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學前教育對我國的啟示萬能句,盧梭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改革有何啟示

2021-03-04 08:11:49 字數 5255 閱讀 6960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國家的綱要說,幼兒教育的作用是,1.促進幼兒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2.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3.

培養幼兒對社會、對集體、對別人、對自己的正確態度,4.激發幼兒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對創造的強烈願望,5.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6.

陶冶幼兒的情操,7.發展幼兒的美感。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跟他人相處,嘗試接觸和了解社會,快樂的成長。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有哪些啟示

2樓:518姚峰峰

陶行知的生活

教育理論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有四點啟示:

1、啟示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主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過去為改革脫離生活、脫離大眾的舊教育,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指導當時的實際生活,發揮過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即使到現在,它同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為它符合當前中國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潮流的發展趨勢,能給當前教育改革許多啟示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主題。

2、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一生教育實踐的結晶,是在批判吸收中外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理論體系,是其教育思想一以貫之的核心。「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

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基本原理。

3、「因材施教」效果顯著。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給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養創造力要像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4、「教學合一」教有所成。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方法是「教學合一」。他說:「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能樂學了,所以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

」這段話說明了教與學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一味地趕進度是無教學效果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懂得多少再去判斷如何教、教多少。

盧梭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改革有何啟示

3樓:匿名使用者

盧梭的《愛彌兒——論教育》是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哲理**。他從自然哲學觀出發,通過教育愛彌兒的過程,提出適應兒童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強調教育應順應兒童天性,即根據兒童的年齡、個性及性別實施相應的教育,以達到培養自然人的目標。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我國的學前教育有重要的借鑑和啟迪意義。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並談談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4樓:enjoy往事如水

一、有吸收力的心理——轉變我們的兒童觀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心理不同於**的心理,**通過運用心理來獲得知識,然而兒童吸收知識直接進人其心理生活①。我們接受印象並將其儲存於大腦之中,但我們自己依然與其保持分離,然而嬰兒卻要經歷乙個轉化過程,印象不僅進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兒童創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於所發現的周圍事物②。也就是說,兒童能夠吸收文化,吸收語言,吸收知識。

兒童的心理、兒童的語言等並沒有遺傳的行為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吸收來實現的。兒童通過吸收在周圍發現的一切,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吸收性心理是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母親帶來的只是嬰兒的身體,是嬰兒創造了人的心理,是兒童吸收了周圍世界的材料並將其塑造為未來的人。

從「吸收」到「形成」,這是乙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3歲以前,幼兒的學習基本以無意識為主,兒童對一切外界刺激的吸收只能是無意識的,他們不具備接受能力,但這時期的他們具有吸收的能力而無須任何直接的教學。他們面臨的不是如何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形成的問題。

他通過活動完成其先前無意識吸收的心理,同時形成有意識的吸收心理。兒童通過吸收逐漸建構起他的心理直到具有了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啟示:

「兒童具有一種依靠自己而能夠吸收的心理,這一發現給教育界帶來了一場革命」③,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兒童觀。1.重視兒童的自我發展。兒童是具有巨大創作能力的生命,而不是一種弱小的生物。

兒童心理發展是天賦能力的自然表現,是吸收性心理的作用。重視兒童的自我發展是我們今天教育面臨的挑戰,是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我們的幼兒園教育自50年代學習蘇聯以來,形成了教師直接灌輸為主,教師是幼兒一切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教育傳統,長期以來忽視兒童的需要和發展,這與當今時代和社會的要求顯得格格不入。

研究表明我國幼兒教師在教學技能上不輸給任何國家的同行,但在教育觀兒童觀方面確有相當大的差異④。我們的很多家長和老師對待兒童的態度依然是說教的、灌輸的和干預的,**在愛護孩子、幫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隱藏著一種不正確的兒童觀,即認為孩子是無知無能的,必須由自己對幼兒進行教導,讓幼兒達到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正是這種輕視幼兒能力、否定幼兒能力的觀點導致了家長和老師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強加給幼兒,用**的標準去要求幼兒.用**的尺度去評價幼兒。

相應地,這種**中心的教育觀使幼兒的正常發展受到了壓抑和歪曲,妨礙了兒童內在生命的發展和內在生命力的展現。2.重視兒童的活動。「吸收」是兒童心理成長的主要途徑,兒童不是主要通過**與模仿而成長,他們更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活動與真切的生活經歷而吸收周圍的一切,聽講不能造就乙個人,只有實際工作和經驗才能引導乙個人走向成熟,**頂多只能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親歷才能達到吸收的效果。

因此,幼兒教育要盡多地採用活動教學的方式。我國幼兒園教學方式在這一點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再強調應考慮兒童的個性特徵,讓兒童通過親身體驗習得知識。

二、自由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自由教育是蒙臺梭利改革兒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她認為,要建立一種合乎科學的教育,其基本原則是使兒童獲得自由,使兒童從妨礙其身心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使兒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現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每個兒童的潛能在乙個有準備的環境中都能得到自由的發展,這裡的自由是指使人從妨礙其身心和諧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是使兒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現的自由,絕非放任無規則的活動,而真正的紀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之上,當兒童能自由從事活動並按照自己內部需要發展的速度和節奏來行動時,他就會表現出嚴肅認真、遵守秩序長時間集中注意等優秀的品質⑥。

因此,自由與紀律,自由與獨立,自由與意志,個別教育與社會性的發展都是統一的,沒有矛盾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後者才能得到發展。要給兒童自由地銜接條件是兒童的人格發展必須有健全的發展與構成,真正的自由是通過教育的協助,使潛在的力量得到發展。

啟示:1.尊重兒童自由的權利。有資料表明:

目前我國20%至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教育問題,其中1/3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的。當前,我國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教育者們常常將自由與紀律,自由與獨立,自由與意志對立起來,他們常常限制兒童自由活動和自由遊戲⑦。我國幼兒園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兒童自由活動時間少,兒童不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玩、教具,兒童在活動中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教師和家長多方限制的狀況。

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使兒童的天性受到壓抑,難以自然表現,制約了創造力的發展。比如現在仍然有很多幼兒園老師為了讓孩子們「聽話」、「保持安靜」和「守紀律」,而採取一些強制的手段,強迫兒童服從,甚至恐嚇、威脅、懲罰等。有些幼兒園教師為了維持紀律,採取「誰坐得好就給誰發水果,誰坐得不好就不給誰」的手段,結果孩子們「坐好」只是為了得到「水果」,而不是自覺自願的。

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們形成「守紀律」是為了得到利益的思維定勢,那麼,一旦「無利可圖」,「守紀律」的品質也就消失了。在許多幼兒園的美術課堂裡,時時可以聽見老師不停地強調畫什麼,**塗什麼顏色,什麼時候開始畫,還會聽見有的教師在幼兒遊戲前強調:「玩遊戲時要注意,不能發出聲音,哪組表現不好就不要玩了!

」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兒童自由天性的發揮。教師應該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創造寬鬆、自由的生活環境,不要干涉和限制兒童自由活動,應盡量滿足兒童的好動心、好奇心和遊戲心,使兒童真正獲得思想自由,心理自由,愛好自由和活動自由,並在自由活動中培養其自覺性、主動性和自制力,為形成自律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2.自由不等於放任自流。

蒙臺梭利對「自由」進行了界定:「孩子們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應在維護集體利益範圍之內,就其行為方式而言,應具有我們一般所認為的良好教養。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擾他人,有不禮貌或粗野行為,就應加以制止。

」⑧有的教師為了尊重兒童的自由,在幼兒的行為已經影響到正常教育活動的情況下,任由他們隨意而為,不僅影響了教育活動的成效,更重要的是沒有讓幼兒養成一定的規則意識,對他們以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這裡需要的是兒童的內在紀律,是一種主動的紀律,形成於兒童的愉快的自由活動中。

三、動作訓練與感覺教育——智慧型發展的基礎感覺教育(感覺訓練)在蒙臺梭利的教育體系中佔最重要的地位, 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它是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所構思和設計的。通過感覺教育, 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概念的知識, 獲得智力的發展和提高, 以及獲得適應生活環境的基本能力⑨。她認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兒童的注意、比較、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兒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準確、精練。

在蒙臺梭利看來,學前階段的兒童各種感覺特別敏感,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如果不進行充分的感覺活動,長大以後不僅難以彌補,而且還會使其整個精神發展受到損傷,因此,在幼兒時期進行各種感官教育顯得極為重要。同時她認為,感官是心靈的窗戶,感官對智力發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人的智力高低與教育有較大關係,通過感覺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些影響智力發展的感官缺陷,並及時採取措施,使其得到矯治和改善⑩。

蒙特梭瑞的感覺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啟示:1.給孩子親自動作與感覺的機會。

動作訓練、感覺訓練是開發智力的基礎,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有獨到作用。動作訓練可以培養兒童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當今的孩子,常被戲稱為「小皇帝」,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入園時自己不會吃飯、不會穿衣的大有人在,孩子在聯絡爬時家長又「及時」把他們抱在懷裡怕摔著,這些行為都在極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感覺的機會,容易導致孩子感覺統合失調,這也是如今感覺統合訓練越辦越火的乙個原因。

2.提供豐富而有秩序的教具。蒙氏的感覺教具強調除了美觀,色彩、形狀均應協調適中,還應盡其所能使兒童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手眼協調,動作靈活,促進其智力的發展。教具的系統效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從人類個體的學習方式來看,通過自身的體驗而獲得的知識印象更為深刻,也更容易內化。因此,改變目前幼兒園教學中的「教條式、小學化」等做法,為兒童增加更多的與物品材料的操作機會則對其智力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經過實踐證實,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給教育界給人類留下了寶貴財富,蒙臺梭利教育法作為一種較先進的幼教模式,對當今世界各國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對我國幼教界同樣是巨大的。

其整套的教育方案於94年在中國幼教界開始流行,至今十分盛行。我們應該通過對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正確解讀,認識和吸取其對我國幼教有指導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時承認其方法本身的侷限性以及運用中的文化障礙,找到將其本土化的途徑。

我國學前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我國學前教育的原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規定,我國學前教育的目標是 1 培養德 智 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 人。2 發展小兒的基本動作,進行適當的體格鍛鍊,增強兒童的抵抗力,提高嬰幼兒的健康水平,促進身心正常發展。3 發展小兒模仿 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語言及認識周圍環境事物,使小兒智力得到發展...

學前教育主要學習的內容是,我國學前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學前教育的重點是把握好語言 智慧型 體能和感官等七個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和規律,並同時採取鼓勵性學習的方式,為孩子創造快樂的環境,讓孩子在輕鬆學習的過程中開發他身上的各種潛能。其實0至3歲的孩子正處於情感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對這個階段的孩子進行科學的學前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主要課...

學前教育對個體的期望功能有哪些,學前教育主要是做什麼?

學前教育對個體的期望功能主要有三點 第一,學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第二,學前教育促進個體認知發展 第三,學前教育促進個體人格的健全發展。望採納 學前教育主要是做什麼?什麼是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是對0歲至入小學前兒童實施教育應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原則是 體 智 德 美諸方面的發展應互相滲透,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