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由來100字左右,關於數學的來歷100字

2025-07-22 16:15:08 字數 4415 閱讀 7521

1樓:慈清焮

我國數學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上,有它卓越的貢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用繩結表示事物的多少,在彩陶中繪有大量的直線、三角、圓、方、菱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對稱圖案,在房屋遺址的基地上,亦發現幾何圖形,表明遠古的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具有。

關於數學的來歷100字

2樓:網友

數學(漢語拼音:shù xué;希臘語:μα英語:

mathematics或maths),其英語源自於古希臘語的μθηmáthēma),有學習、學問、科學之意。古希臘學者視其為哲學之起點,「學問的基礎」。

還有個較狹隘且技術性的意義——「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義凡與學習有關的,亦被用來指數學。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古巴比倫人從遠古時代開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並能應用實際問題.從數學本身看,他們的數學知識也只是觀察和經驗所得,沒有綜合結論和證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們對數學所做出的貢獻。

3樓:網友

「數學」的由來。

古希臘人在數學中引進了名稱,概念和自我思考,他們很早就開始猜測數學是如何產生的。雖然他們的猜測僅是匆匆記下,但他們幾乎先佔有了猜想這一思考領域。古希臘人隨意記下的東西在19世紀變成了大堆文章,而在20世紀卻變成了令人討厭的陳辭濫調。

在現存的資料中,希羅多德(herodotus,西元前484--425年)是第乙個開始猜想的人。他只談論了幾何學,他對一般的數學概念也許不熟悉,但對土地測量的準確意思很敏感。作為乙個人類學家和乙個社會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指出,古希臘的幾何來自古埃及,在古埃及,由於一年一度的洪水淹沒土地,為了租稅的目的,人們經常需要重新丈量土地;他還說:

希臘人從巴比倫人那裡學會了日晷儀的使用,以及將一天分成12個時辰。希羅多德的這一發現,受到了肯定和讚揚。認為普通幾何學有乙個輝煌開端的推測是膚淺的。

4樓:貝力樂

一下就有數字了,不知道為什麼。

數學符號的由來100字

5樓:網友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乙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一開始簡寫為m,再因快速書寫而簡化為「-」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裡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代數學通用兩種。乙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乙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

」號像拉丁字母「x」,可能引起混淆而加以反對,並贊成用「·」號(事實上點乘在某些情況下亦易與小數點相混淆)。後來他還提出用「∩「表示相乘。這個符號在現代已應用到集合論中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的旋轉變形,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

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裡,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併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是由拉丁字線「r」的變形,「 ̄是括線。

數學的由來50字

6樓:期望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生產活動,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亦被古希臘學者視為哲學之起點。其演進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續發展,或是題材的延展。第乙個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數字,其對兩個蘋果及兩個橘子之間有某樣相同事物的認知是人類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如何去數實際物質的數量,人類亦瞭解瞭如何去數抽象物質的數量,如年份。算術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有趣的數學故事100字以內

7樓:檸檬我不萌噠

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

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乙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臺先進的電子計算機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乙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鐘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找零錢一家手杖店來了乙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店裡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後出門去追那個顧客,並把他抓住說:「你這個**,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裡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麼共騙得了多少錢?

火車相向而行問題。

兩輛火車沿相同軌道相向而行,每輛火車的時速都是50英里。兩車相距100英里時,乙隻蒼蠅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從火車a開始向火車b方向飛行。它與火車b相遇後,馬上掉頭向火車a飛行,如此反覆,直到兩輛火車相撞在一起,把這隻蒼蠅壓得粉碎。

蒼蠅在被壓碎前一共飛行了多遠?

我們知道兩車相距100英里,每輛車的時速都是50英里。這說明每輛車行駛50英里,即一小時後兩車相撞。在火車出發到相撞的這一小時間,蒼蠅一直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飛行,因此在兩車相撞時,蒼蠅飛行了60英里。

不管蒼蠅是沿直線飛行,還是沿」z」型線路飛行,或者在空中翻滾著飛行,其結果都一樣。

8樓:網友

從前有一位老年人,在他臨終時,三個兒子圍在床前。

他對兒子們說:「我有十七匹馬,留給你們,三個人分。分馬的時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總數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總數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總數的九分之一。」

勉強說完這幾句,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執行遺囑時,一致認為這些馬是父親生前心愛之物,決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幾塊瓜分。但是遺囑又要完全照辦,如何是好呢?

正巧,這時他們的老孃舅騎馬趕來了,聽完事由,眉毛一揚,說:「我來分。」

猜猜看,老孃舅怎樣分馬?

因為希望每人得到的馬都是整數匹,所以根據遺囑,在分馬的時候,馬的匹數應該是三個分母的公倍數。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是18,因而在分馬時的馬匹總數最好能成為18的倍數。老人留給兒子們的馬是17匹,老孃舅把自己帶來的一匹馬臨時借出來湊數,共有18匹馬參加分配。

準備就緒,老孃舅開始宣讀和執行遺囑:

…分馬的時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總數的二分之一……」宣讀到這裡,老孃舅數出9匹馬,讓老大領過去:

老二嘛,得總數的三分之一……」讀到這裡,老孃舅數出6匹馬,讓老二領過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總數的九分之一。」讀完最後這一句,老孃舅數出2匹馬,讓老三領過去:

三位晚輩分到手的馬,總和恰好是父親留下的17匹:

分馬場地上的18匹馬,現在剩下最後一匹,這當然就是老孃舅自己帶來臨時借用的那匹,依然物歸原主。

9樓:寶貝飛翔

法規處好過分范冰冰當時宣傳部發的陳-發個不犯法v飛飛哥人**他不是%吧:

數學的由來(120左右)

10樓:

數學源自於古希臘語的μθηmáthēma),其有學習、學問、科學之意,古希臘學者視其為哲學之起點,「學問的基幢。另外,還有個較狹隘且技術性的意義——「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義凡與學習有關的,亦會被用來指數學的。

11樓:

數學是源自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早期古希臘、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國古代都對數學有所研究。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科學。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運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太多100個字左右,(我在做手抄報)!快一點: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生產活動,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亦被古希臘學者視為哲學之起點。

其演進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續發展,或是題材的延展。第乙個被抽象化。

長笛的由來,笛子的由來和資料100字左右

笛歷史簡介 長笛 flute 是世界上管弦樂團 管樂團 隊 通用的重要樂器。最初由德國人律利 1633 1687 和罕德爾 1685 1765 發明創制,稱德國笛。著名的長笛改革者波姆 1794 1881 是使長笛的構造趨於完美的著名發明家。他從改革長笛指法和音色開始,把笛管由圓錐形改為圓柱形,並規...

數學家的故事左右,數學家的故事30字左右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上初三時,來了一位數學老師。他講 當今世界,世界列強都想瓜分中國。中華亡國的危險迫在眉睫。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17歲,蘇步青赴日留學。日本乙個大學他去當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面對困境,他的回答是 吃苦算...

關於黨的故事(100字左右的)黨的故事100字

黨的故事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裡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