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哲學後的感悟,學習哲學後的感悟

2021-03-04 05:37:00 字數 6108 閱讀 5027

1樓:繆嘉歆祈沉

有以下幾點:1、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巨集觀把握的能力。就是從整體到部分,理清思路,一切便得心應手2、一種對世界和整個宇宙的看法,哲學的思想超出宇宙,能夠更加客觀的認識世界上一切的變化,做到不悲不喜,很平和而深邃的感覺3、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將外物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達到內心的澄澈,每天都為自己而活,快樂,自由,內心靜的能聽到自己的呼吸…開始接觸哲學的時候就被它吸引住了,再加上有一位哲學講的特別好的老師,那時候我們班的哲學考試次次第一,直到沒上學了,還是深深喜歡哲學,到書店看看哲學,有種放鬆的感覺…

2樓:

哲人無憂,智者常樂。

學習哲學後的感悟?

3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是一門讓人變聰明的學問。通過學習哲學,我受益匪淺。但我首先想談的不是學習哲學我獲得了什麼,而是我為什麼要選擇哲學這門選修課。

因為我覺得我現在在哲學上所獲得,正是由於當初的選擇。選擇決定收穫這個觀點,雖然片面但是如果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它是正確的。我為什麼會選擇哲學這門課呢?

具體的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點:選擇這門課是因為我是山東人。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們山東有個聖人——孔子。聽說孔子對山東乃至整個中國都影響很大。但是我卻對孔子了解甚少。

小學的時候不懂的去學習有關孔子的知識。到了中學卻忙於考高中,高中時候又忙於考大學,這又是六年的時間被我荒廢了。在這六年中我雖然接觸孔子的很少,但是我愈睞愈發現我對孔子的精神是那麼的偉大,我對他的崇拜漸漸的公升高了。

當我看到這門課中能夠學習到孔子,我心動了。第二點:我選這門課還因為乙個人,那就是《三十六計》的創作者——孫武。

我曾經看過白話本的《三十六計》,覺得枯燥無味,於是半途而廢,沒有看完。後來一次和朋友討論問題是,談到孫武的《三十六計》。當時朋友是侃侃而談,而我只有聽的份。

我甚是汗顏,為什麼同樣是看過的知識,我怎麼就一點也不會運用呢?我想了想,終於得出答案:我不曾系統的學習過。

當看到選修課程中提到孫子,我更加堅定我的選擇了。再往下看,課程中還提到莊子、孟子、墨子、老子等等,這簡直是超出我的期望值了。於是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哲學這門課。

第三點:這門課吸引我的地方還有一點,那就是它的名字「中國哲學智慧型」。哲學的智慧型,智慧型的哲學。

我自認為自己比較笨,缺少智慧型。現在中國哲學智慧型這門課能夠給我智慧型,我為什麼不學呢?為了使自己智慧型,我也要選這門課。

在後來的學習中我確確實實的感受到哲學真的可以給人智慧型。接著我想要說的也不是學習哲學我獲得了什麼,而是我為什麼有興趣學習哲學。我曾聽到一起學習哲學的同學說:

學習哲學真枯燥。聽到他這麼說,我都會對著他說:你認認真真的聽一堂課,你會愛上哲學的。

後來他告訴我:哲學課挺有意思,為什麼你不早告訴我呢?每次上課時候我都會乖乖的坐在前三排的位置上,感受哲學的薰陶。

我為什麼對哲學課情有獨鍾呢?有以下三點原因:首先是老師的氣質深深的感染了我。

這絕對不是奉承。我自己認為學生喜歡某一門課,首先要喜歡老師被老師吸引,其次是喜歡老師講的課。當我第一眼見到老師的時候,我就被老師那樣一身的哲學氣質吸引。

我當時嘆了一句:不愧是哲學老師。我當時就想:

即使在哲學課上我學不到知識上的東西,但我只要能學到一點老師身上的氣質,我也就滿足了。現在想起來我學了不少的哲學知識,但是像老師那樣的氣質我卻很難學得到。其次是老師講的課。

老師講的課把本來枯燥的哲學講的生趣有味,使我們理解起來容易,不覺得是一種負擔,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把哲學和當今社會,把哲學和個人緊密的聯絡起來,把哲學變成能夠實用的學問,這很符合現在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所以我們很喜歡。拿來能自己用,這也是學習的目的。

再者就是自己的求知慾望。我覺得哲學是一種很深的學問,僅在課上聽到是不夠的,如果自己再不聽課的話那更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有聽課的動力。

再加上我開始就對哲學很感興趣,我會更努力的去聽課。以上是我對哲學課的一些感觸。下面我談談一直沒有談到的學習哲學的收穫和感受。

我認為學習哲學就是學習一些思想,一種思維方式,但是這些思想不是那種條條框框所束縛的。哲學的思想是需要感悟的。每個人由於經歷的不同,所以對哲學的感悟也不盡相同。

感悟的這些思想是獨立的,不受任何的條框限制的。我通過學習哲學感悟到許多的東西:人生,生死,為人,處世等等。

人生是什麼?我曾經考慮過,但不曾有結果。學習了哲學,了解了許多的哲學家的人生觀,我自己也想了想自己的人生,發現自己人生有點可悲。

我想到那個放羊娃的故事,那個故事敘述了放羊娃的一生「放羊—娶妻—生娃—娃再放羊……」,而想象一下自己的人生我發現我的人生和放羊娃有著極其相似的一面:「上大學—娶妻—生娃—娃再上大學……」。我想人生是輪迴吧,也許人生就是乙個人在乙個圓上的乙個點往前走又走回到這個點。

生與死的思考。閒暇之餘自己想生和死的問題。有的時候想著想著自己就搞不懂自己是生是死。

把生想到盡頭就是死,而一旦你把死看開,那麼死的盡頭是什麼,那不還是生嗎?這時候覺得生死是一樣的。我曾經這樣理解生和死:

我認為人總是生著或者總是死著。但是生和生又不一樣,有的生在這裡(比如天堂)有的生在那裡(比如人間)。如果天堂和人間是一樣的那,那麼我們自己到底是生存在哪個世界呢?

我不知道了。生和死沒有太大的區別。為人,即怎麼樣做人。

學習哲學接觸到那麼多的聖人,了解了那麼多他們的思想。在聖人身上我學到了:人要不畏艱難險阻,不畏生死,敢於獨立思考。

比如孫臏身殘志不殘,給後人留下了《孫臏兵法》。比如莊子,他自己一生一貧如洗,沒有幾個朋友,但是他仍然保持自己的個性,脫世超俗,著書立說。他們的精神深深的感動著我。

處世方面:孔子教育我要尊敬師長;要再思可行;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要「溫、良、恭、儉、讓」;要從善如流。墨子教育我要有博愛精神,「兼相愛」;要「非攻、非樂、節用」;要「交相利,任人唯賢」。

莊子教育我要出世超俗;要把外在事物看淡。不以外物而動心;要懂得浪漫一點;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學會忘,「忘形、忘言、忘蹄、忘簽」;在學習上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怠矣!

」他教育我們要抓住瞬間即逝的樂趣,及時行樂。 而韓非子教育我「重利,重力」。在現代社會中,在現代的功利社會中,韓非子的理論很受用。

以上的哲人告訴我們的智慧型,只要好好的加以選擇利用,則會對我們的處世幫助很多。哲學課上學到的東西不僅僅有這麼多。那些哲人的精神引導著我,讓我在挫折困難面前能夠應付自如。

哲學教我用乙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想哲學的智慧型就在於此吧!

4樓:sky梓珞

在漢語中,哲學是聰明的意思。在希臘文中則意味著愛智慧型。所以,按照字義的解釋,哲學是一種可以使人聰明啟發智慧型的學問。

然而,這並不足以表明哲學的實質,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絡在一起的,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態。

因此,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所謂的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和世界關係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 哲學則是將人們的世界觀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過系統特有的概念,範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5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思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通過學習哲學使我知道世界是怎麼存在的,人與世界是什麼樣的關係,就像在我的大腦裡裝下了一張世界地圖。憑藉這張世界地圖,它讓我的人生道路更加清晰。

當我遇到困難或者感到迷茫時,可以用哲學這張世界地圖理清自己的思路,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哲學是一種反思,是對已有觀念和思想的反覆思考,是對人生道路和社會發展道路的反覆思考。學習哲學有助於澄清我們大腦裡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信念、合理的目標,增強我們的信心,使我們更加理性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更加容易地邁向成功之路。

6樓:匿名使用者

剛開始比較難 ,後來會好一點的

7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上的價值!

學哲學與人生之後的感想

8樓:屠夫呆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最近剛看完一本名為《哲學與人生》的書,這是一位台灣作者寫的書,這本書被列為「高等學校哲學通識教學指導專家推薦用書」,這位教授在大學開設「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17以來座無虛席,本書集作者數十年授課之精華,開宗明義地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通俗易懂,無半點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許會問,「學哲學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

」的確,學哲學是不能當飯吃,但學了後卻能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後頗有感觸,摘抄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鳴。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太精闢了!乙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乙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先講這句話「文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那麼這句話和上面這句話有什麼關係呢?

打個比方,現代人都講究快樂,做什麼事都是以是否快樂為前提。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裡,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

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裡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裡,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

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至於教育,我們知道關鍵在於內涵而不在於程度。」——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使我聯想起前不久在電視上**的那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碩士生硬闖紅燈,不聽勸阻並阻撓民-警執法,還故意推桑民-警,最終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學文化、碩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學文化甚至文盲,這只能說明乙個人的學歷或教育程度,不能說明這個人的人品是按照學歷排列的,博士生的學歷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擔的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古人說,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傳不習乎?

」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了麼?顯然,那位碩士生肯定沒有學到實處,更不知道她是怎麼教育別人的,中國的教育如果都落在這等人身上,後果真的很可怕。

我從小是被我外婆帶大的,我外婆有七個兒女,只有我外公一人養活全家,可以說我媽從小都過著這種清貧的日子,再說我外婆也沒什麼文化,最多只能看看報紙而已。但她經常和我說,人要窮得有志氣,不要隨便要人東西,說話吃飯都要講禮數,當時雖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乙個大人的言行舉止對於乙個人的童年時期具有深遠意義,甚至可以影響成年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時間的長短,而是活得有沒有意義。意義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點老套,不過往往越是在老套裡越能發現精髓的東西。隨著基因科學的不斷發展,人的壽命可以長得無法想象,活到一兩百歲算是年輕的。有乙個問題卻不能忽視,這樣活著有沒有意義,如果僅是生命的延長,意義何在呢?

意義是什麼?生命又是什麼呢?(人生感悟 ****

****.**)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哇!

是不是頭有點暈了,不錯,不要說你暈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被這些問題搞暈了,至今也沒有乙個統一的定論。但至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意義不在於意義本身,也就是意義的結果,而在於創造意義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意義就沒有意義。意義在於過程。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乙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

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乙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這個意義是乙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摘自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乙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

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麼!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學習西方哲學智慧型的感想?學習西方哲學智慧型的用途

感想 我覺得學bai習西方哲學最後的du結果,就是對中國zhi古典哲dao學有了更深的回 理解。西方哲學很多走答極端,但正是這種走極端,才讓我們理解了中國古典的哲學思想。西方哲學相對中國古典哲學也更容易理解些。用途 因為西方的很多文化就是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的,比如法律 制度 市民社會 權利什麼的。你...

學習中國哲學史的意義,學習中國哲學史的意義?

學哲學,無非就是為了更好的為生活服務,指導我們的人生的道路,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能從多角度分析問題,防止片面化看問題,有利於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學習前人的睿智,中國人學中國哲學無可厚非。中國哲學史的問題 很多餓 你指的是哪一種 學習哲學有...

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收穫,學習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思想收穫600字

參考他們思考後的見解,這是感覺,他一定會看未來,培養智慧型 成為有健全人格,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裡,人們特別需要能不能有乙個方向讓我知道我這樣做是對的。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卻怎麼也爬不起來,人生的智慧型,我想?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這是古人無法了解的?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