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性論觀點是
1樓:梓潔是雪兒
孔子的人性論觀點是性相近。
人性問題不僅僅是針對人的品德問題,更是針對社會群體的管理問題,是政治問題。不僅僅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乙個實踐問題。
拓展知識:
人性即人異乎異類之秉賦,內含著不同的側面和層次。前已提到,美國的人格心理學家a·h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成為描繪人的善根的基本框架。
馬斯洛正確地看到人的本性是複合的。儒家內部不同的人之所以對人性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人性論,當緣於人的本性的非單一性。在不同條件下人的複合型秉性所凸現出的方面、層次不盡相同。
同乙個人,窮困飢餓瀕死時,也可能廉恥之心全無,甚至象野獸一樣吞噬同類,所以荀子說人性惡,霍布斯提出人性自私,人對人是含返狼。人只要有一定溫飽,便可能溫良和善。故管子云: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有的流氓盜匪,殺人越貨窮兇極惡。被判死刑臨告別人世,竟也懺悔人生,惦念家人。故曰人之將死也,其言也善。
所以,孟子說人性善,托馬斯·阿奎那列出人稟受神賜具有的七種美德:信仰、希望、熱愛、正義、謹慎、勇敢、節制。
先秦儒家的人性論:
是後來儒家人性論的基礎,先秦中重要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對人性的看法各不相同,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了,人本性中不同的要素遞相凸現,表現出的形態差異很大,加上三個人經歷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和層次不同,所以結論各異。
不過從歷史發展角度看,三個人的看法雖然不同,但針對的問題不同,都或返有一定根據,且能夠形成邏輯遞進的整體。
孔子是儒家人性論的開端。嚴格說孔子還沒有明確地提出人性論,更沒有形成關於人性的系統理論。談團飢不過那個時代不光孔子,其他各家也沒有明確地提出人性論問題。
只是從他們的一些政治主張和舉措中透露出一些關於人性的觀點。
孔子對人性論主要持什麼觀點
2樓:網友
孔子對人性論主要持有以下觀點:
1. 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認為人天生都是有善性的,具有進行正確判斷、做正確事情的基本本能和道德操守。他強調「仁」是人之本性,即人天生心存仁愛、同情和慈悲之心。
2. 孔子認為人的良心是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培養和形成的。他認為教育和社會環境在人的品德形悔罩早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人應該通過後天教育、修養和鍛鍊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和文化素質,以將內在的善性具體地表現出來。
3. 孔子認為人是與眾不同的,不能夠簡單地用一種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人。他提倡差異化對待,針悶唸對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和情況來給予不同的指導和重視。
4. 孔子認為人不能永遠保持善良,需要不斷地修正和提高自己,避免惡劣行為的發生。他認為雖然人天生善良,但人碧雀也有可能墮落、偏離正道,需要通過不斷的反思和修正來改善自己。
綜上所述,孔子的人性觀持有「人本善」的觀點,並將教育、社會環境和後天修養視為人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同時強調了差異化對待和不斷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孔子曰:人之惡好為人師
3樓:不曾明瞭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出自《孟子·離婁上》,不是孔子說的。
人的忌諱,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學無止境,任何乙個人永遠無法達到無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們一定要切忌:不要動輒就以老師或專家的身份去教訓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博學和威嚴。
人性本惡還是善,人性本惡還是善
這個問題很難說 這個話題在大學生辯論賽上討論過,後來好象還是人性本惡一方贏了 那還用問嗎當然是善了 三字經裡面都說了 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惡 荀子的觀點,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核心理論 其實善或惡只是俗世的標準,並無定論.究竟何為善,何為惡?人本身有一些與生據來的東西,這些東西或被稱之為善,抑或為...
人性的善與惡到底有多遠,人性的善與惡跟環境有關係麼
是的。人性本惡,但人性向善。所以,人常有惡念,但常常會用理性來克制惡念,做出善舉。人總是在善惡之間徘徊,很多時候,善惡只是一念之差而已。人性的善與惡跟環境有關係麼 有關係。1 個人善的行為或惡的行為都是後天形成的,不是先天本性造成的。善行的外因包括家庭的道德薰陶和社會的道德教育 惡行的外因包括文化的...
人性本惡如何善,人性本惡如何善
善和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的惡,或許到了明天就不再是惡。反之亦然。我們中國自古認為人性本善 人都是,後天才學壞的善和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的惡,或許到了明天就不再是惡。反之亦然。我們中國自古認為人性本善 人都是後天才學壞的,有時候善和惡都是一念只差。是的,人性本惡,人性格裡的貪嗔痴會導致人自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