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中解元這個學歷能夠做什麼官

2022-05-27 05:55:04 字數 5243 閱讀 2819

1樓:王曉陽

解元實際上也當不了什麼官。通過鄉試之後,還要進京通過會試、殿試,出了結果才能分配職位。只有在進士數額不夠各地的缺口的時候,才會考慮直接用舉人做縣官的。

解元、貢生、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學位?

2樓:匿名使用者

解元:古代是鄉試第一名; 現代:碩士學位獲得者,考試全省第一名;貢生:

古代是國子監或太學學生; 現代:**黨校學生;進士:古代是殿試後上榜的舉子; 現代:

博士學位獲得者。

秀才第一名叫解元,舉人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果乙個人連中三次考試的第一名,就叫三元及第,這是極大的榮耀。在整個科舉考試的2023年歷史上,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才有16個,可謂鳳毛麟角。

進士是**級別的考中者。公元605年科舉制的開端,隋朝首次開科取士開的就是進士科。隋、唐時期,「進士科」只是科舉考試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難的一科,因此,進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

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進士為榮。《唐才子傳》選錄唐代詩人278名,其中171人是進士出身。可見,唐代詩人對進士的熱衷程度。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後》描繪自己考中進士後的喜悅心情。

3樓:匿名使用者

貢生就是秀才,秀才是州府一級的考試錄取的,一般按縣的大小分配名額,也是三年一考,考取了秀才後才有資格參加省級的鄉試,叫考舉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中了舉人才有資格參加全國的會試考進士,第一名進士稱會元,取得進士後才參加最後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前三名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也稱三甲,這三甲均為皇帝欽點。

解元在古代是什麼官

4樓:亦夢之城

1、基本解釋

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後世相沿,乃有此名。

2、歷史沿革

唐代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

宋洪邁《容齋四筆.責降考試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

」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舉進士,引見南海子,上顧學士曰:

此人山東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宋代對讀書人的通稱或尊稱。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可憐自家,母子孤孀,投托解元子個!」《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 俞良 便挨身入去坐地。只見茶博士,向前唱個喏,問道:『解元吃甚麼茶?

』」明清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5樓:柯玉

解元[jiè yuán]: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後世相沿,乃有此名。

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

宋洪邁《容齋四筆.責降考試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

」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舉進士,引見南海子,上顧學士曰:

此人山東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6樓:匿名使用者

鄉試第一名——解元,舉人 會試第一名——會元,貢士 殿試第一名——狀元,高中者為進士

7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是官名,是科舉考試中對鄉試第一名的稱呼,指舉人中最優秀的一位。

8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官,是舉人的名稱

鄉試中解元是每省乙個人,還是全國乙個,求教,謝謝啦

9樓:靜謐de夜

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是每省只有乙個的。

解元在古代是什麼官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官,考試當官的資格。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後世相沿,乃有此名。

11樓:風兒輕吹嶗山

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

在明清時期中了舉人能當多大官

12樓:匿名使用者

考中了舉人,是進入了仕途的門口,由吏部管理,有了做官的資格,可以委任如教喻、縣丞、主薄等,可以做副縣級待遇的官。考中舉人才可以參加全國性考試,即會試,相當於國考。

中舉者在次年春必須進京參與會試,也就是考進士。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舉人考上進士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機會,但是舉人還是有做官(副縣職以下)的機會。

考中進士,就可以等待安排委任正縣級**職位了。

13樓:星舊

運氣好能做官,運氣不好就只能真的舉起個人了!

科舉考試鄉試中舉後能直接當官嗎?

1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至公元2023年,清末慈禧廢除科舉制度共存在2023年,是古代國家通過逐級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經之路。

科舉時代,應考者一般要經過過四級考試。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靠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進士是全國統一分配的**,狀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邊當官了。

15樓:

不能,只有在殿試結束後中進士的才能當官。

古時候的科舉考試,考中是什麼官

16樓:

古代科舉考中後並沒有官職,你考中進士,就只是進士,不是說就是官了。進士前幾名可以進翰林,其他的都要去吏部選官,排名靠前的一般還可以選個不錯的官職,其他的就看關係,誰的關係硬,就能選到好官職,沒關係的說不定要坐冷板凳,沒有官職可選,也就是當不了官。

17樓:繼潤

翰林院編修主要是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實際上,其重要作用在於培養人才,類似於現在的實習生。

18樓: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四個顯著的特點。

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餘萬平方公尺。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科舉分級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公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古代的科舉考試,有什麼功名????比如:貢生 秀才 解元 舉人 會員

19樓:匿名使用者

最佳答案

中了就叫生員(秀才、相公),不中還是童生。

童生試: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端別的考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

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20樓:匿名使用者

童生,秀才,舉人,進士

表示科舉考試的詞語,手遊誅仙科舉考試

1 獨占鰲頭 鰲頭 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科舉時代指點狀元。比喻佔首位或第一名。2 開科取士 科 科舉考試。指舊舉行科舉考試以選取優異的士人。3 風簷寸晷 風簷 不能蔽風雨的場屋 晷 日影,時間。在不蔽風雨的破簷下爭取一寸的時光。形容舊時科舉考試的緊張狀態。4 大魁天...

科舉考試的成語?

科舉考試的成語,一舉成名,春風得意,獨占鰲頭,功成名就。1 蟾宮折桂 蟾宮 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2 月中折桂 在月亮中折桂樹枝。比喻科舉及第。3 連中三元 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試 會試 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 會元 狀元,合稱 三元 接連在鄉試 會試 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4 大魁天下...

古人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是什麼,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的名稱依次是什麼?

古人科舉考試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 二名榜眼 三名探花 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叫傳臚 狀元 2.榜眼 3.探花請採納 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的名稱依次是什麼?殿試前三名的名稱依次是狀元 榜眼 探花。殿試,為宋 金 元 明 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 御試 廷試 廷對 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