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暨如之
諸葛亮受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因而一生常懷報恩之心,不論平時生活,還是率軍打仗,無不以報恩為大,這就大大加重了他為人做事的負擔,曾蔽蔽做有人見諸葛亮事必躬親,夜以繼日,就勸阻說:「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諸葛亮泣曰:
吾非不知。但受先帝託孤巨集衡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可見諸葛亮心中的負擔之沉重;而司馬懿既無忠君之意,更無報恩之心,帶兵打仗一身輕鬆,一切以掌握兵權為大,有了兵權就有了一切,因此司馬懿一生都在謀劃如何並差牢牢掌握兵權。
2樓:難忘情冷雨夜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論智慧、兵法、謀略,諸葛亮都遠勝於司馬懿一籌,他不僅能用一座無人把守的空城讓司馬懿兵退三十里,但是最後諸葛亮還是敗給了司馬懿。諸葛亮受到漢家正統思想薰陶,一身儒雅之氣,兩袖君子之風,謀略多用於戰場對陣,心機卻很少用於自身安危,他在《出師表》中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非是偶然之言;而司馬懿受到的是曹操的「寧願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的唯我思想影響,為人處世,上陣交兵,總是先考慮自己的生前身後、成敗功過。
諸葛亮一生謹慎,處世小心,不論平日政務,還是率軍出征,他總是身體力行,事必躬親,甚至到了事無鉅細的地步,這樣不僅影響他在軍事上精力的集中,而且也加重了他體力上的付出,再加上他生活樸素,吃食簡單,這無疑加快了他衰老的速度;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這些做法頗有微詞,曾有一次,司馬懿詢問諸葛亮派來的使者說:「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答曰:
塵告消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友悉啖之食,日不過數公升。」司馬懿便告訴帳下的諸將說:
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不久,諸葛亮便病逝於五丈原。從古至今,諸葛亮始終被人們認為是正人君子,而司馬懿卻被人們一直稱為奸滑小人,諸葛亮的正人君子的風範卻成了他六伐中原、無功而返的主要原因,而司馬懿的小人行徑反倒成了他克敵制勝、功成名就的法寶。
派知可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它不可逆轉和難以預料的自然規律。
諸葛亮和司馬懿敵視多年,為何司馬懿卻說感謝他?
司馬懿一直都對諸葛亮的才能欣賞有加,兩人雖歷圓纖然是對手,但是卻彼此很是敬重。司馬腔稿懿感謝諸葛亮是因為正是有這樣一位旗鼓相當的對手,才讓司馬懿能夠在曹魏展現出自己過人的才華,讓他得意被曹丕倚重,展現自己的抱負。從這方面來說,諸葛亮成全了司馬懿的地位和成就肢仿。因為如果不是有諸葛亮這個對手,司馬懿早...
諸葛亮對峙司馬懿
蜀兵三十四萬,魏兵就不知道具體數字了,大概40萬左右。為什麼諸葛亮回和司馬懿對峙,是因為司馬懿懼怕諸葛亮!君不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三樓學歷史的?觀點和我一樣 就算當時司馬有百分之百的畢勝把握 他還是不會主動出擊的 司馬懼怕諸葛是有一點的 但主要原因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司馬關鍵想做的...
司馬懿怕諸葛亮嗎
不論從演義還是真實歷史來看,仲達都不可能怕孔明的。演義中,孔明雖多智近妖,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導致北伐失敗 而司馬懿卻每每能抓住那個弱點 破綻。如果說乙個人害怕另乙個人的話,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與之接觸,但是諸葛六出祁山,多次與司馬對決,如果還怕的話,那麼是否有點魏國無人的意味了?假如真是魏國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