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毋南戎
風爐: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國道家五行思想與儒家為國勵志精神而設計,以鍛鐵鑄之,或燒製泥爐代用。
笤:以竹絲編織,方形,用以採茶。不僅要方便,而且編制美觀,這是由於古人常自採自制自食而特意設定。
炭撾:六稜鐵器,長一尺,用以碎炭。
火夾:用以夾炭入爐。
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鐵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銀釜。
交床:以木製,用以置放茶釜。
紙囊:茶灸熱後儲存其中,不使洩其香。
碾、拂末:前者碾茶,後者將茶拂清。
羅合,羅是篩茶的,合是貯茶的。
則:有如現在的湯匙形,量茶之多少。
水方:用以貯生水。
漉水囊:用以過濾煮茶之水,有銅製、木製、竹製。
瓢:杓水用,有用木製。
竹:煮茶時環擊湯心,以發茶性。
鹺簋、揭:唐代煮茶加鹽去苦增甜,前者貯鹽花,後者杓鹽花。
熟凳棚盂:用以貯熱水。唐人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後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時出現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將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稱之謂「救沸旅粗叢」、「育華」。
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還有鼎州瓷、婺州瓷、嶽州瓷、壽州瓷、洪州瓷。以越瓷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畚:用以貯碗。
扎:洗刷器物用,類似現在的炊帚。
滌方:用以貯水洗具。
渣方:匯聚各種沉渣。
養壺巾,用以擦拭器具。
具列:用以陳列茶拆櫻器,類似現代酒架。
都籃:飲茶完畢,收貯所有茶具,以備來日。
2.對古代人說,飲茶則是完成一定禮儀,使飲茶至好至精的必然過程。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
2樓:想去釜山賣土豆
一般模衡選擇內容量110毫公升的白瓷蓋碗,搭配5克左右的老白茶,用沸水燙洗茶具,提公升內部的溫度,投入老白茶後注洞碼逗入沸水,可以根據個人習慣決定是否洗茶納賣,如果不洗茶蓋上杯蓋等待茶湯泡好即可。
3樓:聯通
蓋碗和紫砂壺、建水紫陶等陶壺。
4樓:網友
風爐 為激仔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國道家五行思想明旦汪與儒家為國勵志精神而設計,以鍛鐵鑄之,或燒製泥遲老爐代用。 筥 (jǔ) 是裝炭用的竹簍,形狀有圓有方的。
古代人裝茶葉用的是錫茶葉罐嗎?
5樓:網友
是用的陶瓷罐。 還有蠟油紙包裝。
6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啊 因為早在一千多年前。
古人就利用錫做成的茶罐儲存茶葉,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使中國的「茶道」及錫製茶罐在這些國。
家盛行並流傳至今。由於錫的密閉性強,使其本身具有極佳的保鮮性,能持久保持茶葉鮮美芳香。
而且我現在也有兩個圓方錫器產的茶葉罐 用下來還是挺不錯的。
怎樣選擇茶具
7樓:網友
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陸羽《茶經》裡列舉了煮茶和飲茶的29種器皿,如今的茶具已無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壺、茶杯、茶碗、茶盤、茶盅、茶托等飲茶用具。東北、華北一帶,大多數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江南一帶,普遍愛好喝綠茶,多用有蓋瓷壺泡茶。
福建、廣東、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特別喜愛烏龍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區流行喝蓋碗茶,蓋碗由碗蓋、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組成。喝西湖龍井等名綠茶,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
品飲名綠茶和細嫩綠茶,無論使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則,大熱量容易使茶葉燙熟。
古代煮茶有什麼講究,是如何煮茶的?器皿都有些什麼?
8樓:記憶蛋餃
宋朝人喝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
點茶無需茶壺,故此宋朝並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宋朝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很笨重,但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宋朝人則喜歡用黑瓷碗。因為宋朝最好的茶湯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顯茶湯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9樓:匿名使用者
煮茶:分兩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燒水。
1)一沸:水出現象「魚目」般小氣泡,並伴有微微響聲,這便是第一沸。
2)二沸:水的邊緣有氣泡如湧泉連珠般往上冒時,稱第二沸。
3)三沸:水似波浪翻騰時,為第三沸。三沸以上,水就變老了,不宜飲用。
第二道工序:煮茶。
1)一沸時,隨加入適量的鹽調味。
2)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轉圈攪動,使沸水出現旋渦;接著便用「則」量茶末從旋渦中心投下。過了一會,水大開,如波濤翻滾,水沫飛濺,就把剛才舀出的瓢水重新加進去止沸,以保養水面孕育出來的「華」(指沫餑,即茶上的浮沫)。
6、酌茶:酌茶是將茶舀進碗裡。這個過程,講究頗為細微:
第一次煮沸的水,要去掉浮在上面的一層像黑色雲母似的膜狀物,因為它的味道不好。
第一次舀出的茶湯,味道至美,稱為「雋永」。通常將它貯存在「熟盂裡」,以作抑制沸騰和孕育精華(指沫餑)之用。
以後舀出的第。
一、第。二、第三碗茶湯,味道都差於「雋永」。第。
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口渴得厲害,就不值得喝了。
酌茶時,要使各碗的沫餑均勻,才能保持各碗的茶味相同。
煮水一公升,可分酌五碗,乘熱接著喝完。如果茶一冷,浮在茶湯上的精華就會隨蒸發的熱氣跑光。
一「則」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湯鮮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過五碗。
如果茶客五人,就煮三碗傳飲(所謂「傳飲」,就是每碗茶都 lun流著喝完,而不把三碗均勻分成五碗各人自喝);茶客七人,就煮五碗傳飲;茶客六人,則照五人妥三碗的標準處理;所缺一人,就用原先留著的「雋永」來補充。
反對在煮茶時加入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的陋習,因為這會掩蓋茶的原味。
綜上所述,炙餅、碾末、取火、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式,便是組成「茶藝」的核心內容。
此外,為適應品茶藝術實踐之需,時人往往講究茶具的藝術美。《茶經》中便詳述了煮水、茶葉加工、煎茶、飲茶等用具二十四種。
10樓:益古齋茶與文化
煮茶,又叫烹茶,是久遠的飲茶方式,其中意趣,自在心中,不必展說。
陸羽說煮茶有「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古代人用什麼燒水泡茶
11樓:繼潤
古代人用木炭燒水泡茶。
陸羽大大說:「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
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意思是燒水最好用炭,其次用能燃燒得很旺的薪柴。如果那炭你曾用來烤過羊肉串啥的,會讓炭染上羶腥之氣,還有那些富含油脂的木材,這些都不能用,因為會有「勞薪之味」。
好像可能大概就是松木那種油脂味吧?)
所以,你以為搞個乾淨的炭就行了?no~no~n0,「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本性末盡,尚有餘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煙焰,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
你用的炭必須要煙氣要少,否則像起了狼煙一樣黑煙滾滾,不知道還以為匈奴入侵呢。所以你的炭最好擱外邊先燒一會,等燒到赤紅色沒有煙塵的時候,再上爐煮水。
12樓:奇聞趣事廣播站
古代人喝茶太講究了,竟然用這種水泡茶,太稀有了。
13樓:龍年鴻運吉星照
比較講究的茶客,用木炭燒水。
14樓:城市委員會
作者具體指哪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所不同。
最早放茶葉的器皿是什麼
15樓:網友
俗話說 陸羽泡的茶有一種味道叫做家 哈哈~~
~陶瓷嘛 先陶在瓷~~~是陶器的~~現在普遍用的紫砂壺~~就算陶器~~
16樓:空間行者
茶葉是唐朝中期,西元806年左右出現的一種飲品,最早用於草藥燻劑。
唐朝時候陶瓷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並大眾化,應該是陶瓷罐子盛茶葉。
17樓:古月江風
【茶具的**】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範圍。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
茶人」指採茶者,如《茶經》說:「茶人負以(茶具)採茶也。」
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製、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詩》日「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後,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
詩詞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製茶過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裡,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蓬席齋。束書茶灶。」往來於江湖,自稱「散人」,宋南渡後譽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
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可見,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灶」相傍,又見茶灶與筆床、瓦盆並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
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製,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云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云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古人用什麼裝茶葉
18樓:網友
據史料記載茶葉的發源地在四川雅安市名山縣的蒙頂山,西漢時期道士吳理真發現名為「荼」的植物(後人改讀為「茶」)曬乾後飲用可以清心明目去署解毒,故大量採製邀人品茗,並在其著作中記錄推廣。
我曾經在80年代初蒙頂山的古廟重建中發掘出來的文物看到不少漢唐時期的文物,其中就有裝茶的器皿。
參與發掘的一位名叫代強的專家告訴我:古人最早是使用漆器、竹筒和陶罐來裝茶的!
19樓:永泰禾茶業
古時,人們條件好的用陶瓷或沙灌,沒條件的用紙或布。
20樓:茶農小劉
我是安溪茶農。傳統的烏龍茶是存放在布袋或者罐裡面。
這是古代人用的什麼骨頭雕刻額翱,這是古代人用的什麼骨頭雕刻額啊
牛骨吧,牛骨是所有大型動物骨骼使用最廣泛的,而且易於獲得 一般用豬的骨頭,象徵富貴 骨頭用什麼可以雕刻,主要用的工具是什麼?以下刀具都可以 圓刀 刃口呈圓弧形,多用於圓形和圓凹痕處,在雕刻傳統花卉上也有很大用處,如花葉 花瓣及花枝幹的圓麵都需用圓刀適形處理。圓刀橫向運刀比較省力,對大的起伏 小的變化...
古代人用怎樣記錄時間,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 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
古代人到底用什麼洗頭呢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裡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 面藥 和 口脂 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 杜甫 臘日 中有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