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賢吳氏大宗祠建於什么年代,興賢吳氏大宗祠建於什麼年代

2022-11-06 17:50:04 字數 4435 閱讀 2474

1樓:匿名使用者

南海興賢譜載,吳門關氏於宋紹興二年(2023年)由南雄珠璣巷,攜三個兒子(必福、必祿、必壽),到南海開基。

2樓:墼餮魍薅

宋紹興二年(2023年)

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2023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紹興年號共32年,1131—2023年。

3樓:匿名使用者

興賢吳氏大宗祠建於明朝,始建時間1574-2023年。

查康熙《南海縣志》卷之二建置志 古蹟之《家廟》文中稱:

【吳氏大宗祠】在大圃堡興賢鄉,進士中謙建。外孫光祿寺丞王學曾匾曰流芳。

吳中謙 字惟炳,南海大圃堡興賢鄉人,必壽公第十三代孫。明萬曆元年癸酉(2023年)和萬曆二年甲戍(2023年)兩科及第科舉進士,才名聯捷,授戶部主事。

王學曾,南海縣(今廣州南海區)人。字唯吾,明萬曆五年(2023年)進士。歷任湖南醴陵知縣、崇陽知縣、南京都御史。

萬曆十三年,劾工部尚書楊兆。後因疏諫觸上怒,降為興國判官。後調南京刑部主事,官至光祿寺丞。

興賢吳氏大宗祠是在吳中謙高中之後才建的,故始建最早時間應該在2023年。而,一般建成之後每個祠堂都會有個堂號掛在中堂,王學曾為萬曆十三年後,官至光祿寺丞,故始建時間最遲為2023年。

請問吳氏在中國最大宗祠在**?

4樓:匿名使用者

北岸吳氏宗祠坐落於徽州歙縣北岸村,始建於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時候,由吳氏族人吳應晟出資二十二萬兩,集資兩萬兩,共計二十四萬兩**重新擴建。時占地約十畝,是目前中華吳姓現存最大的清代宗祠,2023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內的木雕圓潤而飽滿,宗祠內的磚雕細膩而大氣,宗祠內的石雕聞名中外——西湖十景圖,百鹿圖,特別是53件禮器更是中華祭祀文化的瑰寶。吳氏宗祠通過自身的建築形式和徽派三鵰精品的奉獻,對徽州的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及淵遠歷史做了無聲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體體現。

吳氏宗祠是仿品官三進兩明堂五開間的建築規制而建造的,三進五間的祠堂在皖南仍屬罕見。

安徽吳氏**

5樓:匿名使用者

旅美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在他翻譯的《胡適口述自傳》的註釋中談到皖南名門望族時,曾引用了一句「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這個口耳相傳的民間俗語。茂林是涇縣乙個古老的村落,是吳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最盛時全村占地數千畝,富商豪宅鱗比櫛次,職官品第比比皆是,被譽為「江南第一村」。2023年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就專門闢有「茂林村」詞條。

著名的皖南事變也發生在這裡。茂林吳,與旌德江、績溪胡、宣州梅並列皖南四大姓。

一、源流

吳氏始祖是西周時的泰伯,周文王姬昌的兄長,周武王姬發封他於吳國,因而得姓為吳。茂林吳氏尊泰伯第78世孫、南唐循州司馬吳萬一為一世祖,他隨父吳君錫官從江西上饒遷居南京。長大後浪跡至宛陵(今宣城市),南宋慶元三年(1197)吳惟輝作《茂林吳氏宗譜序》就曾明確記載「吾始祖萬一公遷居宛陵」。

他的兒子吳希賢因時局動亂,從南唐衢州教授任上三次辭官獲准後,又從宣城遷到下轄的涇縣茂林地區,定居於東莊(今喬吳),算起來已有2023年了。

吳希賢生三子。長子覿京留在東莊,承守祖業,世居喬吳。次子吳安國於北宗熙寧年間,因為娶了河西的宋氏女為妻,於是從東莊搬到宋家坦與宋氏「聯居」,這就是吳氏正式定居茂林的開始。

三子開國徙居長安,後裔有的遷往青陽縣,後發展為「老田吳氏」。

次子名安國(1042——1118)於熙寧間遷宋家坦,熙寧乙卯年(1075)建成一座大宅,因吳氏的郡望是「延陵世家」,故命名為「延陵新宅」, 這就成了建立茂林吳村的開端「平吳裡」。吳安國當時在庭前植紫荊樹三株,以表示不忘三兄弟情誼,其中有一棵紫荊樹存活了九百年左右,成為茂林吳氏宗族繁榮昌盛的象徵。

吳安國定居宋家坦時,這裡的居民並不多。後來宋氏衰微,吳姓日藩,逐漸取代了宋氏。到了南宋中葉,安國七世孫吳惟輝(譜名榮四)建上、中、下三宅,讓諸子分居。

因這裡四面環山、雙溪匯流,生長著茂密的樹林,遂將宋家坦改名「茂林村」。 至南宋紹興、嘉定間,元至正十二年(1352)族人吳宗生、吳炎保、吳洪孫買下式微的宋氏舊族全部土地房產,出現了「廬舍相聯、人員輳集」的繁榮景象。

隨著吳氏宗族日漸繁盛,逐漸向四周拓展繁衍,分出了許多支族。最早是元朝初期的吳學興遷到東溪河邊,後來稱為「九甲」。明朝中、前期出現後人稱之為「八大分」,其中海昌、河昌、泗昌和濟昌公分支合稱「前四分」。

堯生、利生、安生、義生公分支,合稱「後四分」。按輩分推算「前四分」兄弟四人要比「後四分」晚一輩。前四分的吳濟昌生有三子,又分為前、中、後三分,中分的吳巨集安後來遷往江西,茂林只有吳鈕安和吳釗安的前、後分相傳。

但是這兩分不僅很興旺還出現了許多知名人物,因而有「前分富、後分貴」之說。與前、後分祖同輩的「六甲」祖吳悅安,居於大宗祠邊的「六甲坦」。「萬公分」祖吳惠安字萬良,居茂林西南村頭。

「王勺公分」祖吳王勺安 ,遷村西古溪邊。此外,還有「鞏緣公分」,以及遷往村北莊門前等地「安公分」等等。從晚明到清朝中葉,是吳氏宗族的鼎盛時期,大批讀書人經科舉進入仕途到外地去做官,更有很多人外出經商致富,許多達官富商在「落葉歸根」的思想支配下,最後都攜資回來建宅第、置產業,促進了茂林進一步繁榮,擴充套件為占地約有

三、四平方公里的大村落,有「江南第一村」之譽。

茂林吳氏的字輩為:萬大乾坤伯、千恩端榮祥、興彥源關昌、安緣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報本宗同茂、傳家德久垂、光華先澤盛、千載慶鴻禧。前6句由吳萬一定,後4名由清乾隆年間進士吳芳培續寫。

目前,在茂林已傳至光字輩。而筆者屬於本字輩。

二、宗祠

茂林吳氏立宗詞始於南宋,十世祖吳惟輝立東山庵為祠,修吳氏宗譜,繪製世系圖。

明崇楨已卯年(1630),時任湖廣布政使的吳尚默在古老的紫荊樹邊建成「五楹三進」的吳氏大宗祠。到了清雍正庚午年(1730),大宗祠遭火災燒毀後面兩進,僅存門廳一進,但族人很快將其修復如初。文革中,大宗祠被做為糧庫而辛存下來。

近來年,在全國各地的族人的鼎力相助下,吳氏大宗祠經過整修,重新煥發了昔日的光彩。主體建築物三大進,座北朝南,建築面積約有931平方公尺。祠前有一道五十公尺長的影壁,兩頭各建一座石坊同祠堂前牆連線,構成祠前閉合式的院落。

地面用扁圓形的卵石嵌成的「蝙蝠」,「白鹿」和壽字圖案,為「福、祿、壽」的象徵。兩座石坊一為吳尚默贈其父親吳雲麓的「恩綸重賁坊」;另一為吳尚默和吳江龍的「文武進士坊」。這裡應該介紹一下這兩位人物:

姓氏"吳"的由來

6樓:酸菜魚的娛樂

1、源於姜姓

第乙個源頭炎帝姜姓

早在黃帝之前,有乙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候,虞和吳同音,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後人便以吳為姓。

2、源於姬姓

黃帝後裔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姬昌),大伯為給姬昌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後來周武王滅商分封,追封太伯為吳伯。

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7樓:匿名使用者

吳姓歷來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吳姓是從上古周族生根發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領袖,即周太王,傳為后稷自發第博十二代孫,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

相傳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其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讓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動讓賢,到東南海去。

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在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仲雍相繼為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國君王闔閭任用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一度攻破楚國。

他的兒子夫差打破越國,戰服齊軍,北上與晉爭霸,吳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來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弄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流散四方,以國為姓,稱吳氏,這便是吳姓的由來。

祠堂與宗祠的關係?

8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的,我們這裡的祠堂大門是全年開啟的,裡面的門沒事的時候是鎖起來的,辦事的時候才會開啟。而宗祠的話,全年幾乎都是關著的,除非有什麼事才開啟。

9樓:靳啟彪

祠堂是漢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

宗祠是家族祭祀、處理宗族事物的場所。

宗祠是祠堂的一種,它承載、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應該說祠堂和宗祠屬於一類,但有區別!

10樓:文珊部落格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是同樣的意思。

就如爸爸也是父親一樣。

11樓:弘德皇帝

宗祠是乙個宗族的祠堂,是多個人的祠堂。而祠堂多數是乙個比較著名的人的祠堂,裡面就乙個人,如成都的武侯祠。宗祠則為家族的祠堂。

世界賴氏大宗祠會建在哪?賴氏宗祠的分布地區

世界賴氏大宗祠 古賴國文化園 奠基典禮於2013年11月30日在河南省息縣包信鎮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宗親100餘人和縣鎮各級領導嘉賓參加了些次盛典!世界賴氏大宗祠 古賴國文化園 建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包信鎮,與賴氏太始祖叔穎公陵園為鄰。賴氏宗祠的分布地區 郡望 1 穎川郡 秦王政17年置郡。相當今河...

求祠堂功德碑對聯,吳氏祠堂對聯求宗祠功德碑對聯,

河南世澤 無雙家聲。佚名撰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 方閣,與兄方閎 弟方聞,同業太學。每試,迭為魁首。人稱 兩浙三方,天下無雙。一山衍派 六桂聯芳。佚名撰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傳說中的方氏起源。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八世孫帝榆罔的長子方雷氏,因協助黃帝伐蚩萬有功,被封於方山 今河南省嵩山一帶 成為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