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全篇210字讀後感
1樓:網友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裡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
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讀後感200字
2樓:網友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乙個2000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
前一句話,說明了取長補短的道理。後一句話,說聰明敏捷的人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句話到現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中含著這樣乙個道理:能者為師。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接觸到有長處的人。這些長處值得我們學習見過高山嗎?你見過密林嗎?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不嫌棄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為它不嫌棄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樹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密林的親密,就應尋找自己身邊的良師諍友,吸取他們身上的點滴長處。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要做到不恥下問就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放下驕傲,虛心向別人請教。
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不恥下問的例子。如,李時珍為了寫好《本草綱目》,常常向當地村民請教。白居易自幼聰明,小時便會做詩,每做完詩就去讀給鄰家不識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論語讀後感,論語讀後感
論 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國古.論語讀後感400字 這是我們團的乙個歷史系的朋友純手打版,芒果寫的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讀 論語 有感 論語 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 論語 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 要重視個人對家...
《論語》讀後感,左右,《論語》讀後感,字左右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 論語 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乙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
論語的感悟,讀後感左右,論語的感悟,讀後感 200字左右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 論語 像 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 論語 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 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 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