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秋下荊門李白霜落荊門江樹空

2021-03-04 03:09:59 字數 6329 閱讀 7630

1樓:沢田矊抴卍

小題1:勾勒了一幅山明水淨天高遠、秋風萬里送行舟的美麗圖景。詩人著一「空」字形象地寫出了山明水淨、天高遠的景象,又以「布帆無恙」的典故凸顯出自己歡快的心情。

小題1:詩人巧用典故,直抒胸臆,清楚地表達了此行的目的和志向,抒發了憧憬錦繡前程、熱烈追求理想的情感。

小題1:此題考查對畫面的描繪,翻譯前兩句,答出氛圍特點以及景物所表達的情感。

小題1:本題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考點,能力層次為d,側重「鑑賞評價」能力的考查。本詩的表現手法是巧用典故,直抒胸臆,用典是借典故抒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秋下荊門 ① 李白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鱠 ②

2樓:軟體神罰

(1)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空曠,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2分)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表現了詩人眼前的世界新奇而美好。(2分)

(2)①表達了詩人積極用世,渴望建功立業的願望。(2分)②表達了詩人要飽覽剡中的名山佳水的願望。(2分)略

秋下荊門 ①   【唐】李白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② 。【注

3樓:景愛睿

小題1:(2分)(1)描繪出樹葉凋零、江面開闊的景象。 (1分)

小題2:熱愛自然、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寫到其中乙個即可)

小題1:試題分析:理解「霜落荊門江樹空」一句,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

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由此可知,「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江面開闊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點評:此類題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兩部分構成答案,即景象內容與特點。做答時既要理解詩詞大意,又要放到詩句中尋找描寫物件及明顯的語言標誌,如時間、季節、事件、氛圍、人物的喜怒等等。

小題2:試題分析:「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所寫之景寥廓高朗,而無蕭瑟之感,表現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既是敘事,也是抒情,既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也表現了他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

點評: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係,一般是由景色的特點尤其是人物的心境、處境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當然與人的處世態度也有很大關係。做題時要注意抓住具有這些特徵的關鍵語句,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綜合進行分析。

如果詩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這些語句結合全詩內容加以揣摩。

為什麼喜歡一首秋下荊門這首詩

4樓:匿名使用者

《秋下荊門》出copy之唐 李白bai,詩如下: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du帆無恙掛秋風。zhi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dao入剡中。

喜歡這首詩是因為:荊門山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遊時。

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讀者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以上供參考。

霜落荊門江樹空的下一句是什麼

5樓:我代表葫蘆娃

全詩為秋下荊門

[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

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

全詩賞析

秋 下 荊 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①,布帆無恙掛秋風②。

此行不為鱸魚膾③,自愛名山入剡中④。

這首詩是作者在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秋天離開荊門時所作。詩中充滿了李白浪遊吳越,搜奇探勝的豪情逸興。

註釋 ①、江樹空,江樹樹葉經霜落盡。

②、布帆,據《晉書·顧愷之傳》記載: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荊州刺史殷仲堪處當幕僚,曾請假東歸,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顧愷之行至江陵一帶,碰上了大風,他在給殷仲堪的信中提出到了遇風之事,並說:

「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裡借用這個典故,表示旅途平安。

③、鱸魚膾,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而想到家鄉蓴菜羹、鱸魚膾的美味,就辭官歸鄉。見《世說新語·識鑑》。

④、剡,縣名,今浙江嵊縣。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遊時。

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而今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

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並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愷之寫信給殷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

」這裡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蓴羹、鱸魚鱠,說:

「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便歸。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宣告「此行不為鱸魚鱠」,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自己是遠離家鄉。

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縣,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彩。

6樓:鄂酋

秋 下 荊 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①,布帆無恙掛秋風②。

此行不為鱸魚膾③,自愛名山入剡中④。

這首詩是作者在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秋天離開荊門時所作。詩中充滿了李白浪遊吳越,搜奇探勝的豪情逸興。

註釋 ①、江樹空,江樹樹葉經霜落盡。

②、布帆,據《晉書·顧愷之傳》記載: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荊州刺史殷仲堪處當幕僚,曾請假東歸,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顧愷之行至江陵一帶,碰上了大風,他在給殷仲堪的信中提出到了遇風之事,並說:

「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裡借用這個典故,表示旅途平安。

③、鱸魚膾,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而想到家鄉蓴菜羹、鱸魚膾的美味,就辭官歸鄉。見《世說新語·識鑑》。

④、剡,縣名,今浙江嵊縣。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遊時。

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而今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

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並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愷之寫信給殷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

」這裡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蓴羹、鱸魚鱠,說:

「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便歸。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宣告「此行不為鱸魚鱠」,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自己是遠離家鄉。

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縣,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彩。

霜落荊門江樹空,下句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秋下荊門 [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

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

霜落荊門江樹空下一句

8樓:羨慕寶貝

1、「霜落荊門江樹

空」下一句:布帆無恙掛秋風。

2、「霜落荊門江樹空」出自唐專代李白屬的《秋下荊門》,全詩如下: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3、該詩大意:

秋霜落在荊門,樹葉零落,由於山空使得江面也很開闊,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這次遠離家鄉遊歷,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遊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4、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9樓:止樂尉遲書

秋下荊門

唐代李白所著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

10樓:蘭墨真建德

布帆無恙掛秋風

全詩為秋下荊門

[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

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36232

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

全詩賞析秋下

荊門霜落荊門江樹空①,布帆無恙掛秋風②。

此行不為鱸魚膾③,自愛名山入剡中④。

這首詩是作者在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秋天離開荊門時所作。詩中充滿了李白浪遊吳越,搜奇探勝的豪情逸興。

註釋①、江樹空,江樹樹葉經霜落盡。

②、布帆,據《晉書·顧愷之傳》記載: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荊州刺史殷仲堪處當幕僚,曾請假東歸,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顧愷之行至江陵一帶,碰上了大風,他在給殷仲堪的信中提出到了遇風之事,並說:

「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裡借用這個典故,表示旅途平安。

③、鱸魚膾,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而想到家鄉蓴菜羹、鱸魚膾的美味,就辭官歸鄉。見《世說新語·識鑑》。

④、剡,縣名,今浙江嵊縣。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遊時。

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而今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

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並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愷之寫信給殷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

」這裡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蓴羹、鱸魚鱠,說:

「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便歸。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宣告「此行不為鱸魚鱠」,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自己是遠離家鄉。

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縣,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彩。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江村杜

1 幽 字。詩的前三聯緊扣 幽 字來描寫物態人事,首聯寫環境之清幽 清江曲折,繞村而流 頷聯寫物態之幽然 燕子自由自在,鷗鳥相伴相隨 頸聯寫人事之幽趣 老妻可親,稚子可愛,閤家怡然。此時此地,此情此景,詩人的內心享受著難得的安閑悠然,首聯 幽 字正是這種心境的體現。可謂一字經緯,統攝全篇。意對即可 ...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秋雨嘆》三

1 對比 或襯托 比喻。2 1 前四句表現了作者對決明懷有高尚情操與人格的君子的欣賞與讚美 2 第三聯,傳達出對於富有才華,卻遭受摧殘的君子的關愛與擔心,更是對他們難逃悲劇結局的同情與哀嘆 3 末聯,見出詩人對自己徒然白首卻無所成就的自傷,面對動盪 混亂的社會現實,無奈而憂慮,體現了他的憂世情懷。意...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官舍竹王禹偁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

小題1 兩字運用了擬人手法,拂 即吹拂,竹聲蕭蕭拂琴,寫出了竹聲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 侵 寫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盤上,似與人同樂。3分 營造了一種物我為友 物我同趣的意境 3分 小題2 托物言志,竹 不隨夭豔 獨守孤貞 表現了清白 堅貞 高潔的特點,2分 作者以竹自喻,表達了詩人孤獨而堅貞不渝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