠不夠,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這裡還有五件事情是你們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計。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見於郭衝的這篇文章。

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用了這個材料,並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一件事情。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怎麼可能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呢?

但是這個空城計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學作品是一說再說,戲劇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這個事情是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的。我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空城計吧,大體上的意思就是說司馬懿率兵來進攻,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馬謖這個人是個書呆子,空談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給丟了,於是司馬懿就率領幾十萬軍殺奔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開啟,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

司馬懿的大軍跑來一看,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然後司馬懿自己打馬上前,大為驚詫,說牛鼻子老道搞什麼搞?城門大開他開party啊。於是撤軍。

這個事情不合邏輯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軍隊嗎,派乙個偵察連進去看看,探個虛實可不可以?第二,司馬懿親自來到城門樓下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面神色自若,琴聲不亂,說明距離很近,看得見聽得清,那你派乙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行不行?第三,根據這個郭衝的說法和《三國演義》的說法,兩軍的軍力懸殊是很大的,有說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帶了十幾萬大軍的,反正至少十萬,你把這個城圍起來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

何至於掉頭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邏輯的,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

其他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編出來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東風,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國演義》,當時諸葛亮借東風是個什麼形象?披頭散髮,光著腳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

妖人就是當時那些裝神弄鬼的,什麼巫婆啊,神漢啊,這類的人物。諸葛亮當然不是妖人,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帥哥。《三國志》說諸葛亮身長八尺,這個八尺是漢尺,漢尺的八尺合現在市尺五尺五寸,相當於一公尺八四。

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是多少呢?26歲,大家想一想26歲的年齡一公尺八四的個子該是什麼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我們舞台上的一樣不一樣?

借東風這個事情當然也是沒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東風的人也不該是諸葛亮,該是周瑜啊。我們讀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沒說東風不與諸葛便啊。

易中天品三國在理嗎

辨析易中天 品三國 的 士族論 要點一 一 先強調說明一下本人對漢末三國時期 士族 的基本看法,以便和易中天先生的觀點有所區分。首先,可以先很肯定地說出乙個本人的結論 在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還沒有士族這個階層,也沒有士族這個概念。易中天先生在 品三國 下 中反覆論述的 士族 這個重要詞彙,在整本 三...

記得以前看易中天品三國說關羽之死是劉備間接造成的

易中天品三國說關羽之死是劉備間接造成的 答 我也看過你說的這個系列,具體分析來肯定是劉備的間接錯誤啊。1 關羽攻打曹仁駐守的襄樊地區,當時他就簡單的跟劉備朝廷打了個招呼就去了,而且前期非常順利,有大半年了一直是勝利的,好訊息不斷,這樣麻痺了劉備的神經,也因為劉備對這個二弟太信任。2 在長達1年的攻堅...

易中天品三國是不是講得含有厚黑學呀

我也認為不是 我認為,易中天更多的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 為了鞏固政權,消除不穩定因素,這是任何乙個政權或統治者都會做的事。曹操殺人就是濫殺無辜,劉備殺的都是罪該萬死?劉備真的就是那麼正派嗎?劉備起兵真的就是救萬民於水火嗎?從現代的角度來說,他還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 我倒是覺得易老師更是站在較為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