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有學者提出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

2021-05-02 02:24:16 字數 4998 閱讀 9385

1樓:用千柳

物質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符合王夫之的思想認識,故選d。

原題: 明清之際有學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紀世者以一君為一世,一姓為一代足矣。」以下屬於他的主張的是a.反對以孔子是非為標準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c.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d.物質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試題分析:根據材料資訊「天地之化日新」是指世間的變化又是每一天在更新,體現了王夫之的古代唯物思想,a項對應李贄,b項對應黃宗羲,c相對應顧炎武,物質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符合王夫之的思想認識,故選d。

王夫之(2023年10月7日-2023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書。

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有七點:

首先、反禁慾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欲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提出了批評。

其次、均天下、反**、愛國理想。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與《宋論》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點。

其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王夫之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著上下之間有界限可以分割開來。

從知識的**上看,原理、規律是從對事物的抽象而得來的,因此,應該是先有具體形器,後有抽象觀念。道家佛家都把「虛無」視為無限和絕對,而將「有」視為有限和相對。王夫之認為這把相對、絕對的關係弄反了,在他看來,「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

王夫之是這樣論證的: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於有而言。就象相對於犬有毛而說龜**,相對於鹿有角才說兔無角。

所以,講「無」只是講「無其有」。王夫之認為,廢然無動、絕對的靜即熄滅,這是天地間所沒有的。王夫之說,「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

王夫之的這些話表明,靜止裡包含著運動,靜止是運動在區域性上的趨於穩定而成形象的暫時狀態,所以靜止的東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動靈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王夫之說,「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聲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

聰必歷於聲而始辨,明必擇於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豈驀然有聞,瞥然有見,心不待思,洞洞輝輝,如螢乍曜之得為生知哉?果爾,則天下之生知,無若禽獸。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說,憑藉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識是後天獲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其五、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王夫之認為,真知識一定是名與實的統一「知實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實,皆不知也。」對於概念能否如實地模寫現實,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宇宙發展法則,這是認識論上的大問題,老子講「無名」,莊子講「坐忘」,禪宗講「無念」,共同之處都在於認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達變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達到與本體合一。

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說人能夠進行正確的思維。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乙個過程,既不可執著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運動看作是剎那生滅,不留痕跡。

其六、理勢合一的歷史觀。王夫之提出「理勢合一」,並在其著作《讀通鑑論》對前人所提出的「復古論歷史觀」、「迴圈論歷史觀」等歷史形式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王夫之在其《四書訓義》一書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動的,人可以主動地權衡和取捨。他說:

「生之初,人未有權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後,人既有權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2樓:幽靈軍團小嬬

d試題分析:根據材料資訊「天地之化日新」是指世間的變化又是每一天在更新,體現了王夫之的古代唯物思想,a項對應李贄,b項對應黃宗羲,c相對應顧炎武,物質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符合王夫之的思想認識,故選d。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紀世者以一君

3樓:司寇春柳

d試題分析:「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晝夜」是一種樸素的唯物思想,「紀世者以一君為一世,一姓為一代足矣」表明作者反對君主**。題幹材料從唯物思想的角度論證了反對君主**的合理性,故d項正確。

a李贄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b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c黃宗羲猛烈抨擊君主**,但他不是唯物思想家。

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的翻譯

4樓:一刻永遠

(1)結合所學,指出「軸心時代」中國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內容,並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在西方學術史上的地位。

(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括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證明孔子亦是一位維新派」的思想家是誰?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麼?概述嚴復在宣傳維新理論上的貢獻。

【解析】(1)結合教材內容回答,思想上,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孔子強調統治者要施行仁政。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

教育上,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老子主張: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希望回到小圍寡民的理想社會,還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地運動的。

蘇格拉底提出「認識自我」,注重道德。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贄大膽地向正統思想發出挑戰,「鹹以孔子是非為是非」,指出孔子不是天生聖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顧炎武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王夫之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3)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一書中,宣稱孔子是託古改制、主張變革的先師,說孔子假託古聖先王堯、舜、禹的言論來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出版,增強了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信心。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天之中有晝夜之分就像人有出生與死亡,世界有改朝換代的時候一樣。

6樓:小謝的

一天有白天與黑夜,就像人有出生與死亡、時代有鼎盛與衰落一樣。

《金剛經》有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什麼意思。

7樓:奔跑吧洋洋洋

一切你所能看見的事物外表,都是虛假,不真實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見這些外表的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外表所迷惑,能夠認識到看到的相並不是真實的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相:又譯示相,佛教術語,源自古印度哲學,指能表現於外,由心識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徵。

虛妄:虛假、非真實之意。或略作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乙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8樓:穎灬彥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見的相,都是虛妄。如果能守住本心,不被虛妄所迷,也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感應錄。

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本**義次第的艱深為古印度學者所公認,如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依龍樹所示《般若經》的「兩番囑累」,《金剛經》的「初問初答」即宣說「般若道」,「再問再答」宣說「方便道」。

本經側重廣觀萬法(《心經》則側重觀身心五蘊),闡揚發菩提心,行無我的大乘菩薩道;徹始徹終歸宗於般若無住的離相法門,以此明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樓:匿名使用者

我自己的理解:

一切你所能見的相,都是虛妄。如果能守住本心,不被虛妄所迷,也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10樓:佛道之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所見都是夾雜個人主觀的、表面的現象,因而都是妄想、假象。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果我們放下自己主觀,透過表相;才能見到實相本質。如來者,如實而來;見如來即見實相。

11樓:匿名使用者

所有有形有象的事物,都是暫存體,不會永恆存在。若見是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

(如來,吾真佛性也)

12樓:匿名使用者

修行時,常生諸幻,或佛或魔,人頭鬼面,變化莫測,令行者恐懼驚怖,或生歡喜,或諸魔來擾,晝夜難安,此皆心性未淨。若定心堅固,久久自然諸幻自消,見怪不怪。此無非是歷劫業障所化現,一切皆幻,一切皆是虛妄,若能見相無相,內外皆空,了然寂照,才是如來正見。

如來者,無來無去,完全是空。所言如來,也是強名。行者我相已空,於一切法無有取捨貪著,故能轉識成智。

在功夫境界中,我相已空,於內於外,無沾無滯,見如不見,一切如幻,一切如夢,性等虛空,意永寂滅,亦即於諸法,一切平等,無有分別執著之相;我相一空,不昏住,不散亂,久之訊息衝融,直至性月當空,洞澈十方,強名見如來。

13樓:13579額他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不要把現象當成了本體。認識到現象的「空」,才能認識到生命的本體。

如來,是實相,是自性的法身,是生命的本體,萬有本體、法性、真如。。。。。。如果只著眼於這些字眼,有如何能把握如來真義呢?

論述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入華傳教的影響

傳教士與中國之最 1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醫院 中國此前也許有太醫院之類的東西,但那與現代的醫院概念相差甚遠。外國傳教士在進入中國後就開始醫藥活動。利馬竇開創了傳教與醫療並重的傳教路線,法國傳教士張誠曾用金雞納霜 了康熙皇帝的瘧疾,馬禮遜也曾澳門開辦西醫診所。但最早在中國建立現代意義上醫院,對中國的近...

論述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土入華傳教的歷史影響

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事實上起雙重作用 主要職能是使中國人皈依 教,附帶也傳播西方的知識與文化。論述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入華傳教的影響 5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清朝時實施了什麼政策 我認為是以天文地理的科普知識吸引中國的士大夫階層。例如湯若望,就被皇帝所看重。你怎樣看待西方傳教士來華?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對中國...

春秋戰國明清之際的時代特徵,從政治經濟文化階級等方面談。要求

政治上,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 思想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儒學逐漸成為蔚然大宗 明清之際的時代特徵以及政治文化經濟各自的特徵 明朝 1368年 1644年 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乙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 1616年 1912年 是由滿族人,在遠東建立的國家,它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的最後乙個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