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馬氏體(m)—原系外來語(martensite)譯名,臺灣文獻譯為麻田三鐵。馬氏體是碳在α-fe晶格中的過飽和散滾固溶體,馬氏體組織是奧氏體(溶有充足的碳原子)過冷到低溫區(如240℃以下)在連續冷卻過程中形成,與其他固態相變所不同的是:較變無孕育期,屬於無擴散型相變,當奧氏體快冷到ms點(馬氏體開始轉變的臨界溫度)以下,立即(爆發式)形成,其形成數量與迅大等溫時間無關 ,只隨溫度的畝掘豎不斷降低而增加。
低碳鋼中的條狀馬氏體和高碳鋼中的片狀馬氏體為常見的兩種形態。馬氏體硬度很高,並與含碳量有關,如t8鋼的馬氏體硬度可達62~65hrc。用4%硝酸酒精溶液或維列爾試劑腐蝕,馬氏體可染成黑色。
回火馬氏體—鋼經淬火後在250℃以下進行低溫回火時,所形成的組織叫回火馬氏體,其織織中馬氏體針狀晶的特徵依舊儲存。析出的碳化物具有fe2~成分,叫ε碳化物。在150~200℃回火時得到的回火馬氏體硬度在800hv左右。
回火馬氏體經4%硝酸酒精溶液腐蝕後比淬火馬氏體要深,在光學顯微鏡下,形貌與下貝氏體(b下)相似,馬氏體內析出的ε—碳化物,呈無規則分佈。
2樓:匿名使用者
淬火的金相組織中殘餘奧氏體較多,陵寬回火組織中一般看不兄敏到帕運,如果在回火組織中看到羨汪枝帕運,組織可能就不合格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您應該說說是什麼材料?不同的材料金相組織不一樣,所以判斷也不一樣。
4樓:匿名使用者
同意楊工的觀點,主要從腐蝕後顏色來分辨。
金屬熱處理後有回火馬氏體是怎麼回事
5樓:
摘要。您好親,金屬熱處理後有回火馬氏體是怎麼回事鋼淬火後擁有馬氏體組織;2.馬氏體是碳的過飽合固溶體,是非平衡狀態下的組織,是不穩定的;3.
長時間不回火,馬氏體組織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叫做自然時效,從而導致力學效能的變化;所以淬火後要及時回火才能得到接近平衡態的穩定組織。
您好親,金好畝屬熱處理後有回火馬氏體是怎麼回事鋼淬火後擁友螞森有馬氏體組織;2.馬氏體是碳的過飽合固溶體,是非平衡狀態下的組織,是不穩定的;3.長時間不回火,馬氏體組織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叫做自物鎮然時效,從而導致力學效能的變化;所以淬火後要及時回火才能得到接近平衡態的穩定組織。
金象報告上寫的馬氏體是什麼意思?
您好親,馬氏體(martensite)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馬氏體(m)是碳溶於α-fe的過飽和的固溶體,是奧氏體通過無擴散型相變轉變成的亞穩定相。馬氏體的三維組織形態通常有片狀(plate)或者板條狀(lath),片狀馬氏體在金相觀察中(二維)通常表現為針狀。
奧氏體中含碳量≥1%的鋼淬火後,馬氏體形態為片狀馬氏體,當奧氏體中含碳量≤的鋼淬火後,馬氏體形狀基本為板條馬氏體。馬氏體的晶體結構為體心四方結構(bct).中毀敏物高碳鋼中加速冷卻通常能夠纖液獲得這種組織。
高的強度和硬度是鋼中馬氏體的主要特徵之一,同時馬氏體的脆性也比較高。20世紀以來,對鋼中馬氏體相變的特徵累積了較多的知識,又相繼發現在拿戚某些純金屬和合金中也具有馬氏體相變,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廣泛地把基本特徵屬馬氏體相變型的相變產物統稱為馬氏體。
淬火的冷卻過程對馬氏體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6樓:網友
首先鋼中馬氏體即為馬氏體即為碳在a-fe(阿爾法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形成機理是鋼在奧氏體狀態快速冷卻,抑制其擴散性分解,在較低溫度下(ms)下發生m轉變。所以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以上(所加熱達到的溫度越高,保溫的時間越長,a話過程越徹底,形成經歷越粗大會使得ms公升高,加快m轉變,冷卻時轉變形成珠光體則變困難晶粒度對貝氏體影響不大)
再者考慮淬火冷卻過程,單純油冷效果不明顯的話可以考慮:
1.雙液淬火,先以冷卻能力強的淬火介質快速冷卻到ms點附近,避免過冷a發生p轉變和b轉變(珠光,貝氏體)然後轉入冷卻能力較弱的淬火介質中繼續冷卻。
2.分級淬火,a狀態的工件先放入高於改鋼點ms的熱浴中停留一段時間,待工件各部分溫度穩定和熱浴一樣了取出空冷。
請教熱處理常識:怎樣區分淬火馬氏體和回火馬氏體?怎樣區分索氏體和回火索氏體?
7樓:龍城傾心
先說索氏體和回火索氏體:這兩個比較好區分,本質是索氏體是由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片狀珠光體,一般稱之為細珠光體,我們說的屈氏體稱為極細珠光體;回火索氏體是由馬氏體高溫回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粒狀珠光體,即為等軸鐵素體基體上彌散的細顆粒狀滲碳體。
然後是馬氏體和回火馬氏體,這兩個區別不大,要比較只能比較同一零件的這兩種組織差別。馬氏體經低溫回火後轉變為回火馬氏體,一般工具鋼或軸承鋼以及表面淬火鋼採用低溫回火,回火後硬度強度稍有下降,韌性有一定增加,組織更穩定,由於回火後有一定碳化物偏聚,回火馬氏體相對馬氏體更好腐蝕,所以同樣腐蝕下在金相上顯得顏色更深。
8樓:網友
淬火馬氏體是碳在α-f中的過飽和固溶體,顯微組織呈針葉狀;而回火馬氏體是與淬火馬氏體硬度相近,而脆性略低的黑色針葉狀組織。索氏體是鐵素體和較細的粒狀滲碳體組成的組織;索氏體也叫二次索氏體或回火索氏體。
9樓:厚敏利
淬火馬氏體是由淬火冷卻直接形成的,回火馬氏體是回火後殘餘奧氏體繼續轉變的,索氏體相同,但是至於金相的話只能對照圖形按書本來判斷了。
如何區分回火馬氏體和馬氏體
10樓:匿名使用者
馬氏體有兩種形態是板條馬氏體和片狀馬氏體。板條馬氏體的是在低、中碳鋼及不鏽鋼中形成的,其金相組織特徵是有許多相互平行的板條組成的一板條束,通常乙個奧氏體晶粒可轉變成3~5個板條束。片狀馬氏體又叫針狀馬氏體常見於高、中碳鋼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其金相組織特徵是針葉中有一條縫線將馬氏體分為兩半,由於方位不同可呈針狀和塊狀,高碳馬氏體的針葉晶界清楚,細針狀馬氏體呈布紋狀,稱為隱晶馬氏體。
回火馬氏體是有馬氏體在150℃~250℃時回火形成的,這種金相組織很容易受腐蝕,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呈暗黑色針狀組織。
什麼叫回火脆性,什麼是鋼的回火脆性?如何避免?
金屬材料進行淬火後,回火更具實用情況的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脆性就是崩裂損壞。根據工件效能要求的不同,按其回火溫度的不同 低溫回火 150 250 其目的是在保持淬火鋼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前提下,降低其淬火內應力和脆性,以免使用時崩裂或過早損壞。它主要用於各種高碳的切削刃具,量具,冷沖模具,滾動軸...
淬火和回火是化學變化嗎,淬火和回火是物理變化
既有物理變化也有化學變化。鐵和水會生成氫氣和四氧化三鐵。淬火改變的是其內部的組織結構,淬火是使過冷奧氏體 碳溶解在 fe中的固溶體 發生無擴散的共格切變型相變為馬氏體 是碳和 或 合金元素在 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由於其組織的變化,導致物理效能也發生了變化,一般淬火後的硬度,強度都會提高,而塑性,韌性...
鋼的馬氏體臨界冷卻速度的概念
淬火時鋼製件中需要得到 100 馬氏體的部位,其冷卻速度 冷卻速率 必須大於臨界冷卻速度,否則不能充分淬硬和達到要求的淬硬深度。但是冷卻速度過大在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過程中將產生巨大的組織應力和熱應力,使工件變形並有開裂的危險。為了解決上述矛盾,鋼的合理的淬火冷卻過程應如圖2所示。通常要求在珠光體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