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兵工生產為何強於當時的羅馬帝國

2022-01-06 23:02:46 字數 3252 閱讀 7406

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並不能同日而語,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的

秦朝和羅馬打誰會贏

2樓:匿名使用者

我看了網路上很多這種比較,都是些關公戰秦瓊的想法,很幼稚可笑。

第一,羅馬帝國和秦帝國壓根就不是同時代的,這樣比較根本就不公平,古羅馬帝國應該找同時期的東漢才對,而且影響打仗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很多強大國家給小國打敗的例子也不少見。

第二,它們根本不可能打起來,古羅馬和秦朝隔得太遠了,中間隔的障礙太多了,它們從來也沒有矛盾。

第三,網路上總是所謂非黑即白,非贏即輸的幼稚看法,都說明這些人壓根就是軍盲,打仗哪有說穩勝的,那麼學習兵法,學計謀幹嘛呢?身經百戰的名將都不敢說打弱小對手能百分百贏的,只有沒打過仗的軍盲才會隨便吹牛。

第四,網友各種比較的指標,我感覺很幼稚可笑,特別是吹噓古羅馬的各種指標。

1、說古羅馬用鐵器,秦朝用青銅,古羅馬每年能煉出800噸鋼,所以古羅馬更先進。

須知挖掘出來的中國最早的鐵質兵器是在商朝,而普及卻是在漢朝。而秦朝青銅兵器不但高度制式化,而且相當堅韌,出土的秦劍千年不鏽,鋒利異常,當時東方六國已經大量使用鐵器,卻也沒能打過秦軍。戰國秦的墓也發現相當多鐵器,說明秦並非沒有鐵器,而是當時煉鐵技術還比較原始,遠不如青銅技術成熟,而且秦朝已經有一整套冶煉青銅兵器的軍工生產體系,秦國銅多鐵少,也還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煤礦,自然是用來原來的青銅兵器方便。

古羅馬冶煉依然用木頭,鐵器只會相當粗糙,不夠堅韌,所以古羅馬劍普遍是短劍,就是韌性不足,溫度不高,是不可能煉出鋼的,居然還能有年產800噸鋼,真是吹牛不上稅。而同時期的中國在漢朝已經開始使用煤炭,冶煉溫度更高,質量自然更好。

2、古羅馬是職業軍隊,而秦朝是農民軍,所以是古羅馬軍事制度更先進。

這種看法是極其幼稚的,哪個戰鬥力個更強悍,哪個軍制更先進,不是單單看所謂職業化,而且當時秦的基本是全民皆兵,相當部分就是職業軍隊,其餘部分才是農民,打完仗回去耕田。秦的軍事制度非常嚴明,組織性程度極高,賞罰分明,極大調動將士作戰的積極性,而且秦民風彪悍,在西北和蜀地都能得到高質量的兵源,成分遠沒有古羅馬那麼複雜,更有利於保持內部穩定。

3、古羅馬農業和工商業發達,而秦朝只是農耕經濟,重農抑商,所以古羅馬經濟更勝一籌。

這種看法也是極其幼稚的,古羅馬的遺址只是給發現些古代比較先進的工程遺跡,但論耕地面積和畝產量,排程糧草能力,還真比不上秦朝。所謂工商業更發達,考慮到古羅馬土地分散,橫跨地中海,海貿發達,工商業固然發達,但這種經濟不穩定,也不利於管控,秦朝簡直是戰爭機器,卻也並非沒有工商業,能有大量工匠修建各種超級工程,還有不少的造船廠遺址,甚至有海貿的記錄,都說明當時秦朝並非大家想象中的那麼閉塞落後。

4、古羅馬人口6500萬,秦朝人口2000萬,古羅馬工農業發達,綜合國力更勝一籌。

這種看法也是相當片面,古羅馬5000萬人口這種資料真不知道哪來的,明顯有誇大之嫌疑,以當時古羅馬狹小的耕地面積,歐洲的糧食生產情況,根本不可能供養那麼龐大人口,哪怕算上奴隸也不可能,而西方有的歷史居然認為古羅馬人口最巔峰時期有一億多,更是矛盾。秦朝人口倒是有可能給嚴重低估了,因為按中國古代做法,每逢戰亂,必有大量人口逃入深山老林,或逃往南方,總是有大量人口沒給登記在冊。

5、古羅馬的凱撒和屋大維在國際上名氣大,就等於古羅馬比秦朝強。

這種幼稚可笑的看法,簡直是西方人的自大思維,只知道西方,不知道東方。美國那麼多名將,怎麼韓戰和越南戰爭就沒贏呢?

6、古羅馬打仗多,軍事理念比秦朝先進。

不知道先進怎麼來的,但春秋戰國打了幾百年的戰,各種精彩戰例層出不窮,經典軍事論著多不勝數,情況也遠比古羅馬複雜得多。這就是些崇拜西方文化的洋奴,只看了點西方的東西就以為西方的都是最好的,對自家的一無所知。古羅馬固然很強,但打敗仗也不少,所謂天下無敵的羅馬方陣,照樣漏洞百出,戰術比較呆板,過河陣型就亂,給趁機偷襲大敗,玩大兵團作戰,迂迴、分割圍殲和運動戰,明顯不是秦軍對手。

7、古羅馬人口更多,工農業發達,綜合國力比秦朝強得多。

這種看法就更不值得批駁,古羅馬人口決然不可能比秦朝多,工農業可能發達,水平更高,但論規模,論戰爭排程能力,組織能力,絕對比不上秦朝的。秦朝巔峰時期簡直是個戰爭機器,而古羅馬內部矛盾嚴重,政治不穩,對地方控制非常薄弱。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戰爭和戰鬥是有很大區別的,很多人在討論秦朝和羅馬軍隊的戰鬥力的時候,更多的是比較雙方的戰術和**裝備,這方面羅馬軍隊在馬略改革後屬於職業軍隊,人數不多,**裝備非常精良,講究戰鬥力的強悍,在很長時間內羅馬帝國保有28個主力軍團(後來才增加了29軍團),這些主力軍團的總人數在13-15萬人左右(人數待考證),其他是輔助軍團,總兵力在40萬人左右。 秦朝軍隊屬於義務兵制,從裝備和戰術素養上雖然已經居義務兵制之冠,但和職業軍隊仍有差距。這似乎證明的羅馬軍隊強於秦朝軍隊。

但是戰爭和戰鬥是有區別的,戰爭是乙個國家和另乙個國家之間動員最大力量,進行的一系列生死存亡的戰役的總和(個人理解)。在這個方面秦朝明顯做的比羅馬好,羅馬帝國強盛時期是乙個典型的奴隸制國家,軍隊依靠自由民和城市貧民組成,軍隊動員能力有限,由於職業化,軍隊裝備和訓練速度很慢,在瓦盧斯兵敗條頓森林後損失的三個軍團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得以重建,這就難以保證羅馬帝國在面對另乙個強大帝國進行的生死決鬥中能夠保持多久的戰術優勢。秦朝則不同,在七國時代,周圍有6個文化、體制、軍備都相對均衡的敵人,必須保持一貫的戰術優勢的同時,必須保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足夠連續的戰爭動員體制,為不斷的戰爭提供足夠的優質兵員,由於施行封建制度,能夠有大量的自由民參加戰鬥,幾乎是帝國全部的成年男子(當然秦朝還有很大量的奴隸和罪犯)。

現在可以看到了,如果羅馬帝國和秦朝不幸接壤(當然不幸,兩國偉大帝國的衝突要死多少人!),並且有足夠的理由引起了雙方你死我活的戰爭(羅馬和波斯、薩柵之間也沒有到這種程度),在戰爭初期主要取決於雙方邊境地區常備兵力之間的決鬥,這時候羅馬應該可以佔有某些優勢,這還要取決於雙發將領的臨場發揮。隨著戰爭的擴大,雙方都進行了動員,羅馬將大部分機動軍團運到亞洲(不列顛要留守乙個軍團、高盧至少三個、多瑙河流域一直到色雷斯至少3-4個,北非乙個不留,這樣總共抽調20個軍團,加上輔助兵力,大約有20萬人)。

秦朝全民動員,就以王翦徵楚算,60萬。雙方一兩次戰役應該不能決定勝敗,戰爭肯定會延長時間,3年一過戰爭程序就會發生改變,一是羅馬主力軍團逐漸受到損失,而且輔助軍團(包括輕騎兵和遠端步兵)將大量被消滅,在輔助兵方面沒有跡象表明羅馬比秦朝好。羅馬的戰線將出現漏洞,主力軍團將被迫分散去賭賽這些漏洞,同時由於動員能力不足,整體的東方防線將日漸捉襟見肘。

這個時候秦朝的機會將比羅馬多,當然還是一句話,這裡取決於乙個精明強悍的將軍,如果能夠輕裝而行,四面出擊,突進羅馬亞洲部分的腹地,這時候將。。。這個**就難了,總體來說秦朝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的發揮,鹿死誰手還不好說。

至於具體的戰術,這裡就不多說了,雙方誰也不笨,肯定會針對對方的優勢調整自己的裝備和戰術。

精通權術的秦朝丞相李斯,為何會敗於宦官趙高

秦始皇統一六國,有很大的功勞都可以歸功於李斯,可以說李斯就是第乙個丞相,但是作為位極人臣的人,他卻背叛了秦始皇,為了自身的利益與趙高同流合汙。在與趙高同流合汙的時候,也是趙高提出來的,雖然主動權在李斯手裡,但是實則對趙高更有利。同時李斯扶蘇以及蒙恬之間是有矛盾的,但是李斯卻為了家族,為了自己的一己私...

生產的階段是如何劃分的?廠商的理性決策為何應在第二區域

就是這樣劃分的。你是 不懂呢。至於為什麼是理性區域,這是平均產量最大和總產量最大之間的區域,選擇什麼位置看廠商自己的決策。一區域還有產量上公升的空間,三區域總產量已經下降了肯定不合理。廠商生產的三個階段 成長 成熟 衰退。在第二區域的開始階段,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是一樣的,總產量處於上公升階段,在第二...

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為何沒有得到當時諸侯的反抗而順利實施呢?

首先,推恩令表面上並沒有削弱諸侯各方的勢力,諸侯們認為沒有觸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推恩令是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並且其子弟還可以封為一方郡守。從諸侯們的角度看,是自身家族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畢竟自己的子女可以更多人得到官職,自己的勢力能夠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