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區別,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區別

2021-03-04 08:49:32 字數 1337 閱讀 8039

1樓:匿名使用者

形上學也叫「第一哲學」。歐洲語言中的「形上學」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metaphysics」。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斯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中文譯名「形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

俗的講,形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

國學本無所謂形而上下者。西方哲學「形而上」英文為metaphysics,字面意思可理解為「超存在」,源自伯拉圖的「理念」學說,認為「理念」是存在的本源,是完美的標準,是存在之上的高於存在的存在。漢語中「形而上」,「形」就是存在,可知「形而上」的含義了。

其實所謂「形而下」的提法是有問題的,與「形而上」相對的應該是「形」,「形」以下都屬於存在範疇。

亞里斯多德身前在呂克昂學院講課,去世後該學院的第11代繼承人安德羅尼柯整理亞里斯多德的舊稿與講義,編纂了當時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遺稿,有形物體的學說著作編在一起,取名《物理學》(希臘語作physika,拉丁語作physica,英語作physics),又把論述超感覺的即經驗以外物件的文章編在《物理學》之後,取名《物理學以後(諸篇)》(希臘語作ta meta ta physika,拉丁語作metaphysica,英語作metaphysics,此處meta-是與after-意義相同的字首),該書傳到中國後,曾譯作《玄學》,意在表明書的內容和中國魏晉時期的玄學有相似之處,都以超感性非經驗的東西為研究物件。又由於中國《周易·繫辭》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意思是,在有形體的東西之上的,憑感官不能感知的東西叫做道;有形體的、憑感官可感知的東西叫做器。據此,嚴復把《物理學以後(諸篇)》譯為《形上學》。

翻譯難以做到一一對應,粗略形容尚可,但細讀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和《形上學》可知,中國傳統學術中,實在沒有與之內容對應的著作。「玄學」的內容在中國學術中有具體所指,我猜嚴復的本意,可能是覺得《物理學以後(諸篇)》與「玄學」相差甚遠,故在《易傳》的啟發下,發明「形上學」一詞模糊應對之,「形上學」四字連用應自嚴復始。

故狹義上說,中國傳統學術中,有玄學、經學等,但無形上學,形上學(四字連用)只是為對付翻譯而造的詞。

廣義上說,若形上學泛指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物件的哲學,則東西方文明皆應有形上學,形上學是人類的天性。但研究中西廣義上形上學的區別,這題目實在太大,幾乎是兩種文明的比較,足以寫幾本書了。

「形上學」一詞,不論原初是何種含義,在現在總歸已經包括了自白拉圖、亞理士多德爰至近代迪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等等眾家學說的核心部分。以我理解,即使關涉於那些不能有參考、驗證的價值(如上帝、客觀真理等)的學說。 海德格爾將之稱為「在場形上學」,利奧塔稱之為「元哲學」,都是很精彩的定義。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區別,舉例說明“形而上”與“形而下”有什麼區別?

人對世界的認識以及認識所積累與提練起來的經驗知識,有了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 即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形而上學是對道 宇宙本原及自然規律及事物原理等 作抽象思考及揭示的學問,此為哲學 形而下學則是以具體事物或關係為基礎的研究,它是解析具體事物或關係的結構及證明其原理的學問,此為科學 或含自然哲學部分 因此...

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區別與作用。

舉個例子平行四邊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判定定理需要根據對邊平行 對邊相等這些已知條件判定它為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必須是已知條件給的是乙個平行四邊行,這樣可根據這個已知條件推斷出對邊平行 對邊相等這一些性質。這兩個定理正好相反,用的時候只要已知平行四邊行,就用性質定理 讓證明它市平行四邊形就用判定定理...

條形基礎與帶形基礎有什麼區別

條形基礎與帶copy形基礎的區別有 1 帶形基礎是條形基礎的一種 帶形基礎是指需要支立模板的混凝土條形基礎,歸根結底他還是屬於條形基礎,是按帶形基礎定額專案套用的。2 基礎結構不一樣 從基礎結構而言,凡牆下的長條形基礎,或柱和柱間距離較近而連線起來的條形基礎,都屬於帶形基礎,剩下的則屬於條形基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