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韓愈《馬說》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021-03-04 06:16:05 字數 1442 閱讀 7477

1樓:匿名使用者

1、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馬說》賞析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800)。「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體裁。

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3、創作背景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鬱不得志。

韓愈《馬說》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韓愈《馬說》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

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線詞),體現出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並列死在馬廄裡,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出處:《昌黎先生集》——唐·韓愈

3樓:匿名使用者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勸學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勸學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第1段 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第2段 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第3段 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第1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乙個比喻 青出於藍 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

《敬業與樂業》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敬業與樂業的分論點,10 在 敬業 中,分為 敬業的作用 和 敬業的必要性 在 樂業 中分 樂業的作用 和 樂業的必要性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 第1段 提出問題,揭示全篇論述中心 敬業和樂業。第二部分 2 8段 論述敬業和樂業的重要 有業之必要 敬業之重要 ...

這篇短文的中心句是什麼,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麼

因為這種巨大的運動代表人類的進步和光輝燦爛的未來 是最後句號到感嘆號中間 這個龐大的集體每天都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有意義的巨大的運動!短文野鴨中心句是什麼 句中的 如此 是指 石根總是比他們先一步到城裡 句中的 這樣 是指 專撿坎坷不平地山路走,一路顛簸下來,小的就漏到了下面,大的便留在上面。2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