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中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想說孔子什麼

2021-03-25 14:33:36 字數 5238 閱讀 7313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是說孔子的仁愛之心。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白話譯文:

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夫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

釣而不綱:釣,用一竿掛一鉤來取魚。綱,動詞,即懸掛著很多鉤子的大繩;將大繩橫遮於水面,可獲得更多的魚,而孔子不為。

弋不射宿:弋,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宿,即宿鳥,指停宿在巢中的鳥。

《論語註疏》: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釣則得魚少,網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

夫子雖為弋射,但晝日為之,不夜射棲鳥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註釋說此章是說孔子的忍心,釣魚魚少,而網魚魚多,孔子釣而不網,是他的仁心,射獵白天進行,而晚上不趁暗射取,驚嚇到其他的鳥。

2樓:韓琴

這句話是說孔子的仁愛之心。

《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白話文意思是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夫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

釣而不綱:釣,用一竿掛一鉤來取魚。綱,動詞,即懸掛著很多鉤子的大繩;將大繩橫遮於水面,可獲得更多的魚,而孔子不為。

弋不射宿:弋,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宿,即宿鳥,指停宿在巢中的鳥。

《論語註疏》: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釣則得魚少,網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

夫子雖為弋射,但晝日為之,不夜射棲鳥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註釋說此章是說孔子的忍心,釣魚魚少,而網魚魚多,孔子釣而不網,是他的仁心,射獵白天進行,而晚上不趁暗射取,驚嚇到其他的鳥。

擴充套件資料

在捕魚的時候,孔子「釣而不綱」:射獵的時候,他'弋不射宿」。這樣做是在告訴人們要對動物心存仁愛,不可濫捕濫殺,影響到魚類的正常繁衍。

儒家學說重視天人關係,主張萬物和諧共存,這種思想,就是所謂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孔子重視仁道,主張人類應該效仿上天,不僅對人類自己,即便是對鳥獸,也應該心懷仁德。本章的這段文字,是對孔子垂釣射獵活動的記述,孔子的行為,就表現了這種仁德情懷。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社會,所有的智者都特別強調節欲。從天人關係上講,節欲能減少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索取,能保證動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這是一種仁德;另一方面,節欲能積累財富,如果把這些物質用於救濟陷於災荒的民眾,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這更是大仁大義。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裡,人們最看重的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凡事都要講求個度,如若過了這個度,那就是無道的表現。孔子此舉,體現的是「取物以節」的思想,講求的是節制欲求。乙個人有慾望是沒有錯的,秉持正確的行事原則,通過合理的手段,來滿足某些慾望是無可厚非的。

無論是節欲也好,還是憐物惜命也罷,無論出於哪種目的,都是仁者之心。本章所描述的這兩種行為,是對孔子愛人之心的擴充,可以將其理解為仁德思想,也可以將其看作是孔子的行教,對於現代這個物慾橫流、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社會,有著極大的教育和指導意義。

3樓:髑陌蕁

白話譯文:

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夫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

4樓:匿名使用者

說孔子仁愛。

《論語·述而》中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句,是對孔子行為的描述,表達了孔子的仁愛感情。「綱」指魚網上的總繩,代指魚網;一說是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繩子上繫許多魚鉤來釣魚。「弋」指用帶繩子的箭射取;「宿」指已經歸巢歇息的鳥。

這句話大意是說,孔子只釣魚,而不用大網捕魚;孔子射鳥,而不射棲息在巢中的鳥。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子釣而不

綱,弋不射宿。」

白話譯文:

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夫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

釣而不綱:釣,用一竿掛一鉤來取魚。綱,動詞,即懸掛著很多鉤子的大繩;將大繩橫遮於水面,可獲得更多的魚,而孔子不為。

弋不射宿:弋,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宿,即宿鳥,指停宿在巢中的鳥。

《論語註疏》: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釣則得魚少,網則得魚多;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

夫子雖為弋射,但晝日為之,不夜射棲鳥也,為其欺暗必中,且驚眾也。註釋說此章是說孔子的忍心,釣魚魚少,而網魚魚多,孔子釣而不網,是他的仁心,射獵白天進行,而晚上不趁暗射取,驚嚇到其他的鳥。

6樓:fighting之間

只用釣桿釣魚,不用魚網打魚;用帶繩的箭射鳥,不射歸巢的鳥。 (國學書上的)

7樓:彩紫玫

我覺得題主說的有一點點問題,姜太公釣魚的時候,不是上等人,不能以此作為釣魚是上等人的活動的證據。而且孔子的愛是有差別的愛,愛人要比愛動物更多,射殺動物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需求,但在此基礎上,不濫殺,盡可能愛護動物,也是符合仁愛。題主把宿看作是晚上,但是古文裡說晚上一般就是夜,宿沒有晚上的意思,就算是詞類活用,也有些牽強,所以我認為還是體現孔子的仁愛,即使愛有等差,但是還是盡可能愛護一切生物。

8樓:匿名使用者

綱,指漁網的總繩;現代漢語中還有「綱舉目張」這樣的成語,意為「把總繩提起來,漁網的網孔就會張開」,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環節,帶動次要環節」。弋,在文言中兩種釋義,一種為「取」,另一種就是「用帶繩子的箭射」,《史記·司馬相如傳》中有「弋白鵠」的記述。至於「宿」,《說文解字》說「宿,止也。

」即停歇、停止的意思,這裡明顯是名詞,應該是「停歇的某種東西」,而上文的「弋」這種行為是針對鳥類的(用綁著繩子的箭矢射中鳥後,可以通過繩子直接把鳥拉到自己手裡),所以這裡的宿指「歇宿的鳥」。

網友的回答是現在主流的說法。如果有依據,樓主的解釋也有一定道理。個人認為,大家說法各異,能對一件事情做出不同解釋,這正是人文學科的魅力所在……

9樓:曉樓聽雨

願意解釋就是孔子釣魚時,只用有乙個魚鉤的釣竿,而不用綱;用帶繩的箭射鳥時,只射飛著的鳥而不射宿窩的鳥。

「綱」指的是拉網的總繩,在這裡為動詞;

弋指用帶繩的箭射鳥。

故其說的是:孔子釣魚,但不用魚網網魚;用箭射鳥,但不射已經歸巢的鳥。

孔子的這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以及關愛生命的理念,反對「竭澤而漁」地向自然索取罷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兩個高讚回答說的很對,好好看好好學,別tm自以為是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母親是把孩子扔了把胎盤養大了嗎?

孔子說過關於文學的名言

1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名言

失敗是成功之母

13樓:浪悠兒

不學詩,無以立。

說的是,不學習詩經,沒法做人。

14樓:917925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乙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等等好多呢!

孔子的文學常識

1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三千,賢**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6樓:范姜佑平卿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西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乙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型。

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

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論語中有關生死的句子,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

釋義 舊時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常用作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杞人憂天是因為杞人每天因為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擔心,古代的讀書人不都是這樣想的,古代是以神權來維護皇權,所以大家都很迷信,但是魏晉南北朝時候,那時的士人因為社會的動盪和佛教的傳入,所以大多看淡生死,你有沒學過一篇 蘭亭集序...

論語六則中而 之的用法,論語六則中而的用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而 表順承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而 轉折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而 表順承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的而 轉折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而 表遞進 默而識之的而 表修式 學而不厭的而 表轉折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而 表順承之 無實義 語氣詞 應該是這樣吧 之...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論語 中的 孝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 孝 字。在 百善孝為先 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 孝 推崇備至。論語 對中國人 孝道觀 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 中共有約二十條與 孝 有關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孔子第一次將人類的孝行為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