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暗指什麼,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個民間童謠為什麼這樣說

2022-05-30 21:00:05 字數 1932 閱讀 1059

1樓:希女王的箭

『』阿房,阿房,亡始皇「表面指的是阿房宮導致秦朝的滅亡,暗指秦朝濫用民力,民怨沸騰。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1年)的一天,秦始皇突然感到當時的秦都咸陽城中人多而地狹,生活好不侷促,就想效仿周文王、周武王在豐、鎬地區之間營建一座新宮室,後來位址就選定在渭南上林苑之中。當時秦始皇的設想是這樣的:「先作前殿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這個高高在上的秦始皇可是真敢想啊,只是他沒想到自己的陽壽太不濟。大營宮室圖。圖出自明·張居正《帝鑑圖說》,講述秦始皇修阿房宮之事。

當時秦始皇還設想,如果到這個阿房宮正式建成的時候就為它再取乙個好名字,至於這個「阿房(páng)」的由來,傳說是為了紀念乙個曾經和他相愛過的名字叫做「阿房」的女子;還有一說是因地而得名,而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中又說:「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就是說這乃是因其形狀而命名的。但不管怎麼說,好大喜功、被司馬遷斥責為「輕民力」、一點不懂得體恤人民疾苦的秦始皇,在修建自己巨大皇陵的同時,又徵發了幾十萬人去修建阿房宮,結果搞得是天下洶洶、人怨沸騰。

2樓:

暗指秦始皇費人力物力來建造阿房宮,最終只會加深人民的痛苦,使秦朝統治不穩~

3樓:羨慕寶貝

1、「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暗指:

秦始皇費人力物力來建造阿房宮,最終只會加深人民的痛苦,使秦朝統治不穩。

2、這個童謠出現的背景:

為了修建阿房宮,始皇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終間接導致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運動,推翻了秦朝統治。

3、阿房(不讀fang,應該讀pang二聲)指的是:

傳說中秦朝始皇帝所建造的阿房宮。

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個民間童謠為什麼這樣說

4樓:暮靜雨

因為為了修建阿房宮,始皇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終間接導致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運動,推翻了秦朝統治。

5樓:許你一世幸福

工程量太大了,窮盡六國之富庶,成就驪山之阿房

秦朝末年,民間流傳著「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你認為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

6樓:東方的皇帝

b,童謠表達了百姓對秦朝濫用民力的不滿。

7樓:之上拙計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阿房宮賦》選b。

8樓:飛天遁地意無窮

b,a和d是b的必然結果,c是b的具體表現。

詩歌和童謠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在秦朝時期,流行這樣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句童謠暗

9樓:棉花糖

b試題分析: 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實際是暗指修建阿房宮使得秦始皇濫用民力的行為激起民怨,百姓的反抗導致了秦朝的滅亡,故選b。

《童謠》中說:「阿房,阿房,亡始皇。」為什麼民間童謠會這麼說?

10樓: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

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謠唱道:「阿房,阿房,滅始皇」

秦朝末年,民間流傳著「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你認為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a.陳勝、吳廣

阿房宮賦的賞析

這篇作品 為隋廣 隋煬帝 叔寶 陳後主 等人炯戒,尤有關治體 很有見地 但由於對杜牧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態度缺乏了解,還未能準確地揭示作者的創作意圖和這篇作品的思想意義。此賦運用典型化的藝術手法,在不長的篇幅中,將宮殿建築之恢弘壯觀,後宮之充盈嬌美,寶藏之珍貴豐奢,表現得層次分明而具體形象,由此得出秦始...

項羽什麼時候燒了阿房宮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公尺的勘探麵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項羽火燒的是秦咸陽宮。這從後來的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秦咸陽宮遺址曾發現大片的紅燒土遺跡。阿房宮之所以沒有被燒的解釋是,阿房...

阿房宮賦中形容秦王朝滅亡之快的句子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應該是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急求答案 阿房宮賦中作者指出秦朝滅亡的原因的句子。謝謝 30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