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採取了什麼措施,漢武帝這樣做的主要目地是什麼

2021-04-23 18:49:10 字數 2525 閱讀 3780

1樓:匿名使用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在長安興辦太學

主要是為了讓國家起到乙個很大的發展,讓國家和平,富饒起

2樓:離開藍天的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從而建立更加穩定的國家,封建王權也可以間接得到加強。

3樓:濤聲依舊少時

措施:罷黜百家、獨遵儒術

目的:為了培養官吏,統一人們的思想,加強**集權,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統治。

4樓:陳冬陽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鞏固君王的統治。

董仲舒在他的建議下漢武帝在思想上實行了什麼措施

5樓:舜譽

董仲舒新儒學思想具體的思想主張

①針對**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戰國陰陽五行家鄒衍認為,歷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於五德執行產生的影響。按照鄒衍的學說,每個朝代必須與五德之一相連,因此,這個朝代就應當遵循這五德之一的要求來運轉。董仲舒修改了這個理論,認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執行的順序,而是依循「三統」,即黑統、白統、赤統的順序。

他在《三代改制質文》中說:每個朝代都依循一統,每統又各有其為政的系統。

按董仲舒的說法,夏朝代表黑統,商朝代表白統;周朝則是赤統。夏、商、週三朝完成了這一歷史迴圈。之後,歷史又開始一次新的迴圈,新的朝代又應當代表黑統。

繼承周朝統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創立了黑統。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種「法統」,而是一種「道統」。董仲舒說: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春秋》本是魯國的史書。按董仲舒一派的說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樹立了他的道統的統治。孔子代表了黑統,並建立了黑統的各項制度。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說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②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

在過去,所有的君王都是從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漢朝,情況不同了。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而君臨天下。

這需要某種理論的支撐,董仲舒正是提供了這種理論的支撐。王者受命於天,並不是乙個新理論。在《書經》裡,已經有這個思想。

孟子把它說得更清楚。董仲舒則更具體地把它納入了自己的天人一體論。他說: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董仲舒的理論認為,乙個國君的統治是由於天命,這就為君王行使皇帝的權威有了合法的根據;但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施加了某種限制:

皇帝必須時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現,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漢朝的皇帝和此後歷朝的皇帝,每逢天災時,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執政的表現,刻責自身,謀求改進。「天立王,以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者,天奪之。」

他還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召》)。

他在應對中還說:「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聖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③針對土地兼併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

董仲舒生活的時代,官僚、貴族、侯王憑藉封建特權,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掠奪,種種違法逾制行為十分嚴重。土地兼併造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日益劇烈。他進一步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併之路」,國家對百姓「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和廢除鹽鐵官營主張。

這在當時對減輕國家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節約民力,保證農時,使土地和勞動力有比較穩定的結合,以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鞏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有進步意義。

④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係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從中選出君臣、父子、夫婦三項,稱為「三綱」。

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系統化、理論化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現,「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為此,他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範。

人的自然發展應當依循道德規範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

6樓:青埂嶧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大一統的漢朝漢武帝在軍事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漢武帝打敗了匈奴人,開拓了西域,就是現在的新疆,大力發展騎兵,衛青,霍去病,這種騎兵將領千里奔襲匈奴人的老窩 漢武帝在經濟,軍事上採取了什麼大一統措施 漢武帝的大一統 1 漢武帝為了加強 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 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 鑄幣權,收歸 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

秦始皇,漢武帝他們採取的共同措施是

軍事行動 都出兵北上打擊匈奴 方向 打擊物件相似 役使百姓 都有很重的徭役 思想控制 秦始皇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把法家思想設為正統思想,但以思 想控制 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為正統,也是單一的思想控制 兩人都曾北面用兵,攻打匈奴,並取得重大勝利,收復領土.秦始皇時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

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各採取什麼措施,是西漢王

政治 內外朝制度,加強了皇權 頒布 推恩令 加強了 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經濟 開闢絲綢之路,加強對外 抑制富商大賈,實行鹽鐵專賣 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採取董仲舒的意見,使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統治者的正統思想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軍事 擊敗匈奴,維護國家統一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