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有哪些?

2021-03-03 22:31:07 字數 5638 閱讀 1909

1樓:o瀟灑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解釋:就是說君子們在一起很和諧但每人都不盡相同,而小人們在一起雖然做人相同,卻不和諧。

2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3樓:看見額無法很好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解釋:就是說君子們在一起很和諧但每人都不盡相同,而小人們在一起雖然做人相同,卻不和諧。

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有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

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4、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

譯文: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5、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譯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他的智慧型,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

5樓:

1、有子曰:禮

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 )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

4、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論語·季氏第十六》)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公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論語·子張第十九》)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

6樓:真航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

「孟孫(5)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註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裡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註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於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

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

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採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註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àng。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

本文採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註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乙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7樓:邊城帶刀少年

1,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解釋:子游問什麼才是孝順,孔子說:

「今天人們所說的孝順,只是指能養而已,但是家裡的狗和馬,也是要養活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和敬重,養活父母與養活動物有什麼區別?」

2,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解釋: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

孔子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幹;在乙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

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3,「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論語·為政》解釋: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果你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慌亂的心境,你便會懂得什麼是孝,怎樣才算盡了孝。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解釋:孟懿子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不違背就是孝。」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違背就是孝』。」樊遲說:「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按禮的要求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的要求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5,「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解釋:「侍奉父母,(假如他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要委婉的進行勸說。

看到父母從心裡不願意聽從意見,還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違背;為父母而操勞,也不要怨恨。 」

懸賞分太少了!這是項技術活呀!幹起累人的!那就一分乙個吧!

論語中關於禮儀的句子和解釋

8樓:116貝貝愛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禮儀的句子:

1.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話釋義:不具備『仁』的修養的人不能長久地保持樸素的本質,不能安然於儉樸的生活,也不能體驗生命本具而長久的快樂。具備「仁」的修養的人是堅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型的人會運用『仁』的原則以求得利益.

2.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白話釋義: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你一旦這樣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讚許你是仁人了。實行仁德,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3.禮之用,和為貴。

白話釋義: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

4.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矣。

白話釋義:只要他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遇到國家有為難而願意付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的境遇也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成為乙個完美的人。

5.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白話釋義:禮的功用,是為了讓人們相處和順、社會和諧。上古聖王之道也就美在這和順之上,不論大小事情都都是為了人們生活的更和諧。

但是也會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一味的為了和諧而和諧,無原則的調和,而不用禮來為之作適當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文章賞析: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據《顏淵》記載,同是**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捨,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

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乙個特點。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越多越好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 2 5 孟懿子 1 問孝,子曰 無違。2 樊遲 3 御 4 子告之曰 孟孫 5 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註釋 1 孟懿子 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 是諡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2 無違 不要違背。3 ...

論語中關於詩經的句子,詩經和論語裡的名句

1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版不慍,不亦君子乎?權 春秋 孔子 論語 學而篇 譯文 孔子說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 惱怒,不也是乙個有德的君子嗎?2 子曰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

論語中關於道歉的句子

論語 沒有直接向他人道歉的內容,但有兩處孔子坦然認錯的記載,這裡摘錄如下 述而 中記載,陳司敗問 昭公知禮乎?孔子曰 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 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陽貨 中記載,子之武城,聞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