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兩部內容健康的文學作品寫讀後感

2021-03-04 06:40:56 字數 5938 閱讀 4133

1樓: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發表於2023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這篇**受到****家果戈理的同名**的影響。

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狂人,從作品的敘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症: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

首先是反映他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乙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

然後是「狂人邏輯」。狂人在這種**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絡,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絡了起來,組成乙個三段論。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

再次是狂人的囈境。狂人即瘋子,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我想:

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

通過象徵和暗示,從作品字裡行間所傳達出的資訊中,我們可以發現,狂人實際上是乙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這可以從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種種表現看出來:

「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表現了狂人懷疑傳統,研究一切得啟蒙者的思想特點;「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的認識;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葉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的「字縫裡」,看出了「吃人」兩個字,是他對封建禮教的實質所作的歷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實,則是這一歷史和結論的旁證。雖然狂人把「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是混亂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夠「易子而食」,現實中狼子村能夠吃人,為什麼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荒誕的邏輯中自有邏輯的合理性;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於吃人社會的「經典」「戒律」的蔑視和鬥爭。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

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性探索。現實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汙染,因此,要想有乙個美妙的未來,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總之,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借實行虛,以虛證實。**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裡,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

魯迅有意通過「**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獨特的心理描寫。**的心理,混亂的邏輯和虛妄的幻覺。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寫和刻畫。

狂人見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種典型的**狂患者的心理狀態;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母親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這是典型的邏輯上的混亂。

採用了一些諸如象徵、暗示、**心理描繪等現代主義手段。第一節:「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長久;第二節「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傳統文明。

而第六節「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象徵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凶險。讀者通過作品中的這些關鍵性的詞句所包含的象徵、比喻、暗示的意義,通過聯想可以體會到作品的實質內容。

作者既把狂人寫得完全象乙個狂人,而作為體現作者意圖得藝術手段,他使讀者的理解完全超越於這個手段,不僅構思頗見新意,而且結合得又天衣無縫,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還採用了對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寫成的,它簡潔、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話寫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內涵。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和混沌。

名著讀後感1500字

2樓:匿名使用者

讀《魯迅雜文選》有感

魯迅先生是個筆鋒尖銳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學作品當中,讀者時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論,呼喚麻木不仁的愚昧國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諷刺當時落後封建的社會現狀的莫過於魯迅的雜文。《且介亭雜文》《華蓋集》《熱風》《墳》《二心集》《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等雜文集均能體現魯迅「哀國人不幸,怒國人不爭」的思想。

而《魯迅雜文選》則把其中多部雜文集中的名篇收錄其中,以一百餘篇的別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魯迅民初時期的思想革命論調。

魯迅的雜文自我中學就被收錄到語文教材中,此番重溫《魯迅雜文選》,依然感受到隱藏在魯迅筆鋒下的一腔熱血。在書中,我還發現魯迅不僅僅是文學家和思想家,他還很會演講,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給知識分子分享個人見解。

魯迅的雜文都貫穿著「哀」和「怒」兩種基本精神,而筆調大多以諷刺為主。事實上,魯迅為人幽默,洞察力強,謙虛待人。如書中《論「他媽的!

」》《論睜了眼看》兩文,觀點敏感,語言辛辣,但更顯示出作者的機智幽默,並且直穿「敵人」的「死穴」。《論「他媽的!」》一文中魯迅把國人常說的髒話提公升為「國罵」,然後引用**的類似情況來加以對比,指出發明這一句話的人物「確實算乙個天才,然而是個卑劣的天才」。

人們不能蔑棄掃蕩我的餘澤和舊蔭,而硬要去做別人的祖宗,無論如何,總是卑劣的事。魯迅指出:「中國人至今還有無數『等』,還是倚仗祖宗。

倘不改造,即永遠有無聲的或有聲的『國罵』。」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寫作目的。

《論睜了眼看》一文,作者點出中國人醜陋的一面——懦弱,這也是其**中經常反映的國人的一種劣根性。文中寫道:「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文章的題眼為「睜了眼看」,實際上諷刺的是我們缺乏勇氣不敢正視前方。

剛開始我以為作者又把政治拉上了,但看完全文才發現文章所批判的是中國文藝,尤其是封建性質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

作為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大力提倡白話文而批判文言文,他認為中國文學在當時唯一的出路就是語言的變革。關於文藝如何發展,作者曾到香港、上海進行深刻而精彩的演講。《無聲的中國》是魯迅於2023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會講。

讀罷其演說詞,大受啟發。裡面說到當時提倡文學革命,其實就是文學革新,本該平和進行卻有不少人反動。假如現在我們還說著古代的話,說著大家不明白的話,已經弄得像一盤散沙,痛癢不相關了。

於是,魯迅主張青年們「將中國變成乙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如此鮮明的觀點在演講中確實能扣人心弦,但以辯證的角度來看,我跟作者不同的是,古文不必全盤否定,它的存在也代表了過去的歷史價值。所以,抱著古文而死掉,捨掉古文而生存這一說法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佩服魯先生堅定的立場。

而尤其引起我共鳴的是,他提出我們要說些較真的話,發出較真的聲音,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

剛才說到魯迅關注中國文藝的道路,而在他於上海暨南大學發表的演講《文藝與政治的歧途》當中,更是獨到而尖銳地**政治如何「破壞」文藝的問題。政治想維繫社會現狀使文藝統一,文藝催促社會進化使他漸漸分離;文藝雖使社會**,但是社會這樣才能進步起來。這既符合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又吻合了馬克思哲學的原理。

作者強調文藝和人一樣,不能安於現狀,否則就是「挨打」。這種怒氣,浸透在演說詞裡,絲絲入扣,「怒國人不爭」,這就是魯迅一貫的觀點。

「文藝催促舊的漸漸消滅的也是革命(舊的消滅,新的才能產生),而文學家的命運並不因自己參加過革命而有一樣改變,還是處處碰釘子」。中國碰釘子、碰壁的人太少,僅靠魯迅一人去「碰」,還是不能碰出什麼氣勢。但這個「碰」,意味著我們不乏先見者。

知識和強有力是衝突的,不能並立的;強有力不許人民有自由思想,因為這會使能力分散。《關於知識階級》的演講裡,魯迅的語氣分明溫和了,轉而利用巧妙論證法道破知識階級能否存在的問題。魯迅自嘲:

「有一班從外國留學回來,自稱知識階級,以為中國沒有他們就要滅亡的,卻不在我所論之內,像這樣的知識階級,我還不知道是些什麼東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謂的知識階級,看來魯迅的哀愁已達到悲壯的程度了。

因為中國人陋習不少,魯迅認為這是個要不得的習慣。常言道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倘若「習慣」停留在不思進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習慣與改革》一文,作者主張給「體質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進行一點改革。

但改革就必須革新,而不是復古,這點與作者「摒棄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終,此文同樣成為諷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開停留在「習慣」或大喊未來而依舊怠慢的革新的事實。僅大叫未來的光明,其實也是欺騙怠慢的自己和怠慢聽眾的,至少我這麼認為。

如此看來,魯迅的雜文無不外乎是論述政治落後和文藝需要革新,只不過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對於乙個棄醫從文的意欲救治國人愚昧思想的文學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嘆和激憤始終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就算說到家庭這個原本帶著「和」的氣息的概念,魯迅先生並沒有強調家庭對人的一種正面影響。活在當時的社會,民不聊生,處於抗戰的前夕,家庭在中國來說是個可貴的概念。《家庭為中國之基本》裡,作者還是老調子地諷刺現狀,抨擊社會,鞭策有良知的人。

「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這句結語恐怕是暗含不少讀者的潛意識。在國人賭牌九,吸**,吃喝玩樂嫖吹賭時,魯迅並不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些什麼。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遊戲,在《南腔北調集》裡揭露部分醜陋的國人的面目,求的是他們能痛改前非,做個清醒的人。

每一篇文章的核心都不外乎「先哀後怒」,結合社會,提倡改革。從這個角度看,魯迅也稱得上是半個革命家。

「文人學士究竟比不識字的奴才聰明,黨國究竟比賈府高明,現狀究竟比乾隆時候光明:三明主義」。讀懂魯迅的文字,不難,但要讀透,恐怕不是件易事。

每看此諸如形象的諷喻時,我都深受教育。的確,他的目光超出了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是個前衛的先鋒實驗者。

哀國人不幸,就如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窘迫潦倒,卻無計可施。有時,不幸是自找的麻煩而非惡勢力造成的,關鍵是心態問題,但作者最感悲哀的莫過於國人心態擺不正。他揭露了無數次醜,如《二醜藝術》一文裡,魯迅把國人的醜比喻成二花臉藝術——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比小丑壞。

如此徹底的尖銳的諷刺,無非也是打自己人屁股,讓自己人反省。

近來一部電影作品《孔子》引起轟動,倒不是電影多麼優秀,而是電影開創中國電影業首例公關危機。面對狂潮般的爭議聲和是是非非,甚至再次出現世人對國學、孔子的重新審視和研究。孔子是文聖,但要還原在銀幕上恐怕難上加難。

幾十年前就連魯迅也討論過孔子這一形象在大眾心裡其實「地位不高,甚至陌生」,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其實已被誤讀不少,魯迅認為一般民眾對於他是恭謹的但不親密,因為太遠了。倒有那麼一些「愚民」,主張「復古」「尊孔」,而儒家思想作為古代文化,是否應全盤繼承或拋棄,值得我們深思。魯迅的文章恰好給了我們深思和反思的空間。

這注定魯迅不會受多數人追捧。「毒辣」的文字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可是中國又有多少個能像他一樣說真心話寫真心文的人呢?

因此,《魯迅雜文選》一書是那些追求革新的人的必看之書。感受當年的死寂,或許會看見死寂中乍現光芒。那是有良知有思想有智慧型的人拯救新中國而發出的訊號。

即使到現在,「哀國人不幸,怒國人不爭」也是我們道德修養中甚是寶貴的一環。

我國古代的兩部兵書是哪兩部我國古代著名兵書是哪兩部

1 我國古代的兩部兵書是 孫子兵法 和 孫臏兵法 2 孫子兵法 又稱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 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 兵學聖典 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

求兩部電影片名,求這兩部電影的片名?

第一部是 艾麗卡 第二部是 角鬥士 第一部是 x戰警 第二部是 最後的武士 第一部叫 艾麗卡 elektra 第二部我就不知道了 在超市的時候怎麼不直接問問工作人員?求這兩部電影的片名?1 怪形前絕爛傳 2 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的崛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改編自dc漫畫公司的經典...

閱讀短文華羅庚《回自己的祖國去》怎樣分成兩部分

請幫結合課文 回自己的祖國去 華羅庚和茅以公升有 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建設的特點。古語云 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你好 根據課文的意思,進行劃分.此復 閱讀短文華羅庚 回自己的祖國去 怎樣 我的母親是個普通的老百姓,他不像老師那樣有知識,卻能告訴我做人的道理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