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日本在近代崛起過程中的相似性和相異性

2021-03-04 04:47:14 字數 5743 閱讀 8920

1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日本的崛起

(1)19世紀中後期德國、日本在崛起過程中有哪些相似因素:德國通過王朝戰爭、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開闢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充分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德國通過普法戰爭、日本通過甲午戰爭等對外戰爭取得戰爭賠款增加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並為工業發展補充了重要的資源。

(2)二戰前,德國、日本兩國謀求崛起的主要方式是走上法西斯道路。

(3)其相同的歷史原因和直接原因統一後的德國保留了軍國主義傳統,日本明治維新不徹底,存在大量的封建殘餘;1929202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

(4)其結局給人類留下教訓:必須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5)二戰後德日的重新崛起共同原因:充分利用國際機遇;利用外資;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重視經濟建設。

(6)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依靠侵略他國起家

請你簡述一下,德國和日本在近代崛起過程中的相似性和相異性

3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

其中以202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乙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2023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製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經濟等科目。

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

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和日本等國。

1807-2023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範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係!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蕩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

早在2023年明治**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乙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2023年明治**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範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

"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蹟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

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蹟,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

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

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

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

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

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結論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乙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

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2023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工具機,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製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乙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4樓:匿名使用者

在此之說二戰後的崛起

相似性:

1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

2第三次科技革命

3經濟非軍事化

4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5引進外國資本和先進科技

6美國的經濟援助

相異性:

日本-1美國在越南戰役等區域性戰爭的軍事訂貨2被美國單獨占領,成為美國盟國

德國-人民的奉獻精神

5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的工業化過程: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遲於英國約半個多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和農奴制(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長期統治,直到19世紀30~40年代,德國還是乙個農業國,產業工人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

98%。2023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機器大工業才逐步地確立起來。2023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國外的軍事侵略及戰爭賠款,實現了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經過很短的時間,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達到了足以與英、法匹敵的地位。

日本的近代化,是從2023年的明治維新開始的,利用改革的辦法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發展了資本積累,完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對外擴張,侵略朝鮮半島,侵略中國,繼而朝其他地區擴充套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2023年。第三步,走和平發展經濟的道路。

二戰結束後,日本利用其非軍事化的特點,把全部的國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注重吸收外國的先進經驗。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尤其是韓戰和越南戰爭之際,日本經濟飛速發展。

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超過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2023年日本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德國在近代崛起的過程中,教育起什麼作用?

6樓:聚寶盆門衛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

其中以202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乙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2023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製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經濟等科目。

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

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和日本等國。

1807-2023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範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係!

試述張之洞在中國近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貢獻

作用 甲午戰爭後,張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近代教育思想,並認識到建立新學制的重要性。擔任湖廣總督之後,張之洞在湖北大規模興辦新式教育 實業教育 師範教育和國民教育。這些新式教育活動使其教育強國的構想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一,張之洞為配合振興實業,在湖北發展實業教育。其中較有...

德國在近代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德國人有非常強的嚴謹的科學精神,他們做事認真而且有很強的組織性,所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後,德國開始一步步的崛起,成為了世界強國。雖然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全戰敗了,但是現在德國仍然是國際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德國是如何崛起的?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

二戰後,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德國和日本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

國民齊心 進行各方面的教育培訓 提高生產力 等等 樓下的你們是不是中國人!科技,教育,熟練工人 德國和日本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軟實力,就是全民的受教育程度 人員的素質 科技水平等。硬體可以被摧毀,有人在什麼東西都可以恢復起來。二戰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麼?二戰後德國發展原因 人民的付出 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