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歷史的真實是什麼啊

2021-03-07 08:23:51 字數 5742 閱讀 8069

1樓:公尺格戰鬥機

赤壁之戰應為「赤壁—烏林之戰」。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從北方帶來的陸軍;小部分才是劉表次子劉琮送來的水軍(極小部分,是曹操在許縣鑿了人工湖訓練出來的水軍)。曹操的水軍分為兩路,沿江兩邊順流而下,陸軍也分成兩路,沿著長江兩岸,在陸地上行進,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著長江南岸行進的曹軍,與周瑜指揮的前鋒部隊剛一接觸,便受到挫折。這個接觸地,叫做「赤壁」,不叫「烏林」。烏林在長江北岸,赤壁則在南岸,兩地隔水相對。

南路的曹軍,在赤壁吃了虧。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陸軍全部上船,駛向北岸,與原來沿著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紮營。

曹軍退過長江後,全軍龜縮在北岸,固守陸口上游斜對岸的烏林,安頓傷病員。從赤壁到烏林,單就戰場形勢而言,曹操由進攻轉為防禦,周瑜由防禦轉為進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決定意義。

這個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赤壁之戰」,應該稱為「赤壁—烏林之戰」。在赤壁的兩軍相遇,只是乙個序戰;在烏林的大燒大殺,才是決戰。曹軍的船與軍營是在北岸,黃蓋的大火燒的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不是長江南岸的赤壁。

後世的說書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與「火燒」兩字聯想在一起,以為赤壁之所以赤,由於火燒,其實,赤壁由於土質的關係,本來就是赤的。

2樓:一受傷人

真正的赤壁之戰是這樣的: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

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與曹軍對峙。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火攻計策,並讓黃蓋向曹操詐降,以接近曹操戰船。 至戰日,黃蓋準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

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

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瓜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南郡二郡(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置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二郡,孫權則佔據江夏、桂陽、長沙三郡。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

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

3樓:彩虹眼

事實是:

帥哥周瑜以少勝多,黃蓋詐降以火攻曹營,曹軍大敗。

孫劉聯軍,主力是孫,劉只負責側翼。

孫劉成立聯盟的關鍵是魯肅而非諸葛亮。諸葛亮這會是一小角色,負責與孫軍聯絡。當然也沒有所謂的舌戰群儒。

反而是精明的孫權一驚一乍的將諸葛亮哄住了,讓諸葛亮見識了明君的風采,從此對孫權崇拜有加。

4樓:我看

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曹操也並沒有率八十萬大軍,更沒有華容道放曹操

5樓:匿名使用者

周瑜是主帥,諸葛亮沒有參加,黃蓋詐降火燒曹軍而勝。

6樓:謝恩

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是什麼樣的呢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三國志是西晉時編寫的,因為晉是由魏「禪讓」得來的政權,當然認曹魏為正統,所以編寫三國志時以曹魏史料為準,適當參考一些東吳史料,幾乎沒有蜀漢史料(蜀漢的各種史料基本因鍾會謀劃討伐司馬氏導致的成都之亂中被焚毀了),曹魏史料當然對曹操的慘敗輕描淡寫了,最真實的許多史實已經無法知曉了,只能簡單概括為孫劉聯軍利用火攻以少勝多大破曹軍。

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與真實的歷史有哪些是不一樣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駐守蒲圻赤壁的是周瑜所部吳軍,而曹操大軍駐紮在江對岸烏林。而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大軍駐紮在包含蒲圻赤壁和黃州赤壁的異次元空間裡,在這個空間裡,原位於黃州赤壁以西的夏口和樊口,以及三江口,都被挪到黃州赤壁以東了。曹操赤壁戰敗逃亡時,目的地是南郡郡治江陵城,在歷史上沿直線從烏林逃到華容道。

他看到遍地是枯黃的草地時大笑,說劉備這個人雖然聰明,但往往得計遲,如果此時劉備派人來沿路放火,自己肯定玩完。結果曹操率主力剛逃離華容道,劉備派人沿路放火,曹軍落在後面的士兵都被燒死。而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從赤壁撤退時,先逃到江陵西面的宜都,然後北上到江陵西北的夷陵被趙雲攔截,接著東進來到江陵北面的葫蘆口被張飛攔截,最後繞一大圈跑到東面的華容道被關羽攔截,最後被關羽放過。

故事挺精彩,可一看地圖就納悶,曹丞相是路痴不成?直接跑到江陵就行了,何必要繞這麼大乙個圈子?然而最神奇的就是,曹操如此飄忽的走位,諸葛亮居然都算得到,並分別派趙雲、張飛和關羽攔截,並且還知道關羽肯定會放過曹操,真乃神人也。

9樓:楓雪海岸

上面說了那麼多……

1.**不一樣,曹操沒死那麼多人。

2.**型別不一樣,曹操軍主要是疫疾病死的。

3,只有曹操與周瑜交戰,和其他人沒關係。

這樣就夠了吧

10樓:樊廣中

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因為它幾乎包涵了所有戲劇性的元素,比如強弱對比鮮明的軍隊,意志力堅強的統帥,反敗為勝的曲折歷程,還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故事。這場被後人認定為意義重大的戰爭,是否真如人們傳統認識的那樣傳奇多姿?

是否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樣的?

雙方兵力懸殊不大

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沒有現成的資料,只能根據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

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後勤無法保障。

不僅道路擁塞,伕役本身也要消耗糧食及其他物資,牲畜也要消耗糧草。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將所統大約三萬五千兵力沒有從徵至赤壁。南進到達江漢間的北兵數量應當是不滿六萬人。

至於荊州兵,總數或許可達七八萬,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南四郡僅僅被撫定,曹軍從來沒到過那裡,所能動用的就是集結在襄陽等地的二萬餘人。這樣,江漢間的曹操水、步、騎諸軍,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荊州兵在內,共約八萬人。

隨後,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駐此是絕對必要的。江陵南連長沙等郡,西與劉璋為鄰,派曹仁坐鎮是不可或缺的部署。

如此算來,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由於長江水運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軍需儲備豐富,後勤沒問題,所以曹軍東進兵力不受限制。

對於孫權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國志》的明確記載,是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這個沒有爭議。而對於劉備方面,則多數以諸葛亮自己說劉備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二萬為準。大致上均認為是孫劉聯軍五萬人參戰。

以五萬抵抗七萬兵力,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並不十分懸殊。

赤壁之戰應為「赤壁—烏林之戰」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從北方帶來的陸軍;小部分才是劉表次子劉琮送來的水軍(極小部分,是曹操在許縣鑿了人工湖訓練出來的水軍)。曹操的水軍分為兩路,沿江兩邊順流而下,陸軍也分成兩路,沿著長江兩岸,在陸地上行進,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著長江南岸行進的曹軍,與周瑜指揮的前鋒部隊剛一接觸,便受到挫折。這個接觸地,叫做「赤壁」,不叫「烏林」。烏林在長江北岸,赤壁則在南岸,兩地隔水相對。

南路的曹軍,在赤壁吃了虧。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陸軍全部上船,駛向北岸,與原來沿著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紮營。

曹軍退過長江後,全軍龜縮在北岸,固守陸口上游斜對岸的烏林,安頓傷病員。從赤壁到烏林,單就戰場形勢而言,曹操由進攻轉為防禦,周瑜由防禦轉為進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決定意義。

這個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赤壁之戰」,應該稱為「赤壁—烏林之戰」。在赤壁的兩軍相遇,只是乙個序戰;在烏林的大燒大殺,才是決戰。曹軍的船與軍營是在北岸,黃蓋的大火燒的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不是長江南岸的赤壁。

後世的說書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與「火燒」兩字聯想在一起,以為赤壁之所以赤,由於火燒,其實,赤壁由於土質的關係,本來就是赤的。

「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孫劉聯軍連箭都很缺乏,還談什麼抗曹?「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線索可查。據《三國志?

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平定關中,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孫權領兵迎戰,兩軍戰於長江水入巢湖的濡須口。曹操受挫,堅守營壘以待戰機。

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

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穩後,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乙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並沒有計畫「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自從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多數人只知道有《三國演義》,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周瑜打黃蓋」子虛烏有

人們通常認為,曹軍將戰船用鐵鍊相連,使得黃蓋的火攻奏效,實際上,曹軍的戰船之間並沒有用鐵鍊相連,只是首尾相連、銜接緊密,看上去好像連成一串。實際上,曹軍的船艦是用木板兩兩釘在一起,這樣船身晃動幅度大大減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戰鬥力。同時,兩大船一體,可以即時進行接舷戰的步兵數量增多,特別令江東軍頭疼。

江東水軍歷來以接舷戰制勝,如今接舷戰的難度變大,就不得不為此發愁了。

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武鋒校尉黃蓋向周瑜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在孫劉聯軍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黃蓋提出的火攻的確是上佳的方案。

三國歷史上並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江表傳》記載了黃蓋的詐降書,他在詐降書裡認為以江東地區六個郡的兵力,不能夠抵擋中原的一百多萬兵力,但是孫權、周瑜執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為了避免與孫權、周瑜一起被消滅,情願向曹操投降。

曹操告訴黃蓋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於指定的日期帶自己的部隊與兵器糧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來。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了使得曹操深信黃蓋不是詐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計」,先叫黃蓋在舉行軍事會議的時候,公然冒犯周瑜。於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黃蓋拖下去斬首,眾將領紛紛求情,黃蓋才倖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

事實是,黃蓋不曾吃這個苦,也不需要吃這個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黃蓋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孫劉聯軍的兵力多。

黃蓋這樣的人之所以不願與周瑜同歸於盡,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關於黃蓋的情形是:黃蓋曾經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

第三,十幾年來各方的將領背棄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習慣,因此對於黃蓋之降,沒有存太多懷疑之心。再說,黃蓋降了之後,落入自己的手心,想處置隨時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黃蓋投降。

赤壁之戰的作用是什麼赤壁之戰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赤壁之戰的時間是什麼?

207年1 12月 戰前準備 208年1 9月 向赤壁進軍 208年10 12月 正式開戰 209年1月 曹軍潰敗 209年3 5月 孫劉聯盟追擊,曹操逃至夷陵,命曹仁等防禦孫劉 赤壁之戰簡介 東漢建安十三年,孫權 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操敗袁紹 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

赤壁之戰的由來,赤壁的由來是什麼?

因為三國時,周逾與曹操在赤壁進行大戰,周逾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所以叫赤壁之戰。哦,赤壁之戰是東漢三國時期的一次大戰役.它的由曹操挑起戰爭,劉備和孫權結成同盟,共同對付曹操的戰爭.最後孫劉聯軍打敗曹操,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赤壁的由來是什麼?赤壁是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距今有17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