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思想傾向於道家還是儒家,為什麼?

2025-04-24 16:46:09 字數 1439 閱讀 5616

1樓:網友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乎州漢武帝建元、元封之間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學者。

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之學」,概括出重要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別以評論:對陰陽等五家,既有所肯定,也指出其不足,而完全肯定了道家。這說明司馬談接受的是西漢初年占主導地位的黃老思想的影響,與歲做蔽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不完全合拍。

2樓:網友

儒家。司馬遷早年求教於董仲舒,而董仲舒就是那個廢黜百家獨尊儒書的發起人。

3樓:故園籬笆

道家分為老莊派和黃老派,司馬遷更傾向於黃老道家,原因如下:

1、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信奉的是黃老道家思想,對司馬遷的影響很大。

2、史記的指導思想是「究天人之變,成一家之言」,與道家法天貴真的理念一脈相承。

3、史記中很多內容都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的,比如那個著名的貨殖列傳,雖然是以批判老子開頭,但用的還是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

4、東漢歷史凳畝學家班固後來指責司馬遷是「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是非頗謬於聖人」,這番言論出自獨尊儒家後,其中聖人指的是孔子。

出世就是不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入世就是以治國安邦為己任,說道家出世,其實是歷史的誤會,因為即使喜歡批判和超越的老莊派,也不過是冷眼罷了,其實心腸極熱,否則寫那麼多東西幹嘛?而黃老道家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比儒家入世更深。

看看黃老道家對法治的論述,比起法家的理論和現代中國的法治理論,不知先進多少倍: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2、有道以統之,法雖少棗罩森,足以化矣;無道以行之,法雖眾,足以亂矣。

3、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縣法者,悶燃法不法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後,中程者賞,缺繩者誅。

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4、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國無其法則亂,宗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

5、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

6、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7、有法而不用,與無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

8、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4樓:歲月尾巴

儒家。1,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是儒家當道的時代。

2,司馬遷十分尊崇孔子,孔子非王非侯,但司馬遷把孔子放在記載王侯的「世家」篇裡。

3,史記中弘揚的價值觀正是儒家宣揚的仁義禮智信。

4,史記的寫作手法就是孔子的所謂「春秋筆法」。

司馬遷名言名句大全,司馬遷的名言

1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司馬遷2 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司馬遷 3 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垢莫大於宮刑。司馬遷4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司馬遷5 伏屍百萬,流血漂鹵。司馬遷 6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世人對司馬遷的評價,對司馬遷的評價

西漢的來司馬遷,因李自陵之禍,遭受了宮刑。當時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難以想象的,當時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擇,他毅然選擇了生,從此他提起筆樹立了忠臣義士的形象,造出了魑魅魍魎的原形 終於一部3000年的通史 史記 得以著成。當時的司馬遷被屈辱困擾著,使他 居然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

司馬遷的治學精神,司馬遷的治學精神是什麼??

司馬遷是受過腐刑的,就是那個東西被 的。他原本可以選擇死的,但是他選擇了忍受這種人世間最大的屈辱。他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夠完成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他的治學精神,我也不想再多說什麼了。司馬遷的治學精神是什麼?司馬遷 前145 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 人。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