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中每一句話讀後的感受,論語十二章讀後感悟

2021-06-07 05:52:46 字數 5936 閱讀 8770

1樓:半路遇到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啟示】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乙個認識過程,「習」是乙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

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也是孔子認為的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與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

【啟示】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願意見到的,他的**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

【啟示】在能力範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型賦予時代的意義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啟示】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這則講了學和思的辯證關係。

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

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於迷誤。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聖」。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

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2] 》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

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啟示】」對於「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啟示】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乙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乙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啟示】這則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幾個要求。豐富的知識,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2樓:

女透露toll了記錄記錄

論語十二章讀後感悟

3樓:中職語文教學教研分享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啟示】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乙個認識過程,「習」是乙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

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也是孔子認為的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與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

【啟示】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願意見到的,他的**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

【啟示】在能力範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型賦予時代的意義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啟示】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這則講了學和思的辯證關係。

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

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於迷誤。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聖」。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

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2] 》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

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啟示】」對於「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啟示】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乙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乙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啟示】這則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幾個要求。豐富的知識,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4樓:郭子淦老師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23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23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

*****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乙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乙個有力的證據。

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乙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

「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十二章的重點實詞,初一上的,論語十二章中十五個重點字詞有哪些

成語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詞類活用 傳是動詞作名詞 故是形容詞作名詞 古今異義 1學而時習之 時 古義 按一定的時間,今義 時間。習 古義 複習,今義 學習。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古義 每日,今義 一日。三 古義 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 數詞,三。...

論語中十二章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哪一句

子曰 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 孔子說 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什麼意思?意思是 達到寬廣...

以下每一句話猜一成語指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乙個行為是什麼成語

1 世上最有學問的人.博學多識 學富五車 2 最短的季節.一日三秋 3 最遙遠的地方。天涯海角 4 最反常的天氣。晴天霹靂 5 最荒涼的地方。一毛不拔 人跡罕至6 最快的速度。風馳電掣 白駒過隙 7 最寬闊的胸懷。包羅永珍 8 最昂貴的稿費。一字千金 9 最長的腿。一步登天 以上每句各打一成語。左邊...