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裡的智慧型的本體是什麼,佛教中智慧型的本體是什麼意思?

2022-02-20 11:25:36 字數 3613 閱讀 6009

1樓:法華三昧

就是心啊。心可以顛倒愚痴,也可以正見智慧型。心包太虛,無所不至,這是真心,也就是法身,但是由於無明顛倒,只認現在這個身心為己,是自私其小,就不得自在了。

若通過學習等了悟明白,便知此妄心當下是真心,就是明心見性。

2樓:匿名使用者

智慧型的本體就是智慧型生命的本來,也就是現在討論的智慧型生命之謎。

3樓:仙人

無生無滅的如來法身(也是一切眾生和世界的本源)

4樓:匿名使用者

破迷開悟,智慧型人生……~

佛教中智慧型的本體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答:智慧型本體就是真如自性。

佛教的四種智慧型是什麼

6樓:初夏的塵埃

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由第八識所轉的,轉識成智。你不會用的時候就是識;你返本還原轉第八識,就成大圓鏡智。所以大圓鏡智的本性什麼樣?是清淨沒有雜汙的。

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識所轉變的。也就是你沒明白之前,叫第七識;你開悟了之後,就是平等性智。第七識叫未那識,又叫傳送識,由第七意識傳給第八識,所以叫傳送識;第八識又叫藏識

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第六意識所轉成的。第六意識,什麼都分別,分別善惡、是非。

你的種種思想,看見這個是好,看見那個是壞;這是善,那是惡;這是非,那是是;這是男,那是女,什麼都分別出來。

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由前五識所成的,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成的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圓鏡,你用前五識成所作智,就也是同一塊圓鏡一樣的。

7樓:開心射手娜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8樓:難忘

一樓引用的資料很詳細。受教了!

佛教裡開智慧型的表現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您應明白佛教當中指的智慧型是消除煩惱之後所見到世界的本來真實的面目,也就是緣起法則。具體操作的過程是修學戒、定、慧三學。

真正開了智慧型明白緣起法,見到了真正的自我,也叫本心。就會破除對當前假的自我(五蘊合和相續)真實存在的執著,由此產生的貪嗔痴也會就不再存在。所以外在的表現是不會對什麼有什麼欲求或者不滿、而樂於奉獻,同時由於得知其他人不了解此真實而白白受了很多痛苦的一種悲心。

所以如果真的開了智慧型,則一定表現的非常慈悲,具有高尚的人格,注重因果,不會故意造惡,而願意行很多的善事,但行了善事也不執著。

當然,在身心方面,由於入定本受能使身心堪能,也就是說可以很精進的完成很多事情而不會感到疲勞。

可能樓主以為會變得很聰明,但是作佛家看來聰明不是智慧型,智慧型是對真實的覺悟,而聰明只是一種世智辯巧,可能還會用聰明去造惡業,並不能解決很多的人生痛苦問題。當然真正開了智慧型後肯定也會變得聰明,但變聰明不能說明開了智慧型。

10樓:馬小七

佛說開智慧型應該指的是照見自己本性。世俗表現上應該與未開之前並無區別,但是涵養會不同。當然,沒開智慧型的人也可以非常的有涵養。

1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看不出來,用修真的話說他很會隱藏自己的氣息。

12樓:泥頌

對一切世間的物象沒有執著,因為明了法相。

對一切眾生恭敬如佛 因為明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對一切善惡境界現前,如如不動 不取余相 因為時刻處在甚深禪定。

還有許多。。。

13樓:大咖星娛樂

真正覺悟的人是不會說自己覺悟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看問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在佛教裡,什麼叫智慧型

15樓:

「般若」就是智慧型!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如來藏學派認為,般若這個智慧型就是你親證如來藏——親自觸證第八識,並且能去體驗領受他的自性,這就是般若。

佛法中的智慧型有幾種

16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有多少種,智慧型就有多少種,就是菩薩。但是歸根結底只有一種,就是佛。比如水中月,有多少水灣,就會映現多少月亮,但是月亮只有乙個。

佛教的智慧型是什麼意思?

17樓:莫文靈雲南

佛教的智慧型叫般若。

般若是為了區別世間的智慧型。

世間的智慧型只是一種世智辨聰。佛的智慧型是終極智慧型,如果要翻譯的話,只能翻譯成妙智。

供參考,阿彌陀佛!

18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於人們的分別心。佛典中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如《大乘起信論》等),就是說現象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源於人們的這種分別心。

人們由分別心而起我執、法執,生貪、瞋、痴三毒心,成種種顛倒妄想,從而陷於無盡的煩惱,無邊的苦海,不得解脫。對此,大乘佛教認為,要得到徹底的解脫,就必須以無分別的、平等的「般若」智慧型,從根本上去除人們的分別心。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謂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對於現代人來講,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無過於「自我」的失落。而這種「自我」失落,完全是現代人盲目依賴物質手段和無節制追求物慾的結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於佛教所揭出的貪、瞋、痴三毒心。

貪,為人的貪慾心;瞋,為人的瞋怒心;痴,為人的愚痴心。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的無限制追求;瞋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眾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則是對事理的顛倒執著。三毒心的不斷擴張,使現代人在不斷擴張的物慾追求中,身為物慾之奴隸而尚不自覺;在日益發展的高科技面前,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的科技環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異化」。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個體自我本有的主動和自由,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真實價值之所在。 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瞋、痴三毒,教導人們以布施心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心去轉化瞋怒心,以智慧型心去轉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來清淨為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

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物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淨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於每個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那乙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

由此可見,對於每乙個個人來講,大乘佛教以清淨本性為自我,是極其深刻的。 清淨也就是空,不過大乘佛教是不離色言空的,他反對各種離色空、斷滅空的說法,並斥之為戲論。因此,大乘佛教並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們必要的物質生活。

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於物相,沉溺於物慾。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於全社會的,對於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求,更應發心施捨,還之於社會大眾。乙個迷執於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於自築的牢籠中,終日價用盡心計謀略,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於空虛盲然的人生。

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淨本性之自我的本來面目。 由此說來,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型解脫法門,在今天還有其合乎時代的現實意義,可為現代人精神修養的資糧。

1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告訴大家的是真相,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相。

什麼是五乘佛法,佛教中的五乘佛法意指什麼?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千餘會,內容涉及社會人生的諸多問題和各家學說。佛所說的全部法從內容上可分為 五乘佛法 或 三士道 五乘佛法 即 人乘 天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乘 是運載之義,指能乘載眾生,運至彼岸者的交通工具。五乘佛法 即 1 人乘法 以歸依佛法僧三寶 和守五戒 為乘,脫離四...

佛法裡說的貪嗔痴,嗔是什麼意思,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嗔 又作嗔怒 嗔恚等,指仇視 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 中說 雲內何為嗔?謂 容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 中則說 嗔者,於苦 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 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

佛法中相與色的區別,佛教的「色」指的是什麼?和「相」有區別嗎?

相,事物的外表呈現的樣子。色,凡有著 出現 成長 衰敗 消失 的現象,都可以歸類於色。相 術語 梵語攞乞尖拏laks an a,見梵語雜名。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 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 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 表彰名相。色 術語 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