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樑上君子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1樓:雪紫o冰雨
原文 (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
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念稿樑上君子者是矣!
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本段譯文。陳跡高者寔在家鄉間,秉心公正為人表率,若有爭論是非,就姿薯到他那裡求個公正判斷,他一定據理詳細說明對錯,當事雙方事後都沒有什麼異議。有人甚至說:「情願被官府懲罰,也不願被陳先生說不是。
當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貧困,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裡,躲在房樑上。陳實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嚴肅地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屋樑上的先生就是這樣的人!」小偷非常驚恐,從房梁跳到地上,向陳實叩頭請罪。
陳實慢慢詳細地告訴他說:「看你的樣子,不像是個壞人,應該趕緊改掉自己的壞毛病重新做個好人。然而你幹這行也是被窮困所迫。
吩咐送給他兩匹絹。從此以後全縣盜賊絕跡。
文言文裡的通假字是怎麼出現的,有什麼用
2樓:網友
通俗地說,文言文裡的通假字類似於現代漢語裡的錯別字。可為什麼不說它是錯別字呢?
原因有二:一是現代漢語有規範,也就是說有標準,是規範化的語言,所以有對錯之說,當然就有錯別字了。而古漢語沒有規範,準確地說是越早越沒有規範,比如乙個字在甲骨文裡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字形,你不能說乙個是對的乙個是錯的,當然,我舉這個例子是甲骨文,太早了,當然只要造出來的字都是通用的,都是應當被承認的,我們現代的人只有去研究解讀,而不能說它是對是錯。
二、當古漢語發展到相對成熟穩定的時候,就有了穩定的用法,即使古人用的字不「合群」,有了小小的變化,出現了不從眾的用法,我們也沒有理由說它是錯的,而把它當作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乙個現象去處理,稱其為「通假字」,意思可以理解為「通用的借字」。這是從語言發展的角度去說的。我們的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很多古代漢語裡面「錯」的東西只要能發展到現在,大家都在用,它就是對的。
如「瓦」字,在古代多數是指瓦罐,也指建房用的瓦。而現在沒有瓦罐的意思了,它的詞義在縮小。現在你用「瓦」去表示瓦罐的意思肯定是錯的,而在古代則是對的。
這就是語言的發展。還有的字的意思是擴大的,可是第一次擴大的時候也就是第一次擴大的時候你就不能說它是錯的。
語言是發展的,發展就是變化,語言的變化在古代不能算錯,因為古代漢語如果不變化,那麼根本不可能發展成現在的現代漢語,而它的變化當然不能說成是錯或者對。而現代漢語則不同,要求在一定歷史時期語言要穩定,但也要發展。現代漢語中規範過的就要穩定地去用,否則就是錯的。
比如說古人說借常用「假」,如狐假虎威、假以時日,可是現代人說「借」,如果不是在成語裡,你說成我假了你200元,那就是錯的。以發展的眼光看,古人用的假字是不錯的。只要是古人用過的字,都把它當成語言發展過程中的現象去研究,而不能判定那樣用就是錯的,即使用了明顯的「錯別字」,我們也把它當作「借」字處理。
總之,通假字是古人在寫字的時候沒有寫成應該被寫成的那個字,而他寫的那個字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又沒有被認可,沒有流行起來,於是現代人就說成是通假字了。如果是個大名人寫的大文章,流行起來了,那麼他寫的那個字就成了通用的字了,即使是當時他沒有寫成應該被寫成的那個字。
3樓:網友
哈哈哈聽老師說過,是有時古人的錯別字造成的。還有個原因。是在從古至今一代傳一代時。
抄寫人抄錯的原因。還有一點是。簡體字的改革造成的。
沒什麼用的咯。用來考試的吧哈哈哈。
4樓:吸死你
是古人寫的錯別字,畢竟古代通訊沒有現在這樣,而且文字不規範。
用處就是替代那些正確的字,給現代人造成幻覺。
5樓:
就是古人的錯別字,不過錯的人多了就成了通假字。
用處就是掩飾,不讓人知道這個字錯了幾百上千年。
文言文《樑上君子》的翻譯(全文和單字)
6樓:匿名使用者
陳實,是東漢人,為人仁善厚道。有一年鬧饑荒,有乙個賊晚上進入他的屋子,息在樑上等候。陳實暗中看到了他,於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兒子孫子起來,嚴肅地訓斥他說:
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惡的,只是習慣了成為習性,於是就成了他這樣子。」兒子孫子說:「成了誰?
陳實指著樑上的盜賊說:「就是那樑上的君子。」盜賊大驚,自己跳下地,磕頭賠罪。
陳實告誡他說:「看你的形貌,不像大惡之人,應該反省自己為好。」陳實看他好像很窮,於是命人給了他二匹絹。
從此縣中沒有偷盜的人了。
文言文《王歡耽學》中有哪些通假字?急急急!知道的朋友快快!謝謝啦!
7樓:聽雨小蓮塘
「邪」通「耶」,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嗎」
《三峽》文言文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字 自非亭午夜分 自 古義 如果 今義 從或王命急宣 或 古義 有時 今義 或許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 即使 今義 雖然良多趣味 良 古義 確實實在 今義好略無闕處 略 古義 完全全部 今義 略微通假字略無闕處 闕通缺,短缺 一詞多義 1 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2絕 絕讞多...
《馬說》中的通假字有哪些,求《馬說》裡的通假字 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重點句式。急急急!!!
一 詞語解釋 1 伯樂 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 xi ng 馬。2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只是辱沒在馬伕的手裡。辱,受屈辱。之 的。奴隸人 馬伕。3 駢 pi n 死於槽櫪 c ol 之間 和普通的馬 一同死在馬廄 ji 裡。駢 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4 ...
九年級下文言文《孟子》兩章的一詞多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意詞
九年級下冊古文知識歸納 一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這個詞。1 公輸盤不說 通 2 子墨子之守圉 通 3 子墨子九距之 通 4 公輸盤詘 通 5 親戚畔之 通 6 曾益其所不能 通 7 入則無法家法家拂士 通 8 衡於慮 通 9 故患有所不闢也 通 10 萬鐘不辯禮義而受之 通 11 所識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