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擴寫(具體事例)是什麼意思,古詩擴寫的方法

2021-08-02 13:50:53 字數 3535 閱讀 1741

1樓:扶桑樹

宋之問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

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乙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分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乙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

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

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模擬,這正說明性質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多練習,勤思考,考試大編輯相信勝利一定屬於你!

2樓:匿名使用者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

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

古詩擴寫!

3樓:s曾華嘉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中說:

苦辭酒味薄:因酒味薄而表示歉意。

苦辭:一再地說。「苦」,一作「莫」。

莫辭酒味薄:是說不要因為酒味薄而辭謝不受。

我想兩種應該都可以吧。

古詩擴寫的方法

4樓:

翻譯,然後加形容詞、副詞、人物心理、細節描寫等等,在演繹一點

古詩詞擴寫,

5樓:貴州苗女

刻舟求劍: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

池鶴: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

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汙濁,又討厭鸚鵡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是什麼,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雲水之間。

迎雁:在近已咫尺的陽春三月裡,有這麼一戶的普通老百姓家裡。 為了迎接新一年裡燕子的歸來,不放下破舊的簾子把房屋遮蔽起來。

一場春雨後燕子的翅膀上沾著絲絲的雨滴, 土地裡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裡面還混雜著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鑄修好了連小燕子都長大了。一人家一燕家兩戶家庭相伴著又度過了乙個美麗的年華。

鄭人買履: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

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

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6樓:冒澤閩紫雪

在狂風大作的秋季裡,遠處的天空傳來幾聲猿哀傷的叫聲,眼前的江水清澈見底,有幾隻白鳥在江中一片沙白的小陸地上空盤旋。

古詩《山村》是什麼意思古詩《山村》的意思

意思是 一眼看去有二三裡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出處 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詩 山村 全詩如下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 今河南輝縣 遊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

古詩《柳》鄭谷的會得是什麼意思,古詩華山是什麼意思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紫惹春風。大意理解 在煙雨迷濛的江橋邊,在桃杏掩映的山路中,數不清的柳條柳絮彷彿懂得即將分手的人的離惜別緒,在春風中舞動著,飛揚著。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縷惹春風。會得 體會得 絲 柳枝 絮 柳...

古詩鹿寨的意思,古詩《鹿寨》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古詩 鹿寨 的詩意 空闊的山中,看不見乙個人,但偶爾能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餘輝射入茂密的林中,又映照在綠綠的苔蘚上。原文 鹿寨。唐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賞析 第一句開頭兩字 空山 立刻讓人想到乙個彷彿映入眼簾的畫面,連亙數里,方圓數里的山,讓人頓生寂寥幽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