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以「緣木求魚」喻指

2022-12-31 13:10:03 字數 1805 閱讀 5155

1樓:匿名使用者

緣木求魚 戰國時候,齊國國君齊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勸他放棄武力,採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緣木求魚』,結果肯定是徒勞無功,不但達不到目的,還可能造成禍害。

」齊宣王覺得孟子的話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勸告。

「 緣」在這裡是沿著、順著的意思,「木」指的是樹木;「緣木求魚」就是沿著樹木爬上樹去找魚。 樹上怎麼會有魚呢?當然沒有啦!

所以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方向、方法錯誤,或違反客觀規律,結果當然無法達到目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就是沿著樹找魚。比喻做事方法不恰當。

《齊桓晉文之事》談話中孟子提出怎樣的主張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

4樓:匿名使用者

空話,所以沒人實行。

《齊桓公晉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與齊宣王談了幾個問題?

5樓:匿名使用者

《齊桓晉文之事》記錄了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次談話。齊國在宣王之父威王時,曾經兩次打敗魏軍,宣王時又破燕國的國都,雄踞東方,威震諸侯。這時的齊宣王躊躇滿志,懷有以戰稱霸、君臨天下之願景。

當孟子來到齊國,他就要孟子支援和幫助他追求霸業,而孟子則利用這一機會,比較完整地闡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道理。清人曾國藩評價《齊桓晉文之事》是「辨王霸之方,明治道之要」。全文1313字,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闡述王道主張。齊宣王的談話以「霸道」開端,孟子避而不談霸道,直接將話題轉移到集中討論王道。孟子就「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具有施行王道的思想基礎。

同時,孟子批評宣王雖然對動物有不忍之心,卻不能推恩於民、施行王道。第二層次是闡述霸道與王道的不同前景。齊宣王要施行霸道,即「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孟子認為,宣王如施行霸道,就等於「緣木求魚」,不可能達到稱霸的目的,甚至還會帶來災禍。「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孟子指出,如果施行王道與仁政,那就能做到天下歸心,沒有誰能夠抵擋齊國,「其若是,孰能御之」。

第三層次是闡述王道的具體措施。孟子認為,有恆產才能有恆心。實行王道和仁政,首先要讓老百姓有收入和有產業,凶年免於死亡,豐年實現溫飽~

試以《齊桓晉文之事》說明孟子論辯文字的特點

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找出善於比喻巧遇比喻的句子並說明

6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1、「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意思是: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意思是: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

《齊桓晉文之事》通過孟子遊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7樓:伍脩誠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

「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等等。

從《齊桓晉文公之事章》看孟子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從《齊桓晉文公之事章》看孟子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結合《齊桓晉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藝術特色。

公正果斷,勸勉晉文的齊姜,如何成為春秋戰國時期「賢內助」的典範

齊姜經常勸勉晉文公,在政務中幫助他,讓他成為一代明君,齊姜的賢德也成為天下女子的典範。齊姜常在丈夫失意時,鼓勵他,常常勸勉他,在政務中幫助他,後來助他成為一代明君。在他不思進取的時候勉勵他,在他想要留下的時候幫助他,在他創業的時候支援他,非常果斷和聰明,能力很強。烈女傳中稱讚她 公正果斷,言行不怠,...

齊 這個字在我國古代中還有沒有更深奧的意思了

齊 這個字在我國古代中還有沒有更深奧的意思了?古代有哪些字代表帝王 1 皇王 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 詩經大雅 文王有聲 四方攸同,皇王維闢,皇王悉哉。朱熹 集傳 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2 皇祖 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3 皇辟 帝王的別稱。隋書王劭傳 皇辟...

怎樣在中輸入帶圓圈的數字,怎樣在word文件中輸入帶圓圈的數字?

所需要的原料 word 在word中輸入帶圓圈的數字的方法 在word狀態下 1 單擊 格式 中文版 帶圈字元 如圖 2 在帶圈字元視窗,你可以選擇相應的樣式。也就是選擇文字與圈號的間距,可以通過縮小文字增大間距,保持帶圈字元的大小 或者保持文字的大小不變,增大圈號以使用間距增大,但帶圈字元會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