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021-03-04 08:53:35 字數 6224 閱讀 6854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就列一下提綱,很明確的

先秦時期是百家齊放,也是三教九流形成時期

後來確立秦朝的法治,即韓非的法家學說

西漢初期因為連年征戰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因此也就出現文景之治,為後來的漢武興盛打下了基礎

到漢武帝時,取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學開始真正興盛

然後東漢時期佛教也開始流行,不過當時佛教還不佔主流。魏晉時期則以玄學為主,主要是當時三國後西晉統一,但政治不穩定,比如八王之亂等,因此這個時期世人大多都選擇逃避,所以當時盛行道學,《道德經》《莊子》《周易》被稱為「三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就有勸人不要避世的思想)

南北朝時期是佛學的大興,既有達摩來華,一葦渡江,少室山面壁坐禪而後留下易筋經與洗髓經

接下來的隋唐時期是儒釋道三足鼎立,儒家有三省六部制及科舉,道家有隴中世家支援,佛教有後來的武則天支援。當時士大夫盛行儒治世,道治心,佛治身。

五代十國基本差不多

宋朝理學開始興盛,即改變了的儒學,然後明朝八股制度,理學一直控制到近代

需要注意的是實際上自漢武后一直以來都是儒法兼用,儒治表,法治內。

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

的創立與發展、西漢時期的改造與獨尊、宋明時期的轉型與成熟和明清之際的批判與繼承。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各種思想流派紛紛提出治國濟世的主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後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儒家思想經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創造和總結,較早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

漢武帝即位後,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學體系,提出「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儒學被確立為思想的正宗,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

魏晉隋唐時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兩宋時期,一種新的儒學體系---程朱理學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學說的基礎上,極大地深化了傳統儒學,進一步鞏固和凸顯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

當程朱理學被官方利用,逐漸喪失自身活力以後,明清之際,以個性解放為核心、反映社會需要的早期啟蒙思潮悄然滋長。進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學,倡導求實精神,開創出思想活躍的新局面。

擴充套件資料:

主要學派

1、程朱理學

理學肇始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程顥、程頤,完成於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

宋朝時,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學成為儒學主流。朱熹作《伊洛淵源錄》確立了北宋理學產生、發展、傳衍的歷史統緒,使之具有乙個統一的學術流派的地位。

2、陸王心學

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哲學觀點是「明心見性」、「心即是理」,經明朝王陽明發展為心學,形成了「陸王心學」。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是《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而陸王心學的根據則是《尚書》中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明代晚期,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間進行的義理之爭轉入了儒家文獻的全面考證,由此產生了顧炎武的漢學。

3、宋學與漢學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康熙等以宋學的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戴震指出無論程朱還是陸王都摻雜了釋道的成分,作《原善》《諸言》《孟子私淑錄》以及《孟子字義疏證》尋找純粹的孔孟之道。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

1.孔子與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

孔子:(前551-前479年)

⑴思想核心:仁(「仁」者愛人)

⑵.政治思想:為政以德(民本思想)、克己復禮(等級思想);

⑶.教育思想:有教無類

⑷.倫理觀:「性相近,習相遠。」

⑸.文化貢獻:晚年編撰文化典籍「六經」——《易》、《書》、《禮》、《樂》、《春秋》;首創私學.

了解孔子個人思想及儒家思想核心:《論語》;孔子思想研究的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老子:春秋晚期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⑴.政治思想:清靜自然、無為而治,自西漢伊始,數朝開國之初多施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⑵思想精華:辯證法思想(主張世界萬物總在不停的運動變化)

2.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⑴背景:

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宗法制削弱

③階級關係:「士」階層崛起(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士自身想實現「治國平天下之抱負)

④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陣地)

⑵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

法家: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君主**、**集權、嚴刑峻法)墨家:戰國時期的墨子(兼愛、非攻、尚賢)

⑶意義:①「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②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相容幷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創立了儒學;戰國時期,經過孟子、荀子的總結和改造,體系更加完整,使其成為顯學,自成一家,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融合陰陽家、和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

①根據**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集權。②為加強君權: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③進一步發揮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應措施,用以改變土地兼併嚴重和百姓生活困頓的現實: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2.漢武帝興辦太學和其他確立儒家獨尊地位的措施:

(1)漢武帝興辦太學:①西元前124年,太學興辦。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做官。

②作用: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入仕,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誌。

(2)漢武帝其他確立儒家獨尊地位的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起用儒者參政。

③確立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④令全國各郡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儒學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

三、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

(1)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著作《二程遺書》)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

(2)二程的主張:①「萬物皆只是乙個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後有物。②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起來。③格物致知:只有**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朱熹的主張:①「三綱五常即天理」②「存天理,滅人欲」

2.陸王心學:

(1)陸九淵:南宋理學家,把「心」作為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內心反醒即可得到天理。

(1)王陽明(是明朝中期儒學的代表人物,把理學發展到心學。吸取了佛教禪宗的思想)①認為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宣揚「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②提出「致良知」,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為聖賢,發揮儒家的「仁」的思想。

③知行合一

【補充】宋明理學的評價:

1、宋明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儒學後,影響了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綱五常維繫**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2、但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明清之際的儒學

1.李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張:

⑴李贄的思想主張:(明朝後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書》《藏書》等①對正統思想大膽提出挑戰,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抨擊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男尊女卑等)。

(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讀通鑑論》)的思想主張共同主張:①政治上:反對君主****,提倡「人民為主」,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

(黃認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顧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王認為天下土地不能為君主私有,應當耕者有其田。)②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提倡「經世致用」。

(黃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顧、王都主張「經世致用」,認為學術研究要為現實所用。)③思想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

(黃批判「君為臣綱」,繼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顧批判道學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發揮孔子的「博學於文,行已有恥」的積極思想。王批判理學先前宣揚的「天命論」和「生知論」,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義體系。

)【補充:明末清初思想活躍局面出現的背景:①經濟:

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與發展。②政治:君主**的強化,封建統治日益黑暗腐敗,封建制度日趨沒落。

③階級: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者階層隊伍擴大,他們要求反對封建束縛,發展商品經濟。④思想文化:

明晚期,科舉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舊;理學家鼓吹的理論具有虛偽性導致知識分子逆反。】

2.明清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明清之際,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

在這方面,明代後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具體表現是:①黃宗羲繼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舊儒學「君為臣綱」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嶄新思想命題。

②顧炎武反對道學空疏浮泛的學風,主張發揮孔子的「博學於文,行已有恥」的積極思想。鑽研學問,提倡到實踐中求得真知。③王夫之雖然堅持以儒家六經為自己的治學原則,但絕不盲從。

他反對「天命論」和「生知論」,主張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不斷變化是萬物發展的規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思想家)

【補充】為何中國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景象?

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高度強化的****集權制度的壓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儒家思想小結

一、儒家思想演變脈絡小結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時期

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漢代

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儒學的繼續與變異——明清

概況: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戰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時期,由於「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儒學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宋元時期,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規範意識——有利於培養現代公民意識;

②大一統思想——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團結;

③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於今天的政治建設;

④和為貴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

⑥「義利觀」——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體,它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了人們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不利於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負面作用明顯;它宣揚的等級制度,愚忠愚孝等更應拋棄。

四、儒家思想的現代影響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儒家思想在日本、南韓、東南亞乃至歐洲影響巨大。

五、當代社會應取的態度

對於儒家思想,既要繼承其精華,如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民族氣節、注重社會責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封建糟粕,如君臣等級觀念、男女不平等、**等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歷程,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 先秦時期,百家 bai爭鳴,儒家du 道家 墨家zhi 法家 兵家 名家dao 陰陽家版 縱橫家 雜家 農家 家 方技家 2 西漢時期權,武帝前 道家無為思想 武帝 董仲舒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 兩晉南北朝 玄學時期 4 隋唐五代,儒家主流,道家也可佔一部分,因為李氏認為老子是其祖先。5 宋元...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儒釋道醫!中華傳統文化是指 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 各種文化思想 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 古詩 詞語 樂曲 賦 民族 民族戲劇 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 射覆 酒令 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 均按農曆 有 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新年 ...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篇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 金銀箔 樹皮 樹葉 布 皮 革等片狀材料。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