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描寫水月哲理的一句,赤壁賦表達萬物個有主宰這一哲理的是

2021-03-04 08:38:50 字數 4611 閱讀 6765

1樓:小懶喵苗魚

一、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

第一、二兩段,作者在「清鳳徐來,水波不興」的秋江上,「舉酒屬客」。「月出乾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問」、「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等展現的是空闊、瑰奇、壯美的景色。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餚,為再遊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

置身如此境界,作者任一葉扁舟在茫無邊際的江面上飄盪,俗慮盡除,獨佔風月無邊,身心與自然相融,於是「飲酒樂甚」,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接下來幾句是「飲酒樂甚」時即興而作的歌詞,模擬屈原《湘君》、《思美人》中詩句的騷體形式,抒發了詩入對天各一方的「美人」不絕如縷的情思。

二、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

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鬱抑之情凝聚於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悲。長嘯之後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盪,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此時乙隻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讚嘆蘇軾善於把握事物的特徵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篇中主客對話,實際上代表了作者思想中兩個相互矛盾的側面。「客」在弔古傷今之餘,喟嘆人生短促且變動不居,從而陷入痛苦,這裡把個體的人與浩渺的時空放在一起,突出了「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的巨大矛盾。「蘇子」則試圖去消解這一矛盾。

他以水月為喻,說長江水奔流不息,但長江始終未曾消失;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畢竟沒有增減。推而廣之,如果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萬物一瞬都不能保持原來的樣子;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又都是無窮無盡的。這樣,人也就「同於萬物」,到達永恆的境界了。

這種宇宙觀雖不夠科學,但它既表現了作者對政治**的蔑視,對所追求理想的執著,以致身處逆境卻依然豁達開朗,同時,也流露出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最後作者思想中的積極一面戰勝了消極的一面而佔了上風。

三、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

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風這些自然意象,闡述事物皆具「變」與「不變」的二重性。問題的關鍵在於,自「變者」觀之還是自「不變者」觀之。作者由此得出結論:

水月是不值得人類羨慕的。他辯證地認識萬物,找到了克服中個體生命短暫而引起的恐懼心理的靈丹妙藥。由此,主客二人回歸到歡快的情境,「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

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

「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這種「水月」的意象,是蘇軾情感哲理的依託,無論現實的,歷史的,還是哲理的,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赤壁賦表達萬物個有主宰這一哲理的是

2樓:匿名使用者

11.《赤壁賦》中表現萬物各有主宰這一哲理時,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達不是自己有的東西,即使是一點也不該佔取這一觀點。

答案: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赤壁賦中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3樓:封封封封你麻痺

蘇軾在《赤壁賦》中,感嘆人生短暫,羨慕自然永恆的句子是: 「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在《赤壁賦》第三段中,作者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

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呢?

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託遺響於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

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乙個方面。

前赤壁賦中體現蘇軾無為的思想是哪一句

4樓:你有多愛我艹

賞析《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

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逗客人地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逗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地,卻逗知不可乎驟得地。

賦寫逗客人地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逗客人地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逗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地。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逗客人地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逗客人地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逗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地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5樓:匿名使用者

《前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賦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寫出人在浩渺宇宙間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極精煉的文筆,寫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賦作者以水和月為喻,闡明了怎麼的哲理

6樓:石頭上的花瓣

《前赤壁賦》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前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2023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一句詩歌概括赤壁賦的主旨,簡析《前赤壁賦》的思想主題。

赤壁賦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文章通過泛遊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於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了作者在 烏台詩案 遭到巨大的挫折後,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赤壁賦 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 前赤壁賦 和 後赤壁賦 其中 前...

《赤壁賦》全文翻譯,蘇軾《赤壁賦》全文翻譯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 月出 詩,吟唱 窈窕 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公升起,徘徊在斗宿 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

分析《赤壁賦》以文為賦的特點,《赤壁賦》中蘇軾的人物形象分析 500字以上

赤壁賦 以文為賦的特點分析 赤壁賦 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 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鬱頓挫,如 萬斛泉湧 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