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簡潔一點謝謝

2022-02-18 14:20:26 字數 5193 閱讀 1154

1樓:假面

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中心思想是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詩。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

全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2樓:sweetly夢飛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雲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3樓:惠晴桖

表達了詩人開闊的情懷,奮發進取,以及思鄉之情

渡荊門送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阿沾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懷念。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

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

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5樓:素衣掩紅妝

通過對長江連按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的開闊情懷好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和對故鄉的思戀。

6樓:特二的小哈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懷念

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偉,語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一聯,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結」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偉,語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一聯,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結」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令人嘆為觀止。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懷念

8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表達了對家鄉的依依不

舍,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公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註釋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渡荊門送別 主旨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主旨是抒發了對家鄉的不捨之情。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10樓:阿沾

這首詩的主旨是表達詩人對蜀中的山水的眷戀和對遊歷全國實現抱負的期待和豪情。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原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

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

11樓:匿名使用者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二十五歲時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

12樓:雨女文亭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渡荊門送別》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13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表達了對家鄉的依依不捨,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公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註釋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14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渡荊門送別

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原文修辭手法,渡荊門送別中的修辭手法,三個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回荒流。月下飛天鏡答,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擬人 故鄉水被賦予了人情味,彷彿是送別即將遠行的人。比喻,誇張 月如鏡,雲似海 對偶 二,三聯運用了對偶修辭,整齊,極富韻律 比喻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對偶 山隨平野盡,江入...

《贈從弟》一詩詩人是怎樣表達他的情懷的詩人是怎樣

劉楨的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 贈人弟 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用蘋藻 松樹 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其從弟的讚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寫得豪邁凌厲,頗有 挺立自持 高風跨俗 的氣概.面對動亂的社會,遭遇坎坷的人生,劉楨更多地是表現個人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慷慨磊落之氣...

《石灰吟》詠了什麼,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表達了他不怕艱險 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石灰吟 詠了什麼,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石灰吟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汙與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感情。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