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一詞的典故或出處,怎麼就成了敬稱

2025-07-19 03:15:21 字數 1474 閱讀 4249

「足下」為什麼是敬稱?

1樓:知道解鵬

現在我們在職別上,其實在看古書或者看電視的時候,會出現一些稱謂,我們總是好混淆,比如說殿下、陛下、閣下、足下、麾下,他們的層級關係又是什麼呢? 稱謂 古代 殿下 陛下 尊稱。

成」的「足下」是對對方的尊稱,那請問出處

2樓:觀滄海的工程師

解釋: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屬於歷史詞,現已不再使用。足下是舊時漢族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蘇代謂燕昭王:「足下以為足。如大將軍足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典故: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位後為晉文公。晉文公欲封賞有功之人,卻忘了封賞當年跟隨他逃亡並割股肉讓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願接受封賞,帶老母隱居到錦山之中。

晉文公知道後,派人去錦山尋找,他避而不見,於是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想迫使他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倔強如斯,抱著大樹和母親被燒死了。晉文公十分悲痛,於是令人砍下這棵大樹製成木屐穿在腳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時候都會說:「悲乎,足下!

足下」一詞由此而來,最終「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對錶示對他人的敬稱。

"足下"一詞來歷

3樓:達興老師

出處:南朝宋·劉敬叔《志怪**集》的《異苑》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位後為晉文公。晉文公欲封賞有功之人,卻忘了封賞當年跟隨他逃亡並割股肉讓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願接受封賞,帶老母隱居到綿山之中。

晉文公知道後,派人去綿山尋找,他避而不見,於是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想迫使他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倔強如斯,抱著大樹和母親被燒死了。

晉文公十分悲痛,於是令人砍下這棵大樹製成木屐穿在腳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時候都會說:「悲乎,足下!」。足下」一詞由此而來,最終「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對錶示對他人的敬稱。

足下讀音:[ zú xià ]

釋義:敬辭。書信中稱呼朋友。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

古人引例:唐·韓愈 《與孟東野書》:「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

白話譯文:與你分別已經很久了,就我們之間的友誼,以我內心思念你的程度,可以推測你惦記我的樣子。

現代引例: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餘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餘之同鄉,彼此素無仇隙。」

近義詞:閣下、尊駕。

一、閣下。讀音:[ gé xià ]

釋義:敬辭,稱對方,從前書函中常用,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出處: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六章:「日前承閣下盛情設宴,請我前去,適逢我因事不在,未能相會,深感遺憾。」

二、尊駕。讀音:[ zūn jià ]

釋義:對對方的尊稱。

出處:《歧路燈》第三三回:「久仰譚相公大名,今日聽二位賢弟說尊駕在此,無物可敬,割了五斤牛肉--是教門的乾淨東西,略伸薄敬。」

守君一詞在古籍中的出處

守君這兩字字的字義。守讀 sh u 五行為金,字型為上下結構。守 指堅持 保持 保守 掌管 依靠。用作人名意指堅定 有韌性 永不言棄 地位之義 君讀 j n 五行為木,字型為上下結構。君 本義 君主,封建時代指帝王。指主宰 統治,貴族,尊貴,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如君子。用作人名意指皇室風範 尊貴 正直...

請問誰知道紅娘一詞的出處

紅娘這個人物 成名 於元代王實甫的 西廂記 西廂記 的故事,原出於唐人元稹的 鶯鶯傳 北宋以後,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士大夫 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 宋趙令畤 蝶戀花 鼓子詞序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秦觀 毛滂曾用 調笑轉踏 趙令畤曾用 商調蝶戀花鼓子詞 歌詠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間藝液...

求一些關於圓明園的名言或典故,註明出處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乙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 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 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雨果 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