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芹子兒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谿,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尺枯配。
誰道人生無再?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山腳下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間的沙石小陵指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鳥在瀟瀟細雨中啼叫。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 。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敗汪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
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
誰道」兩字,以反詰喚起:以借喻。「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2樓:通竅還靈秀丶牡蠣
詞中景物: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吵正鍵,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乙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浣溪沙·簌清氏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註釋。徐公升巧門:即徐州。
謝雨:雨後謝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繅車:抽絲之具。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
牛衣:蓑衣之類。這裡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譯文。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乙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3樓:120多斤的胖冰
很抱歉鬥巖,這個問題我們無空猜御法,對於這兆衫個問題我沒有辦法解決不敢給輕易給你方法和建議,請諮詢相關人員給你正確解答,祝您生活愉快。
浣溪沙 蘇軾 寫作背景
4樓:吃瓜群眾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
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
牛衣古柳」,作者換乙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絡。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
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
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乙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
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蘇軾的浣溪沙上闕描寫的是什麼樣的山林景緻?
5樓:阜寧縣碩集鎮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此困廟在蘭谿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這闋小令是三月所寫,蘭谿在黃州東南,寫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原文:浣溪沙 蘇軾(其二)
遊蘄(qí)水清泉寺,寺臨蘭谿,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歲纖休將白髮唱黃雞森雀念。
蘇軾在《浣溪沙》中身處什麼環境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 宋神宗元豐五年 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 烏台案 被貶任黃州 今湖北黃岡 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東坡志林 卷一雲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日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
蘇軾的《浣溪沙》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 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 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譯文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
《浣溪沙》表達了蘇軾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2。蕭蕭暮雨子規啼3。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髮唱黃雞5。註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時與醫人龐安時 字安常 同遊,見 東坡題跋 卷三 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 三月三日祓禊洛濱 沙路潤無泥 3.蕭蕭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