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清帝廟號的依據是什麼

2021-03-22 00:40:05 字數 4762 閱讀 1423

1樓:匿名使用者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齊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福臨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燁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胤禛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弘曆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顒琰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旻寧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奕詝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載淳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載湉此外,攝政王多爾袞薨逝之初,世祖曾為其上「成宗義皇帝」的廟號諡號

請問,清帝廟號的依據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都答非所問,我回答問題就是回答您所問的,其他不多說

關於您提的問題,您所問的清朝皇帝的廟號的依據,當然是根據周禮的說法來起,看看皇帝一生的作為來找個合適的廟號,例如順治皇帝他的廟號應該是什麼宗,但是因為他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乙個皇帝,所以他的廟號不是什麼宗而是什麼祖.

另外交代以下給皇帝上廟號廢於秦,恢復與漢朝,漢朝時候給帝王上廟號,還是比較嚴格的,皇帝好就是好,平庸就是平庸,(當然在封建社會皇權最大,皇帝就是在不好,做臣子的也能說皇帝不好,只能說平,或其他的字,連庸的不能說)到了唐朝也還可以,到了明清廟號就不能反映皇帝的作為了,舉例:明武宗,他的一生荒淫無度,而給他的廟號是」武」字,這就不準確了.

至於清朝,就更不感恭維了,皇帝廟號就揀好的上,就連咸豐,同治,光緒,的廟號的是上等,

再舉例:乾隆他兒,嘉慶皇帝平庸,廟號確實仁宗,真不感恭維,再後來那個光緒居然是文宗?文,武二字為大,為上,就是廟號或諡號的字有上中下三等,文,武等字為上,仁宣二字也算好的,等等,一般無能皇帝都用中等的,

總之從廟號看還是不準確的

3樓:一志三

有的是諡號,有的是廟號!

皇帝在位的時候,起個年號,作為紀年的劃分依據。比如李世民年號貞觀,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

皇帝去世後,王公大臣們要根據他們一生的作為,贈於諡號,屬於蓋棺論定的性質。

廟號的規則,有大功的叫「祖」,有大德的叫「宗」。

所以叫祖的很少,叫宗的多。

廟號是帝王才可以有,但早期很多帝王也只有諡號而無廟號。而諡號,對於有貢獻的文人、武將到知名人士都可以贈與。

例如:東漢劉秀(年號建武)——世祖光武皇帝

北魏元巨集(原名拓跋巨集)——高祖孝文皇帝

唐李世民(年號貞觀)——太宗文皇帝

元忽必烈——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汗(元代多數皇帝有漢蒙雙廟號)

清玄燁(年號康熙)——聖祖仁皇帝

清巨集歷(年號乾隆)——高宗純皇帝

清載恬(年號光緒)——德宗景皇帝

4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的意思是皇帝死後他的祭廟的名稱

所以沒有祭廟的皇帝就沒有廟號了

諡號是周朝發明的,是君王或貴族死後,後人根據他生前的言行,所給他的乙個形容詞,類似民間的綽號,不過諡號是死後才有的,綽號則不一定

諡法有一定的規則:

尊賢貴義稱」恭」

剛強直理稱」武」

溫柔賢善稱」懿」

由義而濟稱」景」

柔質慈民稱」惠」

除殘去虐稱」湯」

憫民會椅稱」文」

......等

所同一種個性的皇帝~可能有同樣的諡號

只是之前的朝代名不同,如:漢惠帝,晉惠帝,明惠帝..等

可是這種方法非常不客觀,如果那個皇帝不是像紂王那樣被推翻的,就算他再壞,他的子孫有可能替他取乙個爛諡號嗎?

所以諡號不但越來越好聽,也越來越長,到最後只能用廟號來稱呼,不然會沒完沒了

帝號應該是指年號吧!?像:天寶.開元.建安.同治...等

以愛新覺羅玄燁為例

他的廟號是聖祖

帝號是康熙

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如果諡號來稱呼他~就又臭又長了..

又如西漢的劉桓

廟號是太宗

諡號是文帝

帝號有前元.後元

轉貼一篇諡號的文章:

諡(亦作諡) 號,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 死後依其生前事蹟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說法,諡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諡的範圍也不限於帝王。

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姓子名辛,《史記.殷不紀》說: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後人敘史時加添的,並非諡號; 「紂」可能是同人給他的惡諡。周代有諡,則確鑿無疑,第一代周王姬發諡武,史稱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雖未開創周朝,但武王追尊為王、加諡日文,稱周文王。

秦朝曾經廢諡號。秦始皇認為,讓諡是以子( 嗣皇帝)議父( 先帝)、以臣議君; 下議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諡號( 亦無廟號) ,對大臣也不賜諡。及至漢初又恢復諡法。

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諡,嗣皇帝定諡。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諡號都有「孝」字,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

廟號、諡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諡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諡號最初用乙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 僖)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子; 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

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厲、幽、暢都是貶字,衝、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按前人記載,議諡是在將葬之時。

未死而諡的特別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弒父,諡父為靈,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急巴巴地睜著眼睛似有所語: 太子即改諡為成( 史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

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另外,衛靈公因衛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鉏幫助他平亂歸國,衛靈公如願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諡為貞子、析朱鉏為成子( 子是爵位) 。

二人生而得諡說,也屬例外。

親貴、大臣死後賜諡,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若名實不相符,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 明清則由禮部擬諡,皇帝核定,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

帝王美諡無過於文、武,大臣之諡極於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議諡的爭論。最初太常博士擬為文正,後司馬光反對而改為文莊。

朝廷賜諡,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有的還既揚善、又不諱惡。例如唐代蕭瑀諡號貞褊,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諡亦可追奪,如秦檜死後,宋高宗賜諡忠獻,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智質有聖,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諡論,改諡繆醜,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

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規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諡。換句話說,獲得請諡者必是朝廷眷念憐惜之臣,其諡號自然沒有貶意,只不過讚美程度有輕重之別。

最後,乙個頗有趣的問題是,歷代失政的帝王、失國者是否惡諡隨身呢? 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諡的,例如弒父的楚穆公、東漢的桓帝。假若失國者由新朝定諡,他們才較容易得到惡諡。

除了正式的諡號外,也有私諡。私諡始於東漢。私諡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所立,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諡是靖節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諡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林和靖。

宋明時期私諡也屢見不鮮。

廟號是依據什麼起的?是諡法還是其他的?為什麼到了唐朝諡號都有很長一串,那個字是最關鍵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景帝劉恆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劉秀上廟號)、劉奭為高宗孝元皇帝(劉衎上廟號)、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

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佑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三清五帝是什麼呢? 40,三清四帝分別是什麼?

三清,即玉清 上清 太清,是道教最高尊神,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 即太上老君 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是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之一。三清是開天闢地 歷劫度人 傳道授法的大神。大道 真一之炁 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漢族哲學中 三一 的象徵,三一 即老子 道德經 裡面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廟號 諡號 帝號 年號的區別是什麼?

廟號 諡號 帝號 年號的區別是什麼?在中國古代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不同的一些號,其中包括廟號,諡號,帝號,年號,面對著這麼多不同的號,以至於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摸不著頭腦,時常搞混他們的存在,那對於他們來說,這些號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該如何進行區別這些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 一下。首先我們先來了解...

確權的依據是什麼土地確權依據什麼確權

今年是土地確權的最後一年了,多數地區的確權也是進入了最後階段了,卻仍有不少的人還不是很清楚土地確權的依據是什麼?是否和當時的戶口有關呢?有爭議的地又該如何處理呢?一 土地確權的依據是什麼?確權的依據是以第二輪土地延包合同為依據,如沒有二輪合同,要以第二輪延包時的地畝臺帳或當時的分地情況,召開村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